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zz2012006)
- 作品数:3 被引量:49H指数:3
- 相关作者:赵小亮崔月刘洋孙丹丹王丹巧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脂质体色谱及其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和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 脂质体色谱是一种以脂质体为固定相配基的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包括固定化脂质体色谱与脂质体电动色谱,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和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固定化脂质体色谱与脂质体电动色谱技术近十几年的发展状况、着重介绍其用于中药活...
- 赵小亮聂颖兰闫寒彭娟郭娜范斌
- 关键词:中药活性成分
- 文献传递
- 基于自动采血系统与HPLC-QQQ-MS的青藤碱药动学分析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建立灵敏、简便、准确的自动采血系统采集大鼠血浆样本,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技术(HPLC-QQQ-MS)测定血浆中青藤碱含量的方法,并应用于其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SD大鼠颈总静脉插管,待清醒后按40 mg·kg-1腹腔注射青藤碱,应用自动采血系统在大鼠自由活动状态下采集样品。血浆样品中加入内标(磷酸可待因),乙腈沉淀蛋白,流动相乙腈-水(含0.1%甲酸铵)梯度洗脱。质谱采用电喷雾电离源(ESI),扫描方式为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MRM),定量分析离子对分别为青藤碱m/z 330.0,磷酸可待因m/z 300.0。利用Win Nonlin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血浆中青藤碱在5.0~500.0μg·L-1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1μg·L-1,样品处理方法的提取回收率〉88%,日内及日间准确度101.08%~111.08%,RSD均〈10%,稳定性良好。血浆中青藤碱的达峰时间(tmax),药峰浓度(C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 h),表观分布容积(Vz/F),清除率(CL/F),平均驻留时间(MRT0-24 h)分别为(1.65±1.48)h,(210.43±96.35)μg·L-1,(1 053.80±427.69)h·μg·L-1,(252.65±57.36)L·kg-1,(30.37±11.85)L·h-1·kg-1,(5.15±2.47)h。结论:建立的方法有效控制了采血过程对药动学分析结果的影响,样品用量少,简便、准确、可靠,能够满足自由活动大鼠体内青藤碱连续定量分析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 赵小亮李涛刘洋张美玉陈跃崔月张莹孙丹丹王志国王丹巧
- 关键词:青藤碱自由活动大鼠
- 青藤碱对切口痛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及其中枢神经系统中P物质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3年
- 目的观察青藤碱对切口痛模型大鼠疼痛敏感行为及其脑脊液、脊髓中P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 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Model)、氯诺昔康组(Lornoxicam,8mg·Kg-1)、青藤碱高剂量组(Sin-H,20mg·Kg-1)和青藤碱低剂量组(Sin-L,10mg·Kg-1)。采用机械痛敏和热痛敏测试,评价大鼠的疼痛行为。放免法检测大鼠脑脊液及脊髓L6-L8中P物质含量。结果切口痛模型大鼠的机械撤足阈值、热刺激痛感缩足时间明显改变。青藤碱高、低剂量和阳性药投与后均显示了明显的镇痛效果,其中青藤碱高剂量组镇痛效应指标优于阳性对照药氯诺昔康;给药各组大鼠脑脊液、脊髓中的P物质含量与模型组相比都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青藤碱高剂量组的脑脊液P物质浓度抑制最为明显。结论青藤碱能够减轻切口痛模型大鼠疼痛敏感行为,减少P物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释放,后者可能是青藤碱产生镇痛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 赵小亮刘洋王晔崔月张莹孙丹丹王丹巧
- 关键词:切口痛青藤碱P物质
- 荷叶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31
- 2013年
- 研究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干燥叶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荷叶提供依据。分离得到27个化合物,分别为10-二十八烷醇(1)、β-谷甾醇(2)、1-十一烷醇(3)、1-二十烷醇(4)、胡萝卜苷(5)、6'-hydroxy-4,4'-dimethoxychalcone(6)、1-羟基-3,7,8-三甲氧基酮(7)、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8)、chrysoeriol-7-O-β-D-glucoside(9)、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0)、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11)、金丝桃苷(12)、槲皮素-3-O-芸香糖苷(13)、紫云英苷(14)、异鼠李素-3-O-α-L-鼠李糖-(1→6)-[α-D-来苏糖-(1→2)-β-D-葡萄糖苷](15)、异鼠李素-3-O-α-D-来苏糖-(1→2)-β-D-葡萄糖苷(16)、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17)、异鼠李素-3-O-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苷(18)、槲皮素(19)、山柰酚(20)、去氢荷叶碱(21)、莲碱(22)、stigmast-7-en-3-O-β-D-glucopyranoside(23)、stigmast-7-en-3β-ol(24)、邻二羟基苯(25)、alangionoside L(26)、icariside B2(27)。化合物1,6~8,24,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18为首次从荷叶中分离得到。经体外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6,8,10,11,13,15对体外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具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63.99±24.29)%,(79.61±4.49)%,(49.96±12.61)%,(101.19±8.19)%,(88.41±6.76)%,(72.48±8.97)%,其中有5个化合物为黄酮类化合物。
- 赵小亮王智民马小军荆文光刘安
- 关键词:荷叶化学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