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辽宁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2008207003)

作品数:3 被引量:32H指数:3
相关作者:孙占祥汪仁蔡倩吕德国杜国栋更多>>
相关机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土壤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微生物
  • 2篇旱区
  • 2篇风沙半干旱区
  • 2篇干旱
  • 2篇干旱区
  • 2篇半干旱
  • 2篇半干旱区
  • 1篇沙地
  • 1篇生物量碳
  • 1篇水土
  • 1篇水土保持
  • 1篇土壤酶
  • 1篇土壤酶活
  • 1篇土壤酶活性
  • 1篇土壤微生物量
  • 1篇土壤微生物量...
  • 1篇微生物量
  • 1篇微生物量碳

机构

  • 2篇辽宁省农业科...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

  • 1篇汪仁
  • 1篇孙占祥
  • 1篇杜国栋
  • 1篇吕德国
  • 1篇蔡倩

传媒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花生学报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科尔沁沙地南部果-草(粮)间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和酶的影响被引量:10
2010年
试验于2007-2008年在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章古台镇(风沙半干旱区)进行,研究了果-草(粮)间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间作模式处理在整个生长季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总体上表现为仁用杏行间连续两年间作花生〉间作谷子〉间作麻黄草,均高于行间清耕,与行间清耕呈极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各间作处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之间绝大部分达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可见果-草(粮)间作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增强了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改善了土壤微环境,提高了土壤质量。
蔡倩杜国栋吕德国何跃姜涛孙继军于涛
关键词:间作模式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
风沙半干旱区风沙土防风蚀技术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针对风沙半干旱区风沙土易旱、易风蚀特性,开展了防风蚀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网主林带背风面距林缘1~6H处削弱风速约50%,随树高(H)倍数的增加效果递减;林网内扁杏//花生(间作)增强了花生裸茬抗风蚀能力,土壤防风蚀效果达90%;林网内玉米//花生(间作)玉米收获后秸秆站立(农田休闲期)玉米带完全不受风蚀,花生裸茬防风蚀效果达95%;林网内作物残体平伏覆盖防风蚀效果达120%,综合评价作物残体覆盖玉米秸秆站立的防风、保土和保水效果最佳。
颜景波王慧新韩志松姜涛孙占祥何跃于洪波
关键词:半干旱区风沙土水土保持
风沙半干旱区花生不同覆膜时期对土壤微生物量碳与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1
2011年
在风沙半干旱区间作(大扁杏||花生||大扁杏)条件下,以花生品种"阜花12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覆膜时期对土壤微生物量碳与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膜时期花生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顺序为:处理Ⅱ>处理Ⅰ>处理Ⅲ>处理Ⅳ(CK)。不同覆膜时期对花生产量、WUE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产量与WUE的高低顺序均为:处理Ⅱ>处理Ⅲ>处理Ⅰ>处理Ⅳ(CK)。因此,处理Ⅱ较适宜本地区。
王慧新苏君伟汪仁颜景波何跃吴占鹏蔡立夫于洪波
关键词:覆膜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碳花生产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