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06Z3-E0091)
-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1
- 相关作者:黑子清池信锦蔡常洁李华张琪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移植围手术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乙型肝炎病毒DNA的检测及临床价值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观察肝移植围手术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监测肝移植受体体内HBV存在及活动状态中的价值。方法2007年8月至2007年12月20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肝移植受体给予口服恩替卡韦联合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作为HBV再感染的预防方案,分别于术前1d、术后1周、4周、12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PBMC内HBV DNA。结果术前1d、术后1周、4周、12周PBMC内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85.0%(17/20)、45.0%(9/20)、45.0%(9/20)和40.0%(8/20),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1周以后阳性率无显著变化;围手术期PBMC内HBV DNA定量均值分别为10^4.07±2.07、10^1.69±1.96、10^1.51±1.72和10^1.30±1.63拷拷贝/10^6细胞,同样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随术后时间的延长,下降趋势越来越缓慢,术后4周后定量值的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时间点血清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70.0%(14/20)、25.0%(5/20)、5.0%(1/20)和0;血清HBV DNA定量均值分别为10^3.27±2.54、10^0.91±16.3、10^0.23±0.98和0拷贝/10^6细胞。结论肝移植术后PBMC内HBV DNA迅速转阴并维持在同一稳定水平。PBMC内HBV DNA定量检测似乎较血清HBV DNA能更好的反映肝移植围手术期体内残存病毒的存在及活动状态。
- 姜华杨扬杨林李华陆敏强蔡常洁张琪姜楠黑子清陈规划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肝移植外周血单核细胞恩替卡韦
- 肝移植术中自体血回收后乙肝失代偿患者红细胞功能的变化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肝移植手术中自体血液回收对乙肝失代偿患者红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乙肝失代偿患者拟行原位肝移植手术者15名,术中用自体血液回收机做血液回收,采集术野及回收后血液各15 ml,分别检测红细胞形态、全血2,3-DPG、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红细胞渗透脆性、膜蛋白浓度、膜超微量ATP酶、丙二醛(MDA)等生理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自体血液回收后红细胞形态学积分增加,但回收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回收前后全血2,3-DPG、Na+K+-ATPase、Ca2+-ATPase、Mg2+-ATPase、MDA及渗透脆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Hb明显增多(回收前37.1±5.7mg/l,回收后50.7±12.6mg/l,P<0.05);术中回收后血液中切粘度(回收前5.64±2.35、回收后3.56±1.35,P<0.05)、高切粘度(回收前3.64±1.06、回收后2.33±0.7,P<0.05)明显降低,卡松粘度明显增高(回收前0.9±0.03、回收后1.7±0.62,P<0.05)。结论自体血回收后,行肝移植术的乙肝失代偿患者红细胞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流变学指标未见明显不良影响。
- 黄品婕黑子清刘相富池信锦林东军
- 关键词:肝移植手术自体血液回收红细胞
- 丙泊酚对正常成人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正常成人静脉血中性粒细胞(PMN)的呼吸爆发功能、凋亡、PMN上黏附分子CD18表达、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释放的影响。方法采集6例健康成人志愿者静脉血分别制备PMN,用RPMI1640培养液制成悬液。每例样本均分入3组:空白对照组(PMN+培养液),溶剂对照组(PMN+脂肪乳注射液),丙泊酚组[PMN+丙泊酚(终浓度5mg·L-1)]。PMN加药培养12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PMN发生呼吸爆发的平均荧光强度、CD18的表达量及发生早期凋亡的百分比,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TNF-α、IL-8的浓度。结果3组PMN呼吸爆发功能、凋亡率、CD18的表达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培养上清液中IL-8和TNF-α的浓度3组间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及其脂肪乳溶剂对正常成人PMN的呼吸爆发功能、凋亡及黏附分子CD18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也不会改变PMN炎症介质TNF-α、IL-8的释放。
- 庞红宇程楠池信锦黑子清葛缅
- 关键词:丙泊酚肿瘤坏死因子Α中性粒细胞
- 恩替卡韦对肝移植受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HBV DNA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相关性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HBV DNA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从2007年8~12月的20例HBsAg阳性肝移植受者作为研究对象(围手术期组),给予口服恩替卡韦每天0.5 mg联合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作为HBV再感染的预防方案,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4、12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及PBMC内HBV DNA定量。同时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共34例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长期使用恩替卡韦联合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患者(随访组),随访时间4.0~22.5个月,同样的方法检测血清及PBMC内HBV DNA定量。结果20例受者血清HBV DNA在恩替卡韦治疗12周时全部转阴。术前1 d和术后1、4、12周PBMC内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85.0%(17/20)和45.0%(9/20)、45.0%(9/20)、40.0%(8/20),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但1周以后阳性率无显著变化;围手术期PBMC内HBV DNA定量均值分别为104.07±2.07和101.69±1.96、101.51±1.72、101.30±1.63拷贝/106细胞,同样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随术后时间的延长,下降趋缓,术后4周后定量值的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组平均随访13.6个月,均未发现HBV再感染(血清HBV DNA均阴性),PBMC内HBVDNA阳性率为32.4%(11/34),定量均值101.03±0.26拷贝/106细胞。结论恩替卡韦对肝移植术后血清及PBMC内HBVDNA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但PBMC内HBVDNA下降趋势在术后4周后即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不能完全被清除。
- 杨扬徐启桓姜华李华陆敏强蔡常洁许赤张剑汪根树易述红张俊峰张琪姜楠张英才黑子清陈规划
- 关键词:乙型恩替卡韦肝移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