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DZLXJK200803)

作品数:1 被引量:6H指数:1
相关作者:赵越裴军令何哲峰刘健黎敦朋更多>>
相关机构:福州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新生代
  • 1篇新生代构造
  • 1篇早更新世
  • 1篇展式
  • 1篇上新世
  • 1篇青藏高原
  • 1篇青藏高原西北...
  • 1篇晚新生代
  • 1篇晚新生代构造
  • 1篇更新世
  • 1篇北缘

机构

  • 1篇福州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作者

  • 1篇潘燕兵
  • 1篇黎敦朋
  • 1篇刘健
  • 1篇何哲峰
  • 1篇裴军令
  • 1篇赵越

传媒

  • 1篇地质学报

年份

  • 1篇2010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晚新生代,印亚碰撞的远程效应使青藏高原周缘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隆升作用,然而不同学者对高原强烈构造变形和隆升时代的认识却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沉积作用、岩浆活动与地貌响应等的综合研究,依据古新统至中新统地层的连续沉积和产状的协调一致,提出青藏高原西北缘在古新世—中新世末并未发生区域性强烈的构造变形,并基于褶皱、生长地层、楔顶沉积和冲断带中局部不整合等标定青藏高原西北缘强烈构造变形的时代为上新世—早更新世,其中最强烈的构造变形发生于西域砾岩沉积结束阶段,即约1.1~0.7Ma的昆黄运动最终使中更新世以前地层全面褶皱-抬升,形成区域性的乌苏群与西域砾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这为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的构造变形提供了关键的构造地质学证据;同时,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的研究成果提出青藏高原西北缘的主要隆升可能是在上新世—早更新世通过高原边缘的边界断层系以后展式逆冲扩展作用抬升形成的,并就裂变径迹热历史模拟的剥蚀厚度提出西域砾岩很可能主要来自高原边缘地形变化最剧烈的陡坡带,支持西域砾岩属构造成因的认识。
黎敦朋赵越刘健潘燕兵裴军令何哲峰
关键词:青藏高原西北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