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11302120004)
- 作品数:2 被引量:11H指数:2
- 相关作者:刘宁董金皋曹志艳梁东旭马双新更多>>
- 相关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指导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大斑刚毛座腔菌高产漆酶条件的响应面优化及酶学特性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优化大斑刚毛座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高产漆酶的最佳发酵条件,确定其酶学性质,为进一步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大斑刚毛座腔菌为出发菌株,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影响菌株产漆酶的碳源、氮源及铜离子的种类及范围,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漆酶酶活力为响应值,采用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响应面设计试验,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对响应值进行3因素3水平下的多元二次回归拟合分析,优化大斑刚毛座腔菌产漆酶的发酵培养基成分;初步分离大斑刚毛座腔菌发酵液中的漆酶,以ABTS为反应底物,设置不同温度及p H,测定漆酶的最适反应温度、p H及热稳定性、p H稳定性,进一步测定其反应动力学常数Km值、Vm值,确定其酶学特性。【结果】建立了以漆酶酶活力为响应值的多元二次回归模型,模型差异显著(P=0.0001),可以用该模型来拟合试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漆酶活力的影响大小依次为Cu2+>葡萄糖>尿素,而葡萄糖和尿素交互作用极显著;通过拟合求出模型极值点,对应的大斑刚毛座腔菌产漆酶的最佳培养条件为:葡萄糖50.05 g·L-1,KH2PO4 1 g·L-1,尿素1.46 g·L-1,Mg SO4 0.5 g·L-1,蛋白胨2 g·L-1,玉米浆0.5 g·L-1,Cu SO4 0.07 g·L-1,Tween80 3 m L·L-1,28℃,150 r/min振荡培养7 d;在此条件下漆酶活力最高达(40.00±1.20)U·m L-1。对大斑刚毛座腔菌漆酶发酵液初步分离,经SDS-PAGE检测其漆酶相对分子量约为80 k D;以ABTS为底物时,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p H为4.2,在温度较高且弱酸性条件下活性较高,并且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和p H稳定性,常温下p H为4.2保持14 h后酶活力基本不变,50℃保温14 h后漆酶活力仍保持在60%以上;进一步在常温、p H为4.2时测定其米氏常数Km值为0.036 mmol··L-1,最大反应速率Vm为28.63 mmol·L-1·min-1。【结论】利用大斑刚毛座腔菌液体发酵产漆酶并研究其酶学特性,
- 曹可可刘宁马双新曹志艳梁东旭柴江婷董金皋
- 关键词:漆酶响应面酶学性质
- 玉米大斑病菌漆酶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功能验证
- 漆酶(Laccase EC 1.10.3.2)是一种催化中心含有多个铜离子的多酚氧化酶,也称为多铜氧化酶,其底物包括多酚类、芳胺类等多种物质,具有广泛的底物范围.真菌中,漆酶主要与菌体形态建成、DHN黑色素合成、病原菌致...
- 刘宁曹可可贾慧曹志艳董金皋
-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漆酶生物信息学
- 玉米大斑病菌漆酶基因StLAC4、StLAC6的功能研究
- 漆酶(Laccase,EC 1.10.3.2),也称为多铜氧化酶,其催化中心含有多个铜离子,能够氧化多酚、有毒芳香胺类等物质,广泛存在于真菌、细菌、昆虫和植物中.漆酶与色素合成、木质素降解、微生物菌体形态建成、子实体形成...
- 马双新杨阳刘宁曹志艳董金皋
- 玉米大斑病菌漆酶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根据真菌漆酶铜离子结合位点的保守性,设计简并引物,利用PCR结合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和染色体步移(Genome walking)技术获得玉米大斑病菌漆酶基因全长,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基因结构,预测功能。本研究共克隆获得了2个玉米大斑病菌的漆酶基因,分别命名为StLAC1和StLAC2。StLAC1基因的cDNA全长为1 806bp,DNA全长为1 855bp,序列含有1个49bp的内含子,编码601个氨基酸。StLAC2基因DNA全长为1 763bp,其中含有3个外显子,2个内含子,cDNA为1 665bp,编码554个氨基酸。Stlac1p和Stlac2p均具有漆酶特有的3个Cu2+活性位点,且活性位点高度保守。South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漆酶基因StLAC1和StLAC2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中均以单拷贝形式存在。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中至少存在2个漆酶基因。
- 孟川贾慧曹可可刘宁曹志艳董金皋韩建民
-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漆酶基因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