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520A12-5)
- 作品数:9 被引量:606H指数:8
- 相关作者:杨建昌王志琴刘立军朱庆森杜永更多>>
-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C_4转基因水稻秧苗叶片气孔与叶鞘维管束结构特征被引量:30
- 2006年
- 目的探明C4转基因水稻高光效的生物学结构基础。方法以已导入玉米C4光合关键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丙酮酸磷酸二激酶(PPDK)、NADP-苹果酸酶(NADP-ME)和PEPC+PPDK的转基因水稻为材料,以其受体品种Kitaake(WT)为对照,运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秧苗叶片气孔与叶鞘维管束结构,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叶肉细胞。结果与对照品种相比,转C4单基因水稻叶片气孔密度提高、面积增大,PPDK气孔密度和气孔面积都居各转基因品系之首;转C4双聚合基因(PEPC+PPDK)水稻叶片气孔密度提高、面积减小;C4转基因水稻各品系叶片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基粒堆密集,有些基粒类囊体沿长轴方向排列整齐、完整;C4转基因品系的叶鞘均比对照品种粗壮坚韧;除PPDK外,所有转基因品系叶鞘的内外侧维管束及其导管管腔、筛管等执行物质运输功能的组织结构的面积均大于对照品种。结论C4转基因水稻叶片气孔多、面积大以及叶鞘维管束结构发达是C4转基因水稻高光效实现的结构前提和基础,与秧苗高的干物质积累相一致。
- 袁莉民仇明王朋王志琴杨建昌
- 关键词:光合途径维管束
- 结实期土壤水分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以水稻品种武运粳8号(粳稻)和扬稻6号(籼稻)为材料,自抽穗后9天至成熟期进行浅水层保持(WW)、土壤轻度落干(MD)和土壤水分严重亏缺(SD)三种处理,研究了结实期土壤干旱对水稻产量和米质性状及 RVA 谱特征参数的影...
- 刘凯王志琴杨建昌
- 关键词:水稻
- 文献传递
- Ⅱ优航1号作再生稻栽培的超高产特性及调控技术被引量:32
- 2006年
- 在福建省尤溪县建立Ⅱ优航1号的再生稻超高产示范片6.7 hm^2,2003~2005年3a平均每公顷产量,头季12375kg、再生季7907kg。根据产量构成调查和试验结果分析,明确:①再生稻产量与每平方米总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头季以每穗粒数与每平方米总粒数的相关较密切,再生季以每平方米穗数与每平方米总粒数的相关较密切;②Ⅱ优航1号实现超高产,头季必须在足额穗数基础上,主攻大穗,形成每平方米4.5~5.0万粒的库容量;再生季必须提高腋芽萌发率,培育比母茎多70%~100%的穗数,以多穗补小穗的不足,形成每平方米3.5万粒的库容量;③主要超高产栽培技术为优化配置生育期,发掘气候资源的潜在生产力;畦栽沟灌,保持土壤湿润透气性状,培育形态发达、机能高而持久的根系;依据目标产量,定量分期施肥;通过头季十黄收割、高留稻桩、重施芽肥等措施,提高再生腋芽萌发率。
- 卓传营
- 关键词:杂交稻再生稻超高产栽培技术
- 中籼水稻品种产量与株型演进特征研究被引量:139
- 2006年
- 以江苏省近60年生产上应用的16个代表性中籼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品种应用时期结合株型和基因型,将供试品种分为早期高秆(ET)、改良高秆(IT)、矮秆(DC)、半矮秆常规品种(SDC)、半矮秆杂交稻(SDH)和超级稻(SR)6个类型,研究其产量、源库关系和株型变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品种改良,籽粒产量逐步提高。这主要是由于总颖花量的增加,其关键在于每穗粒数的增多;结实率以DC最高,SR最低,千粒重变化不大。由ET到DC,植株高度降低,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同步提高,收获指数的提高更为明显。由DC到SR,植株高度略有增加,生物产量明显提高,抽穗后增加的量尤为显著,收获指数变化较小。品种改良明显减小了顶部3叶的着生角度,增加了抽穗期的叶面积,但颖花量的增加超过叶面积的增加,导致粒叶比(颖花数与叶面积之比)提高。随品种的演进,抽穗期根重以及根冠比提高,但根系伤流液量减少。抽穗至成熟根系伤流液和叶片中玉米素+玉米素核苷浓度下降的速度表现为SR>SDH>SDC。依据品种演进特征,对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 杨建昌王朋刘立军王志琴朱庆森
- 关键词:中籼水稻演进株型源库关系
- 实地氮肥管理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被引量:119
- 2006年
- 以籼型杂交稻汕优63和粳稻武育粳3号为材料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对实时氮肥管理(RTNM)和实地氮肥管理(SSNM)的农艺表现和氮肥利用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氮空白区的水稻产量为5.5-7.4t/hm^2,说明试验田背景氮颇高。与农民习惯施肥法(FFP)相比,RTNM和SSNM分别增产-4.4%~7.0%和0.2%-9.3%,氮素产谷率分别提高195.7%~297.0%和169.6%~276.4%。2003—2004年在江苏省无锡市两村共计20户稻田中进行水稻SSNM试验示范。2年FFP的氮素产谷率、吸氮利用率和生理氮转化率分别仅有2.8~6.7kg稻谷,kgN、33.7%~34.7%和8.4~18.6kg稻谷/kgN;SSNM的施氮量较FFP降低38.7%-41.3%,产量提高2.5%~3.5%,氮素产谷率、吸氮利用率和生理氮转化率分别提高88.3%~117.7%、34.0%-39.5%和46.1%-61.6%。在江苏省大面积推广也取得了类似结果。证明采用SSNM在不降低水稻产量的前提下,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是可能的。试验也发现,农户稻田SSNM的氮素产谷率和生理氮转化率的数值依然很低。对水稻氮肥利用率低的原因及提高途径进行了讨论。
- 刘立军徐伟桑大志刘翠莲周家麟杨建昌
- 关键词:水稻实地氮肥管理氮肥利用率
- 改革稻作制 发展再生稻被引量:5
- 2006年
- 张上守
- 关键词:再生稻稻作制商品粮基地双季稻总产生产国
- 超高产栽培迟熟中粳稻养分吸收特点的研究被引量:49
- 2007年
- 以迟熟中粳稻淮稻68和镇稻88为材料,进行超高产栽培(产量〉11thm^-2),以一般高产栽培为对照,观察了氮(N)、磷(P)和钾(K)吸收和累积特点。与对照(产量〉7.5thm^-2)相比,超高产栽培水稻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N的吸收量较低,拔节后的吸氮量较高;磷的吸收量在各生育期均高于对照,中后期尤为明显;K的吸收量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以前,超高产稻与对照差异很小,自拔节起,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超高产栽培稻田N的输入输出基本平衡,普通高产栽培稻田表现为N盈余。在两种栽培条件下P与K均表现为表观亏缺,超高产栽培尤为严重。每生产1000kg稻谷所吸收的N、P和K,超高产中粳稻分别为21.6—21.9kg、6.7—7.2kg和24.8—25.6kg,对照为23.8—24.3kg、6.8-7.3kg和27.4—29.0kg。上述结果说明,超高产栽培中粳稻对养分吸收具有生育前期较低、中后期较高的特点,并具较高的产谷效率。对超高产栽培中粳稻养分吸收特点和养分优化管理进行了讨论。
- 杜永刘辉杨成王志琴杨建昌
- 关键词:水稻超高产养分
- 水稻实地氮肥管理技术的节氮效果及其机理被引量:25
- 2005年
- 2003~2004年在江苏省无锡市进行了水稻实地氮肥管理技术(SSNM)试验.结果表明:2003年和2004年,采用农民习惯施肥法(FFP)的氮素吸收利用率分别为33.7%和34.7%;氮肥生产力1 kg氮分别为2.8 kg稻谷和6.7 kg稻谷;氮素转化力1 kg氮分别为8.4 kg稻谷和18.6 kg稻谷.获得相同水稻产量,实地氮肥管理技术的施氮量可比农民习惯施肥法降低38.7%和41.3%;与农民习惯施肥法相比,实地氮肥管理技术的氮素吸收利用率提高13.3个百分点和11.8个百分点;氮素转化力分别提高60.7%和46.8%;氮肥生产力提高117.9%和88.1%.
- 刘立军徐伟徐国伟周家麟杨建昌
- 关键词:水稻氮素利用率
- 超高产粳型水稻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被引量:241
- 2006年
- 【目的】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实现水稻超高产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超高产水稻(产量>11t·ha-1)的生长发育特性。【方法】4个中熟粳稻品种(含品系)连嘉粳2号、华粳5号、0026和9823种植于大田,对其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与高产水稻(CK,产量为8.98~9.16t·ha-1)相比,超高产水稻每穗颖花数多,结实率高,千粒重与CK无显著差异;超高产水稻移栽至拔节期的茎蘖数较CK少,但分蘖成穗率较高;超高产水稻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生育前期较CK低,抽穗期与CK无显著差异,抽穗后则显著高于CK。超高产水稻各生育时期的根冠比、抽穗至成熟的根系伤流量以及粒叶比、茎鞘物质运转率和收获指数均显著高于CK。【结论】提出了中熟粳稻超高产群体的生育诊断指标:总颖花量>4.5万/m2,结实率>90%,千粒重>26g;茎蘖成穗率>80%,抽穗期叶面积指数7.5~8.0,全生育期光合势>5×106m2·d·ha-1,成熟期总干重>22t·ha-1,收获指数>0.51;抽穗期粒叶比[颖花/叶(cm2)]>0.58,根冠比>0.25,根系伤流量>5g·m-2·h-1。对培育超高产水稻群体的调控途径与关键栽培技术进行了讨论。
- 杨建昌杜永吴长付刘立军王志琴朱庆森
- 关键词:超高产生长发育
- 水稻籽粒中乙烯和ACC对土壤水分的反应及其与籽粒灌浆的关系被引量:23
- 2007年
- 以武运粳8号(粳稻)和扬稻6号(籼稻)为材料,自抽穗后9d至成熟期进行保持浅水层(WW)、土壤轻度落干(MD)和土壤水分严重亏缺(SD)3种处理。观察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灌浆期籽粒中乙烯和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浓度的变化及其与籽粒灌浆的关系,并使用化学调控物质进行验证。结果表明,MD显著提高籽粒灌浆速率和粒重,SD明显降低籽粒灌浆速率和粒重。籽粒中乙烯释放速率和ACC浓度在MD中降低,在SD中增加。籽粒乙烯释放速率及根系伤流液中ACC浓度与籽粒中ACC浓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籽粒灌浆速率与乙烯释放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在花后9~13d喷施乙烯合成的抑制物质氨基-乙氧基乙烯基甘氨酸(AVG),明显降低籽粒中ACC的浓度和乙烯的释放速率,显著提高了籽粒灌浆速率和粒重以及籽粒中的蔗糖合成酶(SuSase)、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ase)活性;喷施乙烯释放的促进物质乙烯利,结果则相反。表明结实期土壤轻度落干或适度干旱处理可以抑制水稻体内乙烯的产生,促进籽粒灌浆。
- 刘凯叶玉秀唐成王志琴杨建昌
- 关键词:水稻乙烯籽粒灌浆土壤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