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3A0201)

作品数:14 被引量:190H指数:7
相关作者:余新晓李金海王小平甘敬岳永杰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山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林业局重点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土壤
  • 3篇植被
  • 2篇水土
  • 2篇水土保持
  • 2篇水土保持措施
  • 2篇土壤水
  • 2篇年径流
  • 2篇年径流量
  • 2篇人工林
  • 2篇径流
  • 2篇径流量
  • 1篇典型林地
  • 1篇演替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库
  • 1篇有机碳密度
  • 1篇造林
  • 1篇针叶
  • 1篇针叶林
  • 1篇植被覆盖

机构

  • 11篇北京林业大学
  • 7篇北京市园林绿...
  • 2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木兰围场国有...

作者

  • 9篇余新晓
  • 7篇李金海
  • 5篇甘敬
  • 5篇王小平
  • 3篇岳永杰
  • 2篇李子君
  • 2篇徐娟
  • 1篇范敏锐
  • 1篇吕锡芝
  • 1篇周朔
  • 1篇张超波
  • 1篇谷建才
  • 1篇王茂军
  • 1篇张学霞
  • 1篇王雄宾
  • 1篇徐成立
  • 1篇刘松
  • 1篇耿玉清
  • 1篇李永慈
  • 1篇陈丽华

传媒

  • 11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9篇2009
  • 2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植被覆盖变化与径流输沙关系研究被引量:17
2009年
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河龙区间)是黄河主要的多沙粗沙区,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此。为揭示近10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恢复过程及其对河龙区间径流输沙的影响,该文基于GIMMS和SPOTVGT两种遥感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81-2007年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径流输沙的关系。研究发现:1981-2003年河龙区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 difference vegetationindex,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位于其西北部地势平坦的沙地草滩区植被NDVI上升趋势显著,而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山地森林区的植被NDVI呈下降趋势。②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1999-2007年河龙区间植被NDVI在降水偏低的背景下,仍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植被覆盖恢复同势强劲。植被NDVI上升最显著区域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即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中下游以及延河中下游地区。从前后两个时期对比看,后期NDVI较前期提高10%以上和20%以上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72.5%和36.4%。③1950-2007年河龙区间产流量、产沙量呈减少趋势,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减少趋势非常明显。与1950-1969年相比,1980-2007年产流量和产沙量分别减少了34.8×108m3和6.4×108t,占前期的49.4%和64.9%。④河龙区间植被NDVI与产流量、产沙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这种同步波动关系发生扭转,表现为植被NDVI上升,产流量、产沙量下降。虽然降水偏少是河龙区间产流、产沙下降的重要原因,但植被恢复可能加剧了该趋势。
信忠保余新晓甘敬王小平李金海
关键词: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植被恢复退耕还林
造林土质边坡浅层平面滑坡模型的初步研究
2009年
造林土质边坡容易发生浅层平面滑坡。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综合考虑土质边坡上林木根系的力学加固土壤作用和水文增加基质吸力效应,以及林木附加自重对边坡稳定的负面效应,建立了一个用来评价造林土质边坡浅层平面滑坡的分析模型。所有模型参数中土壤内摩擦角和边坡坡度的微弱变化能引起边坡安全系数较大浮动,而林木附加自重的变化对安全系数的影响较小。造林土质边坡浅层滑坡分析模型中林木根系对土壤的力学加固作用采用了修正的植物根系提高土壤抗剪强度的简单力学增强模型,相比以往类似边坡稳定性模型,分析模型显著提高了预测边坡稳定的准确性。
张超波陈丽华冀晓东周朔甘敬王小平李金海
关键词:分析模型边坡稳定性根系固土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碱解氮空间变异性及预测被引量:12
2009年
为研究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碱解氮空间变异性并预测碱解氮含量,应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5种植被类型下土壤碱解氮在不同土层(A、B、C层)的空间变异特征,同时结合GIS,分析了该地区植被类型和土壤碱解氮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多水平贝叶斯方法建立了该地区森林土壤碱解氮预测模型。结果表明:①不同土壤层中阔叶林地的土壤碱解氮含量最高,针叶林地含量最低;各植被类型土壤碱解氮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②5种植被类型土壤碱解氮在土壤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异程度均无明显的规律,但变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③该区土壤碱解氮含量的空间分布表现为条状和斑块状分布;土壤碱解氮含量在研究区西南部较高,而中部含量偏低;该区疏林地、灌木林地、针叶林地土壤碱解氮的含量普遍小于阔叶林地和针阔混交林地。④植被类型和海拔对土壤碱解氮含量都有一定的影响,其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
张振明余新晓徐娟甘敬王小平李金海
关键词:植被类型土壤碱解氮
北京山地针叶林与阔叶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研究被引量:52
2009年
为探讨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以北京山地典型针叶林和阔叶林为对象,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和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逐渐递减。在0~10cm和10~20cm土层内,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地高于针叶林土壤。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趋势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但针叶林与阔叶林之间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差异没有规律性。土壤易氧化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率范围为0.36~0.45,土壤颗粒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率范围为0.28~0.73,且随土层深度增加比率减小。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极显著相关,土壤易氧化碳与颗粒有机碳的相关性也极显著(P<0.01)。因此,阔叶林比针叶林能积累更多的土壤有机碳。
耿玉清余新晓岳永杰李金海张国桢刘松
关键词:针叶林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密度
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刺槐人工林空间结构分析被引量:18
2009年
2006年,在北京市五座楼林场选择以刺槐为优势树种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3种结构参数,结合树种组成,分析了刺槐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结果表明:刺槐人工林的树种混交度以零度混交(Mi=0)和弱度混交(Mi=0.25)为主,树种的平均混交度为0.158,说明刺槐林的树种空间配置简单,林分中树种混交程度较低;林木大小比数分布存在波动性变化,林分中优势、亚优势和中庸状态分布的个体比例相差不大,乔木层树种稳定性大;在角尺度研究中,相对空间结构单元而言,个别等级林木分布频度变化幅度较大,分布格局呈集群分布。
刘彦余新晓岳永杰甘敬王小平李金海
关键词:刺槐人工林空间结构混交度角尺度
间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边缘效应的影响被引量:6
2009年
通过对实施间伐后4种保留密度下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缘植被进行调查,以正态分布、理查德、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5种曲线为基础,利用距林缘距离为自变量、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为因变量建立边缘效应模型,分析不同间伐方式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边缘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距林缘50m内,密度为500株/hm2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未显示出边缘效应;在900和1300株/hm2密度下,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在林缘附近表现平稳,随距林缘距离增加,表现出先急剧减小,后又变得稳定的变化趋势;在2500株/hm2密度下,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随着距林缘距离的增加而急剧减小,超过5.92m后变得平稳,变化曲线为"钟形"的一部分。密度为2500、1300、900株/hm2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边缘效应距离分别是5.92、14.06、22.18m。
王雄宾余新晓徐成立谷建才周彬范敏锐贾国栋吕锡芝
关键词:间伐保留密度物种丰富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北京山区黑桦天然次生林不同种群的格局分析被引量:10
2009年
根据2006年6月对北京八达岭林场0.5hm2黑桦天然次生林样地的调查结果,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群落内主要种群和黑桦种群各龄级个体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黑桦和蒙椴种群单种格局在研究的空间尺度范围内呈显著的集群分布,元宝槭种群在小尺度上呈集群分布,在较大尺度上呈随机分布。②主要树种之间存在种间关联,重要值最高的黑桦和蒙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此群落组成和结构不稳定,正处于植被演替阶段。③黑桦种群各龄级木的分布格局随树龄的增加,由集群分布逐渐趋向于随机分布。④黑桦种群相邻龄级木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正相关关系,而不相邻龄级木之间的关系多为负相关关系。
史宇余新晓岳永杰张振明甘敬王小平李金海
关键词:八达岭林场天然次生林黑桦不同龄级演替
北京密云山区典型林地土壤入渗特性被引量:28
2009年
利用双环法对北京密云山区4种典型林地(刺槐林、侧柏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地)进行原位测试,研究其土壤入渗规律。结果表明:利用Horton公式对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精度高于Philip方程;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初渗速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但与稳渗速率关系并不显著;土壤稳渗速率与土壤密度呈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孔隙度呈正相关;4种典型林地土壤稳渗率的顺序为灌木林地(4.93mm/min)>刺槐林地(4.23mm/min)>针阔混交林地(4.18mm/min)>侧柏林地(3.09mm/min)。
席彩云余新晓徐娟张振明朱建刚王琛庞卓王纳丽
关键词:林地土壤土壤入渗入渗模型
北京市植被绿度与城市热岛效应关系研究被引量:34
2009年
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以Landsat TM影像为基础数据,定量反演亮度温度(Tb),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并利用RS和GIS技术在东北-西南和西北-东南方向构建多个特征剖面,探讨Tb与NDVI的关系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除了在西北-东南方向的76、78、80、82km处剖面外,其他剖面上Tb和NDVI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②剖面上Tb与NDVI相关性的显著程度呈现由中心剖面向边缘剖面递减的格局。③剖面上Tb与NDVI相关性的显著程度受下垫面土地利用结构的复杂程度影响,土地利用结构越复杂,特征剖面上Tb与NDVI的相关性越显著。研究结果较好地揭示了植被与温度相关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可为北京市未来的城市、绿地等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武鹏飞王茂军张学霞
关键词:归一化植被指数亮度温度城市热岛
降水一水土保持一径流统计模型在潮河流域的应用
2011年
以密云水库以上的潮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对流域1961—2005年的还原年径流量、年降水量、年水土保持措施(水平梯田和造林)面积数据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基于降水—水土保持—径流之间关系的统计模型,定量评估了该区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年径流量的影响程度。模型评估结果表明,1961—1970年,1971—1980年,1981—1990年,1991—2000年,2001—2005年,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年均减水效应分别为2.54%,3.52%,28.71%,6.87%和48.02%;1981—2005年,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年均减水效应比较显著为22.96%。2001—2005年的年均减水效应最大,1981—1990年的年均减水效应次之,1991—2000年的年均减水效应最小。水土保持措施对枯水时段的减水效应更为突出。
李子君
关键词:水土保持措施年径流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