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5055)

作品数:13 被引量:132H指数:8
相关作者:林爱兰谷德军李春晖郑彬梁建茵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东省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气候
  • 6篇季节内振荡
  • 4篇季风
  • 4篇海温
  • 3篇水汽
  • 3篇水汽输送
  • 3篇气候学
  • 3篇热带
  • 3篇夏季
  • 3篇ISO
  • 2篇年代际
  • 2篇年代际变化
  • 2篇年际
  • 2篇气候动力学
  • 2篇温度
  • 2篇西风
  • 2篇西风急流
  • 2篇夏季风
  • 2篇急流
  • 2篇海温异常

机构

  • 16篇中国气象局广...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广东省气候中...

作者

  • 15篇林爱兰
  • 11篇李春晖
  • 11篇谷德军
  • 10篇郑彬
  • 7篇梁建茵
  • 4篇万齐林
  • 1篇张人禾
  • 1篇曾侠
  • 1篇王婷
  • 1篇王黎娟
  • 1篇管兆勇
  • 1篇何洁琳
  • 1篇李琼
  • 1篇潘蔚娟

传媒

  • 6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气象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海洋学报
  • 1篇Journa...
  • 1篇第27届中国...
  • 1篇第八次全国动...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及附近地区BSISO的能量分布及其与ENSO的关系
<正>季节内振荡(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ISO)普遍存在于全球大气之中,从热带到中高纬度、从对流层到平流层都存在(程胜,李崇银[1],2006),它可以说是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数值天...
林爱兰
文献传递
广东省持续性干旱事件的变化及其成因被引量:14
2010年
利用1961年1月—2005年12月广东省86个测站的地面观测资料、ERSST全球月平均海温资料以及NCEP/NCAR全球大气多要素资料,定义了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分析了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的变化特征,从多种角度(包括大气环流、海温、海气温差)讨论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成因。结果表明,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平均出现频率为每26个月发生1次,以秋冬旱或冬春旱为主,持续性干旱事件具有大范围全省性的空间分布特征;1960年代是20世纪下半叶干旱较频繁且强度较强的年代,但2001—2005年干旱出现的概率和强度都超过1960年代,反映了广东区域极端气候事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各季节大气环流和海温等在广东干旱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异常变化特征:春季华南冷空气偏弱,夏季则夏季风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强、贝加尔湖槽及北太平洋洋中槽偏强,秋季亚洲大陆高压偏弱、冷空气活动较少,冬季则冬季风偏强、海平面气压场的北太平洋涛动(NPO)和北大西洋涛动(NAO)两种遥相关型同时出现。以上结果为干旱预测尤其是气候模式产品的动力释用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林爱兰李春晖谷德军郑彬梁建茵潘蔚娟王婷曾侠李琼
关键词:气候学
2006年东亚夏季风活动特征与我国东部雨带分布被引量:9
2009年
利用1979—2006年NCEP/NCAR大气月平均资料、OLR对流和CMAP降水日平均资料,从季节平均、月平均、季节内振荡不同时间尺度分析了2006年东亚夏季风活动特征及其与雨带分布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2006年东亚夏季风爆发时间正常,而夏季风推进过程存在异常:前沿在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维持时间偏长、在长江流域维持时间偏短,夏季风极端北界偏北,这种推进异常与南海夏季风强度偏强有关。南海夏季风强度偏强及推进过程异常导致东亚夏季(6—8月)降水为Ⅰ类雨带分布,即长江流域降水偏少,华南、黄淮流域-朝鲜半岛-日本中南部降水偏多。从月时间尺度看,2006夏季各月都具有南海地区夏季风强度偏强、前沿位置偏北和偏东的异常趋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6月偏西偏南,7、8月偏北,在这种异常形势下,长江流域6、7、8各月降水都偏少,华南地区各月以偏多为主,黄淮流域7、8月降水偏多。从季节内振荡看,2006年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纬向传播与气候平均相比具有特殊性,长江流域纬度带西传波和静止波偏弱,华南地区纬度带东传波和静止波偏强,ISO这种异常与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偏少、华南降水偏多有关。
林爱兰郑彬谷德军李春晖梁建茵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
亚洲-西太平洋夏半年ISO传播特征及其与热带天气尺度波动联系的观测事实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利用1979—2007年夏半年(5—10月)逐日平均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应用有限区域波数-频率谱和滞后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亚洲-西太平洋(AWP)区域夏半年对流季节内振荡(ISO)的传播特征以及热带天气尺度波动与ISO的联系。结果表明:(1)夏半年AWP区域的对流ISO存在东西传播特征,具有区域性和季节性。在整个AWP区域,以沿赤道东传且周期约30~60 d的扰动为主,而在西太平洋地区则以在10~20°N西传且周期约20~40 d的扰动为主;在初夏ISO以沿赤道东传为主,晚夏ISO向西传播加强,主要活动区域也向北转移,西传波在晚夏西北太平洋区域活动最强;(2)ISO强对流伴随低层西风异常和气旋性环流异常首先生成在印度洋区域,之后沿赤道东传到西太平洋日界线附近,当对流传播到西太平洋时具有西北传播的特征;(3)ISO与热带天气尺度波动关系密切。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对流在西北太平洋同时加强,ISO促进了热带气旋(TC)的群发,而TC群发对流也成为ISO对流在西太平洋西北向传播中的一部分。
何洁琳万齐林管兆勇林爱兰王黎娟
关键词:气候动力学季节内振荡
印度洋海温年际异常与热带夏季季节内振荡的关系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1
2010年
利用观测分析资料和SINTEX-F海气耦合长时间(70年)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印度洋海温年际异常与热带夏季季节内振荡(BSISO)各种传播模态之间关系及其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印度洋海温年际异常与热带BSISO关系密切,当印度洋为正(负)偶极子情况,中东印度洋北传BSISO减弱(加强);当印度洋为正(负)海盆异常(BWA)情况,印度洋西太平洋赤道地区(40°E -180°)东传BSISO加强(减弱)。印度洋海温年际变化通过大气环流背景场和BSISO结构影响热带BSISO不同传播模态强度的年际变化。在负(正)偶极子年夏季,由于对流层大气垂直东风切变加强(减弱),对流扰动北侧的正压涡度、边界层水汽辐合加强更明显(不明显),导致形成BSISO较强(弱)的经向不对称结构,因此北传BSISO偏强(减弱)。印度洋BWA模态通过影响赤道西风背景以及海气界面热力交换,导致赤道东传BSISO强度产生变化。在正BWA年夏季,赤道地区西风较明显,当季节内振荡叠加在这种西风背景下,扰动中心的东侧(西侧)风速减弱(加强)更明显,海面蒸发及蒸发潜热减弱(加强)更明显,导致扰动中心的东侧(西侧)海温升高(降低)幅度更大,从而使边界层产生辐合(辐散)更强、水汽更多(少),因此赤道东传BSISO偏强;而在负BWA年,赤道地区西风背景减弱,以上物理过程受削弱使赤道东传BSISO偏弱。
林爱兰Tim Li李春晖谷德军郑彬Jing-Jia Luo
关键词:印度洋海温年际变化
与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有关的两类海温异常型被引量:21
2009年
利用1961—2005年广东省86个常规地面观测站降水资料、ERSST全球月平均海温资料以及NCEP/NCAR大气多要素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广东跨季节持续性干旱事件(下称广东干旱)与海温外强迫之间的关系及其物理过程。结果表明,与广东干旱相关的海温异常有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负异常型(即La Ni^na型)、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型两种类型。约在1975年之前,广东干旱基本上属于LaNi^na型;在1975年之后,除了La Ni^na型外,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型干旱出现概率明显增加。可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广东干旱成因更复杂。近几年来广东干旱频繁发生,与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型出现概率增加有关。La Ni^na型、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型与广东干旱之间都存在物理上的联系,不同的海温异常型对广东干旱影响的物理过程有所不同,即使同一种海温异常型对不同季节的影响过程也有所不同,然而所有物理过程最终都是通过改变和削弱降水所需的动力条件或水汽条件,从而造成局地干旱的发生。
林爱兰郑彬谷德军李春晖梁建茵
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对大气BSISO年际振荡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利用卫星观测OLR资料以及海气耦合数值模拟试验结果,从每年波-频分析结果提取了各种传播模态的强度指数序列,分析了热带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BSISO)各种传播模态的年际变化谱特征,探讨了热带各海区海气相互作用对其影响。主要结果如下:赤道外西传波和印度洋北传波以准2 a为显著振荡周期,赤道东传波、南海北传波和西太平洋北传波则都包含准2 a和准5 a两种周期,南海北传波是5种指数中惟一以准5 a为最主要周期振荡的模态。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东太平洋各海区海气相互作用对各指数准2 a振荡、准5 a振荡既有加强作用,也有削弱作用。各海区比较而言,对赤道东传波准2 a和准5 a振荡、南海北传波准2 a和准5 a振荡起最大加强作用的是西太平洋海区海气相互作用;对赤道外西传波准2 a振荡、西太平洋北传波准2 a和准5 a振荡起最大加强作用的是印度洋海区海气相互作用。
林爱兰LI Tim李春晖梁建茵LUO Jing-Jia
关键词:海气相互作用
2008年南海夏季风活动概述被引量:5
2009年
由NCEP再分析资料、向外长波辐射(OLR)和GPCP卫星导出(IR)GPI的日降水分析得到:2008年南海夏季风于5月2候在南海爆发,时间较常年(5月4候)偏早,10月第2候结束,时间较常年(9月6候)偏晚。南海夏季风爆发后,由于受强冷空气影响,南海夏季风北推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较常年偏晚。尽管2008年南海夏季风强度较常年偏弱,其仍存在明显的季节内振荡过程,主要周期为30~60天。由于南海地区和我国华南地区的水汽辐合增强以及南海夏季风活动北界在35°N附近维持时间较长(大约7候),华南、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夏季降水异常增多。
李春晖谷德军林爱兰郑彬
关键词:天气学季内振荡水汽输送
2007年南海夏季风季节内振荡的北传及影响因子
利用2007年全球降水气候计划GPCP(the 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卫星红外窗口导出的全球降水指数GPI(the Global Precipitation I...
郑彬林爱兰李春晖谷德军
关键词:气候学季节内振荡
与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有关的两类海温异常型
利用1961-2005年广东省86个常规地面观测站降水资料、ERSST全球月平均海温资料以及NCEP/NCAR大气多要素资料,分析研究广东跨季节持续性干旱事件与海温外强迫之间的关系及其物理过程。结果表明,与广东持续性干旱...
林爱兰郑彬谷德军李春晖梁建茵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