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CC61)

作品数:5 被引量:28H指数:3
相关作者:聂伟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艺术

主题

  • 5篇电影
  • 3篇中国电影
  • 1篇导演
  • 1篇第六代导演
  • 1篇第六代电影
  • 1篇电影文化
  • 1篇新生代
  • 1篇新生代电影
  • 1篇叙事
  • 1篇异托邦
  • 1篇殖民
  • 1篇中国电影文化
  • 1篇生态考察
  • 1篇市场化
  • 1篇市场化进程
  • 1篇市场资源
  • 1篇视点
  • 1篇随行
  • 1篇熵变
  • 1篇文化

机构

  • 5篇上海大学

作者

  • 5篇聂伟

传媒

  • 2篇当代电影
  • 2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文艺研究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文化“解禁”与新生代电影的多重面向被引量:3
2008年
回顾新生代导演"解禁"后的五年,置身于独特的中国电影工业体系与复杂的国际语境,新生代电影创作出现了新的、具有多元化面向的作品。新生代电影"主流化"之后采取奇观现实主义的叙事策略,与此同时,"先锋"艺术家代言"民间"的底层叙事冲动遭遇挑战。更重要的是,新生代电影的国际旅行面临"文化领养"的陷阱。"解禁"后新生代电影的国际营销策略应当对此种后殖民症候保持理性反思。
聂伟
关键词:新生代电影先锋叙事后殖民
电影批评空间的拓展与媒体化生存——以沪上影评栏目《光影随行》为分析基点被引量:4
2011年
新世纪以来学院派专业影评受到多方面影响。多元化的媒体生态为学院批评开辟出新的拓展空间,而如何在坚持学术品格前提下实现自身的媒体化生存,成为一个新课题。本文以SMG电视影评栏目《光影随行》的实证分析为切入点,讨论学院派电影评论的生存现状与角色转型,进而提出未来专业影评进入公共文化空间的两个价值预期:扩大公共文化认同度,强化针对电影观众反应的文本分析。
聂伟
关键词:电影
一个概念的熵变:“第六代”电影的生成、转型与耗散被引量:15
2012年
中国电影版图中的"第六代"概念是一个后设命名。20世纪90年代出现至今,依次经历生成、转型与耗散三个阶段。1990—2003年为第一阶段,第六代导演依靠个体本真经验创作,强烈影响中国电影的摄影机权力格局与美学表达;2003—2008年为第二阶段,该群体进入"无代"叙事,向主流文化资本、主流市场资源与主流电影技术手段靠拢。此间"第六代"概念被市场过度消费,独立品格异化。2009—2010年为第三阶段,从主流制作到商业类型片,第六代电影积极谋求市场生存的诸种可能性。进入2011年,传统大银幕意义上的"第六代"概念自我解体。他们再次汇聚在新媒体平台上,其文化能量通过"微电影"制作或直接或间接地释放社会影响力。
聂伟
关键词:熵变市场资源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
历史“乌托邦” 现实“异托邦”——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文化生态考察视点之一
2008年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电影文化生态日趋多元。本文以第五代与"第六代"电影为标本,具体考量社会整体历史语境与电影创作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指出,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在文化叙事上完成了从"时间"维度到"空间"美学的自觉跨越;在影像风格上呈现出"历史奇情"与"奇观现实"美学的交叉与共振,在观众市场层面表现为从集体狂欢到小众消费的分化。
聂伟
关键词:中国电影乌托邦异托邦
新生代,新十年:市场探索、类型化实践与明星策略被引量:7
2011年
新世纪十年,中国电影的市场化进程如同一部好莱坞主流大片,场面巨大而情节跌宕。伴随入世前后"狼来了"[1](P.336)的惊呼,2000年中国电影票房跌入低谷,账面统计数字只有8.6亿元人民币。[2]同年12月18日,国家广电总局和文化部联合颁发《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实施细则》的1519号文件,
聂伟
关键词:市场化进程新生代类型化中国电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