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BAI78B06) 作品数:60 被引量:394 H指数:11 相关作者: 梁幼生 汪伟 戴建荣 李洪军 邢云天 更多>> 相关机构: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经济管理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江苏省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的新策略与新技术 被引量:31 2012年 目的本文围绕国家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要求,结合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的实际情况,阐述了该省自2004年以来,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钉螺为突破口,依靠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新技术,通过采取重点地域综合治理、重点人群重点防治及重点水域监测预警等防控新策略,全省血吸虫病疫情持续下降,到2010年底,提前5年实现全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的目标。 梁幼生 黄轶昕 洪青标 杨坤 孙乐平 戴建荣 杨国静 余传信 田增喜 葛均 吴红辉 高琪关键词:血吸虫病 2009~2012年安徽怀宁县血吸虫病疫情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 了解安徽省怀宁县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9~2012 年怀宁县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表、年报表及有关螺情、病情资料,分析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和特点.结果 2009~2012 年,该县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群感染率显著下降,2012 年全县三类村和四、五类村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较2009 年分别下降了45.54%和51.41%,2012 年现存晚期血吸虫病人为313 例,4 年间未发现急性感染病人.2009~2012 年全县耕牛感染率分别为1.5%、1.48%、0.88%和0.71%,呈逐年下降趋势;4 年中全县有螺面积降幅不明显,但感染性钉螺面积和密度明显下降;2012 年未查获感染性钉螺.结论 大力推进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是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的治本之策. 许宁 杨年宝 洪毅坚 操治国关键词:血吸虫病 疫情 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喷雾剂的研究 Ⅰ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喷雾剂的研制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制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喷雾剂,并探索其性能和预防牛感染日本血吸虫效果。方法对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助溶剂、渗透剂、乳化剂等进行筛选,根据筛选结果配制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喷雾剂;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含量,并观察其稳定性。通过体外杀尾蚴试验和小鼠防护试验观察其防护效果。结果筛选获得的配方为:将1%氯硝柳胺乙醇胺盐溶于18%二甲基亚砜助溶剂中,加入1%氮酮渗透剂和2%司盘乳化剂等混匀,再加入78%乙醇定量,制成1%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喷雾剂。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喷雾剂为金黄色均匀液体,含氯硝柳胺乙醇胺盐1%(W/W),pH7.4~7.8,冷、热贮稳定。尾蚴接触1.00mg/L喷雾剂,2min死亡率为100%;浓度为0.50mg/L时,5min死亡率为100%;浓度为0.10mg/L时,30min死亡率为100%;<0.05mg/L时对尾蚴无明显毒性。采用0.5ml1%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喷雾剂对小鼠腹部进行喷洒,1、3d后在喷洒部位贴片法感染血吸虫,小鼠不被感染,防护率为100%;5d后小鼠保护率为40%,虫负荷下降率为65.87%;10d后小鼠100%感染血吸虫,保护率为0,但虫负荷下降率为51.98%;5d与10d时小鼠虫负荷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喷雾剂是一种液体牛用血吸虫病防护剂,理化性能稳定,具有快速杀灭血吸虫尾蚴和预防血吸虫感染的作用。 戴建荣 邢云天 李洪军 汪伟 陶永辉 曲国立 李幼子 魏剑英 梁幼生关键词:氯硝柳胺乙醇胺盐 喷雾剂 血吸虫病 尾蚴 钉螺对氯硝柳胺抗药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研究氯硝柳胺在现场长期使用后,钉螺对其产生抗药的可能性。方法捕捉安徽省铜陵县胥坝乡长期使用氯硝柳胺进行灭螺地区的钉螺作为实验螺,以该乡未使用过氯硝柳胺灭螺地区的钉螺作为对照螺。将氯硝柳胺用脱氯自来水配成有效浓度为2.0000、1.0000、0.5000、0.2500、0.1250、0.0625和0.0313mg/L的药液,在(24±1)℃下对实验和对照钉螺进行室内浸杀试验,观察钉螺死亡情况,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等指标。结果浸杀24、72和120h后,实验组钉螺LC50分别为0.337、0.175和0.136mg/L,对照组钉螺的LC50分别为0.165、0.090和0.061mg/L;氯硝柳胺浓度为0.0625~0.0250mg/L时,实验组钉螺的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氯硝柳胺在现场长期使用后,钉螺可能对其产生抗药性。 操治国 汪天平 张世清 田学根 朱磊 章乐生 姚光秀 金伟 杨卫平关键词:氯硝柳胺 钉螺 抗药性 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喷雾剂的研究Ⅱ预防耕牛日本血吸虫感染效果的现场观察 2012年 目的现场观察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喷雾剂预防耕牛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效果,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血吸虫病流行区江西省永修县吴城镇160头耕牛为实验对象,对实验耕牛逐一编号,收集牛粪采用顶管孵化法检查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在给予吡喹酮治疗后,全部粪检阴性实验耕牛随机分成A、B、C 3组:A组每隔15 d采用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喷雾剂对耕牛全身喷药1次,剂量为每次500 ml/头;B组每隔30 d采用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喷雾剂对耕牛全身喷药1次;C组为对照组,每隔15 d采用不含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的空白剂对耕牛喷药1次。试验期间,每隔30 d采用顶管孵化法检查全部试验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持续喷药90 d后,喷药组A、B及对照组耕牛血吸虫病患病率分别为4.00%、4.08%和24.49%;与对照组相比,喷药组A和喷药组B耕牛血吸虫病患病率分别下降83.67%和83.34%。结论采用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喷雾剂对耕牛进行全身喷药可预防耕牛感染日本血吸虫,降低耕牛血吸虫病患病率。 戴建荣 邢云天 李洪军 汪伟 陶永辉 宁安 高袓禄 吴有彩 王美龙 梁幼生关键词:氯硝柳胺乙醇胺盐 喷雾剂 日本血吸虫 耕牛 湖沼型林业血防工程区钉螺细胞色素氧化酶I基因差异分析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分析安徽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林业血防工程区钉螺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基因的差异性,探讨林业血防工程中不同生态环境对钉螺生态的影响。方法采集长江安徽段上游安庆、中游铜陵、下游无为等3地林业血防工程区和草滩对照点钉螺,提取DNA,PCR扩增COⅠ基因并测序。采用blast对COⅠ基因比较相似性。采用微小钉螺、双脐螺COⅠ基因序列作为外群参照序列,Kimura双参数法计算遗传距离,MEGA 3.1软件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和邻近法(NJ)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 PCR扩增获得的COⅠ基因约为700 bp(含两端引物)。各地林业工程区之间,各林业工程区与其草滩对照点之间的COⅠ基因相似性均较高,均≥98%;安庆、铜陵、无为等3地林业工程区之间遗传距离为0.003~0.012,3地林业工程区与草滩对照点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3、0.019、0.007。2种方法构建的进化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进化树分2大分支,双脐螺独立成一大支,其他的成一大支(在这大支中微小钉螺又成一支),3地的林业工程区与对照草滩钉螺基因差异比较小。结论长江安徽段上、中、下游林业血防工程区钉螺COⅠ基因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可能已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分化程度较低。 徐玉梅 张世清 朱传刚关键词:钉螺 林业血防 生态环境 基于Web of Science的吡喹酮抗药性文献计量学分析 被引量:16 2010年 目的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2000~2009年吡喹酮抗药性研究状况。方法以美国ISI Web of Science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引文数据库为检索对象,检索2000~2009年间SCIE收录的有关吡喹酮抗药性的文献,分别对不同国家、机构、著者的发文量、被引频次,文献来源期刊及论文学科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0~2009年间共有吡喹酮抗药性文献212篇,分布于79种期刊,主要学科分布为寄生虫学(50.47%)、热带医学(32.08%)及公共、环境和职业卫生学(16.98%)。发文数量居前3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32.08%)、英国(19.81%)和瑞士(14.62%),总被引频次居前3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1189次)、瑞士(1032次)和英国(645次)。发文量居前3位的作者分别为来自瑞士热带病研究所的Utzinger J(20篇)、Tanner M(18篇)和意大利国家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Cioli D(14篇),文献总被引频次居前3位的作者依次为Utzinger J、Tanner M和Cioli D,总被引频次分别达到565次、493次和358次。10年间,中国共发文30篇,总被引频次为622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肖树华10年间共发文13篇,总被引频次为329次,篇均被引频次达到25.31次。结论发达国家在吡喹酮抗药性领域占据绝对优势,中国为推动吡喹酮抗药性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应进一步加大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研究的力度。 汪伟 李洪军 李幼子 邢云天 曲国立 魏剑英 戴建荣 梁幼生关键词:血吸虫病 吡喹酮 抗药性 SCIENCE 文献计量学 安徽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中期效果评估 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评价安徽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中期效果。方法采取以人畜筛查化疗、钉螺控制、健康教育及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实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评价防治效果。结果 2004-2009年全省共治疗血吸虫病人750798人次,扩大化疗547069人次。治疗病畜8462头次,扩大化疗117023头次。累计开展药物灭螺面积30532.0hm2,环境改造灭螺面积13979.5hm2。开展健康教育3173.1万人次。40%的重点村落实了传染源控制措施。至2009年,人群感染率降至0.51%,急性血吸虫感染发病率降至0.30/10万,耕牛感染率降至1.25%。钉螺面积徘徊在29065.4~29740.3hm2,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呈总体同步下降趋势。期间全省达到了疫情控制标准,其中4个县达到了传播控制标准,4个县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结论实施以人畜筛查化疗、控制钉螺、健康教育及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效果显著。 何家昶 汪天平 张世清 高风华 张功华 杨卫平 汪昊 虞贝贝关键词:血吸虫病 安徽省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疫情输入的风险评估 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 分析“引江济淮”工程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评估安徽省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巢湖地区疫情输入与传播的风险.方法 2008-2012年在安徽巢湖地区设立1个固定监测点和3个流动监测点,分别于2008年和2012年秋季对固定监测点常住居民进行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共检测615名.于2008-2012年每年秋季对流动监测点流动人口进行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共调查1603名,先采用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进行血清学检测,血检阳性者再采用集卵沉淀法进行病原学检查.同期,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对固定监测点和对巢湖地区当年从流行区购进的家畜进行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共调查303头.2008-2012年在巢湖地区危险地带和可疑环境开展钉螺分布情况调查,并在巢湖通江河道打捞漂浮物开展钉螺扩散调查.2007-2010年采用螺笼放养法,对钉螺在巢湖生存繁殖的可能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 2008年和2012年采用IHA分别检查巢湖地区当地居民301和314名,未发现阳性.2008-2012年采用IHA检查巢湖地区流动人口1603名,阳性率为3.1%(49/1603);采用集卵沉淀法检查流动人口75名,27例阳性.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检查巢湖当地和从流行区购进的家畜共303头,未发现阳性.在巢湖地区危险地带和可疑环境分别调查1630和3551 km2,均未发现钉螺;在巢湖通江河道打捞漂浮物457.6 kg,发现有11只钉螺附着.2007-2010年钉螺在巢湖2个实验区的存活率分别为88%(86/98)、51% (45/89)、30%(25/71)、24% (20/84)和92%(85/92)、54%(50/92)、23%(12/52)、17%(13/79),与对照区钉螺存活率[96%(85/89)、52% (44/85)、26%(18/69)、18%(14/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78、0.27、2.51、1.50,P值均>0.01);2008-2010年每年均在实验区和对照区均检获了子代钉螺,数量为156~312只.结论 巢湖地区已发现输入性血吸虫病传 操治国 汪天平 张世清 沙建军 黄浩 朱磊关键词:血吸虫病 流行病学 环境监测 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用双氢青蒿素连续给药及与吡喹酮伍用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观察双氢青蒿素连续多次给药及与吡喹酮伍用对日本血吸虫童虫和成虫的杀灭效果。方法采用腹部贴片感染小鼠,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1)条后随机分组。分别在感染后第6天或第34天,用双氢青蒿素200、300、400mg/kg或600mg/kg灌服治疗,日1次,连服3d。在小鼠感染后第7天或第35天,分别灌服双氢青蒿素或吡喹酮各300mg/kg以及2种药物剂量同时灌服,或双氢青蒿素于小鼠感染后第7天或第35天灌服,而吡喹酮则在感染后第6天或第8天,以及第34天或第36天给药。2次试验各设有1组不治疗的对照。治疗组和对照组小鼠均于感染后50d解剖,收集成虫,计算减虫率和减雌率。结果在感染后第6天,连续3次灌服剂量分别为200、300、400mg/kg和600mg/kg双氢青蒿素,小鼠减虫率分别为69.16%、80.68%、87.11%和90.62%,减雌率分别为62.19%、75.61%、83.65%和92.16%。在感染后第34天,连续3次灌服给药组小鼠减虫率分别为73.90%、74.99%、84.19%和85.49%,减雌率分别为83.84%、92.91%、94.05%和95.27%。在童虫期(感染后7d),单剂量双氢青蒿素(300mg/kg)与吡喹酮(300mg/kg)联合给药组小鼠减虫率为19.66%;单剂量双氢青蒿素(300mg/kg)第7天服用,吡喹酮第6天或第8天给药组小鼠减虫率分别为42.96%和57.46%。在成虫期(感染后35d),双氢青蒿素(300mg/kg)与吡喹酮(300mg/kg)联合给药组小鼠减虫率为70.21%,吡喹酮第34天或第36天给药组小鼠减虫率分别为60.82%和81.51%。结论双氢青蒿素在童虫期和成虫期连续给药可增强其抗日本血吸虫作用效果。在童虫期,双氢青蒿素与吡喹酮伍用或吡喹酮第6天用药可降低抗日本血吸虫作用效果;在成虫期,双氢青蒿素与吡喹酮伍用或吡喹酮第36天用药可增强抗日本血吸虫效果。 李洪军 陶永辉 戴建荣 曲国立 汪伟 邢云天 李幼子 梁幼生关键词:日本血吸虫 双氢青蒿素 吡喹酮 杀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