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1A03)

作品数:63 被引量:674H指数:15
相关作者:张彪唐海涛王振华陈艳萍孟庆长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1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59篇玉米
  • 15篇自交
  • 15篇自交系
  • 11篇杂交
  • 11篇配合力
  • 10篇性状
  • 9篇选育
  • 9篇杂交种
  • 8篇玉米品种
  • 8篇玉米自交系
  • 8篇杂种
  • 8篇杂种优势
  • 7篇玉米群体
  • 7篇高产
  • 7篇SSR
  • 6篇玉米杂交
  • 6篇玉米杂交种
  • 6篇育种
  • 6篇栽培
  • 5篇玉米新品种

机构

  • 9篇中国农业科学...
  • 8篇河南省农业科...
  • 7篇江苏省农业科...
  • 7篇四川农业大学
  • 6篇四川省农业科...
  • 5篇黑龙江省农业...
  • 5篇沈阳农业大学
  • 4篇东北农业大学
  • 4篇辽宁省农业科...
  • 4篇新疆农业科学...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4篇辽宁省丹东农...
  • 3篇山东省农业科...
  • 2篇贵州大学
  • 2篇河南农业大学
  • 2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菏泽学院

作者

  • 7篇袁建华
  • 7篇孟庆长
  • 7篇陈艳萍
  • 7篇王振华
  • 6篇唐海涛
  • 6篇张彪
  • 5篇魏昕
  • 5篇潘光堂
  • 4篇叶雨盛
  • 4篇李妍妍
  • 4篇梁晓玲
  • 4篇黄长玲
  • 4篇张前进
  • 4篇张新
  • 4篇李哲
  • 4篇李明顺
  • 4篇陈绍江
  • 4篇丰光
  • 4篇康继伟
  • 3篇姜海鹰

传媒

  • 12篇玉米科学
  • 5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江苏农业学报
  • 3篇种子
  • 3篇农业科技通讯
  • 3篇河南农业科学
  • 3篇新疆农业科学
  • 3篇辽宁农业科学
  • 3篇作物学报
  • 2篇中国种业
  • 2篇作物杂志
  • 2篇作物研究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山西农业科学
  • 1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遗传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杂粮作物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21篇2010
  • 17篇2009
  • 12篇2008
  • 4篇2007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密度对郑黄糯2号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被引量:12
2009年
以郑黄糯2号为试材,研究了4.5万、6.0万、7.5万、9.0万、10.5万株/hm2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升后降,郑黄糯2号最适宜种植密度为9.0万株/hm2。
周波胡学安魏良明薛华政
关键词:玉米产量构成因素
优良玉米自交系苏951的配合力分析及应用被引量:11
2009年
苏951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所选育的优良玉米自交系,利用苏951已经育成一批优良组合。根据玉米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组配了20个杂交组合,对苏951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进行分析评价苏951的育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除穗行数外,苏951的大部分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较高,与塘四平头群、PN群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袁建华孟庆长陈艳萍张彦兵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配合力
外来玉米群体选系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为了认知外来玉米群体PF6J155选系的配合力差异以及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的关系,以12个外来玉米群体选系为母本、5个分属于不同杂优类群的代表系为父本,按照NCⅡ设计配成60个杂交组合,在辽宁省4个不同生态区裂区试验,分析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以及60个杂交种主要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外来玉米群体PF6J155选系之间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差别明显,单株产量GCA效应值高的自交系为ZL2116、ZL2436、ZL8344,其部分产量构成因子(穗长、行粒数、百粒重和出籽率)的GCA效应也较高,是表现比较理想的自交系;不同组合单株产量的特殊配合力(SCA)效应也不同,ZL8344×昌7-2在单株产量SCA和对照杂种优势方面都表现出较好的水平,可对其生产应用价值进一步试验鉴定。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外来玉米群体PF6J155偏属于Reid种质,与塘四平头、旅大红骨和Lancaster具有较好的杂种优势,可形成一定的杂优模式。
叶雨盛王晓琳李月明李哲刘晶刘志新王延波
关键词:玉米群体自交系数量性状配合力杂种优势
不同年代主要玉米品种穗部性状演变研究被引量:17
2010年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密度为主区(15 000、45 000、75 000株/hm2),品种为副区,对我国不同年代34个主要玉米品种穗部性状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更替,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长、千粒重显著增加,出籽率显著降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穗部性状对产量的作用依次为穗粗>千粒重>行粒数>出籽率,穗粗、千粒重、行粒数的增加是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在玉米品种选育中应保持行粒数,着重改良穗粗、千粒重,提高出籽率,并协调出籽率与其他性状的关系。
李召锋梁晓玲阿布来提李明顺胡洺韩登旭邵红雨李铭东曹连莆
关键词:玉米品种穗部性状通径分析
6个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分析及应用评价被引量:18
2008年
按P1×P2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用NCⅡ分析方法,对6个玉米自交系9个性状的配合力及其群体遗传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郑311、郑314和掖478的一般配合力高,可直接利用;郑312和郑315综合性状较差,需改良后利用;郑312×Bt1等6个组合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有一定的增产潜力。在育种工作中,对玉米株高等8个性状宜早代选择,对轴粗应进行晚代选择。
张前进王振华张新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配合力遗传力
玉米杂交种抗倒伏性的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玉米的抗倒性已成为玉米遗传育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分析了影响玉米抗倒性的相关因素,介绍了玉米抗倒性的研究方法和选择指标及抗倒性的遗传规律。通过轮回选择,逐步聚合高配合力、优质、抗病抗倒基因,引入热带、亚热带种质,可较好地解决高产与抗倒伏之间的矛盾,选育高配合力、优质、抗病抗倒的优良玉米自交系,继而组配出既高产、优质,又抗病抗倒、广泛适应的优良玉米杂交种。
唐海涛田玉秀康继伟张彪
关键词:玉米杂交种遗传育种
利用多重PCR技术鉴定玉米品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2
2010年
在SSR分子标记的基础上,以3个玉米自交系、4个玉米杂交种和7对玉米SSR引物为材料,确定了较为适宜的多重PCR扩增体系和程序,获得了适宜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扩增效果较好的2~5重引物组合,并能有效应用于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的种子鉴定,不仅比单个引物鉴定更准确可靠,而且省时省工,成倍地降低了检测成本,将有利于推动多重PCR技术在玉米品种鉴定中的广泛应用。
谭君张彪唐海涛陈洁何文铸康继伟叶国成杨俊品
关键词:玉米SSR多重PCR琼脂糖凝胶电泳
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与穗位叶光合性状关联度分析被引量:19
2011年
玉米的产量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果穗产量性状是其直接表现。玉米植株中部叶片尤其是穗位叶的光合性状对籽粒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分析玉米穗位叶光合性状与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对选育高产、优质、抗病、广适玉米新杂交种具有重要意义。此文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玉米杂交种穗部产量性状与穗位光合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玉米杂交种单穗粒重最为相关的穗部光合性状是穗位茎节长,其次是叶面积、叶长、光合效率和比叶重等。对玉米杂交种穗部产量性状综合影响较大的穗位光合性状有穗位茎节长、叶长、比叶重等。
唐海涛张彪谭君田玉秀康继伟叶国成
关键词: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穗位叶光合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
利用SSR-BSA技术筛选玉米粗缩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
采用网棚集团接种的方法,对感病自交系苏951(P)和抗病自交系87-1(P)及 F和 F群体进行了玉米粗缩病抗病性鉴定。并用168对引物进行了亲本间 SSR-PCR 扩增,其中48对引物在亲本间表现多态性。然后利用这些多...
陈艳萍孟庆长袁建华
关键词:玉米玉米粗缩病分子标记SSRBSA
文献传递
利用SSR-BSA技术筛选玉米粗缩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被引量:28
2008年
采用网棚集团接种法,对感病自交系苏951和抗病自交系87-1的P1、P2、F1和F2群体进行了玉米粗缩病抗病性鉴定。并用168对引物进行了亲本间SSR-PCR扩增,其中48对引物在亲本间表现多态性。然后利用这些多态性引物检测F2的抗池和感池,只有6个SSR标记在F2的抗池和感池之间表现出多态性。这6个标记为:5号染色体上的Blng1237(Bin5.05-5.06)、umc1941(Bin5.06)、phi087(Bin5.06)、umc1155(Bin5.05)和9号染色体的phi065(Bin9.03)、umc1505(Bin9.07)。进一步利用这6个SSR标记检测了465个经抗病性鉴定的F2单株的基因型,其中Blng1237和phi087明显表现为偏分离。其余4个标记用于分析表型鉴定表现为抗的181个F2单株的基因型,并对每一标记的分离数值与其相应的孟德尔理论比例(共显性1∶2∶1)相比较,进行χ2适合度检验。结果表明,umc1155、umc1505这2个标记可能与抗性基因有关。
陈艳萍孟庆长袁建华
关键词:玉米玉米粗缩病分子标记SSRBSA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