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740008)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陈雪梅陈丽莉王念念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语言文字
  • 1篇社会学

主题

  • 6篇口译
  • 3篇口译教学
  • 2篇语言
  • 2篇视域
  • 2篇进修
  • 1篇信息性
  • 1篇学员
  • 1篇译员
  • 1篇中介
  • 1篇冗余
  • 1篇冗余信息
  • 1篇思维
  • 1篇思维能力
  • 1篇逻辑
  • 1篇逻辑思维
  • 1篇逻辑思维能力
  • 1篇口译能力
  • 1篇记忆
  • 1篇交替传译
  • 1篇交替口译

机构

  • 5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上海理工大学
  • 1篇上海外国语大...

作者

  • 5篇陈雪梅
  • 2篇陈丽莉
  • 1篇王念念

传媒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渤海大学学报...
  • 1篇安徽工业大学...
  • 1篇疯狂英语(教...
  • 1篇山西大同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口译教学中语言进修与技能培训的契合被引量:1
2013年
在中国的双语环境下,口译教学中的语言进修必不可少。将语言进修独立于技能培训之外是"分而治之"的做法,不符合中国国情。探索语言进修和口译技能培训的有机融合不仅是一箭双雕之策,更使语言进修具有针对性。语言进修与技能培训的契合应侧重以下三个方面:口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学员的双语记忆表征和加工路径的差异性以及语言进修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相契合的具体形式。
陈雪梅
关键词:口译逻辑思维能力
双语记忆表征与口译教学被引量:3
2013年
面对广大的合成双语学员,中国口译教学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实现语言进修和技能培训的契合,双语记忆表征研究为此提供了理论框架。从定义上追溯并列双语译员和合成双语译员的语言学起源,运用心理学"双语记忆表征模型"(如概念中介模型和修正层级模型)对两者的记忆表征进行探讨,文章得出:口译教学应依据不同类型双语者的记忆表征特点设计相应的语言进修和技能培训,促成他们向理想的译员记忆表征转化。
陈雪梅
关键词:口译教学
汉英交替传译中的冗余信息传递策略被引量:2
2014年
口译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要灵活处理冗余信息。从语篇信息性平衡角度出发,在汉英交替传译中针对特定冗余信息需要采取相应的变通策略。研究表明:一方面要根据汉语特点从语言层面虚实转化剔除冗余,优化语言,并且要随着交际情景变化对源语化繁为简,融合提炼;另一方面,当口译内容涉及的文化内涵或背景知识对于听众相对陌生时,增加冗余信息可促进更好地了解。与此同时为了缓解临场压力,增添冗余是行之有效的口译应变策略。
陈丽莉王念念
关键词:信息性
双语记忆表征视域下的“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被引量:4
2013年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简称"脱离")是巴黎释意派口译程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口译研究争论的焦点。双语记忆表征研究将双语水平、语言习得背景与翻译加工路径的选择联系起来,为研究"脱离"的本质、实现"脱离"的差异性以及如何实现"脱离"提供了新思路。首先,"脱离"的本质是以概念为中介的加工路径,其实现受译员的记忆表征结构制约,"代码转译"的本质是以双语词汇通达为主的加工路径。其次,双语记忆表征模型可以解释"脱离"和"代码转译"的并存现象以及不同双语类型译员实现"脱离"的程度差异,是对"口译三角模型"的有益补充。最后,从双语记忆表征视域对实现"脱离"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通过恰当的语言进修来优化学员双语记忆表征结构,同时培养学员有意识地、灵活选择加工路径的技能意识,是实现"脱离"的有效手段,也应成为中国口译教学本科阶段和硕士初级阶段的主要内容。
陈雪梅
关键词:口译口译教学
双语记忆表征视域下的语言进修与口译释意翻译
2012年
双语记忆表征将双语习得背景、学习策略与加工路径的形成直接联系起来,为口译的语言进修和技能培训的契合提供了契机。以概念为中介的"释意翻译"受译员的双语记忆表征制约。释意翻译的实现依赖以下两方面:一是通过语言进修优化学生的双语记忆表征结构;二是培养学生加工路径选择的技能意识——有效激活概念为中介的加工路径,并抑制词汇通达路径的负迁移影响。
陈雪梅
关键词:口译
口译中的“翻译非对称”性——基于英语本科生和MI学员的交传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双语水平的不对称性,引发口译中的"翻译非对称"现象,表现为译入A语时翻译速度更快,更易出现代码转译,而译入B语时反而更倾向意义翻译,加工速度较慢。本文在口译的交传情境下,运用修正层级模型对MI(口译专业硕士)和英语本科大三口译学员进行实证对比研究,发现"翻译非对称"现象在合成双语口译学员身上表现尤为明显,而随着双语水平和释意意识的提高,不对称现象也随之减弱。
陈雪梅陈丽莉
关键词:口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