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B2006138)

作品数:4 被引量:25H指数:3
相关作者:李又佳黄燕林本李福祥古志辉更多>>
相关机构: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梗死
  • 3篇随机对照研究
  • 3篇巴曲酶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系统
  • 2篇随机对照试验
  • 2篇前瞻性随机对...
  • 2篇颈内
  • 2篇颈内动脉
  • 2篇颈内动脉系
  • 2篇颈内动脉系统
  • 2篇急性
  • 2篇急性期
  • 2篇急性期脑梗死
  • 2篇降纤
  • 2篇降纤治疗
  • 2篇超急性
  • 2篇超急性期脑梗...

机构

  • 4篇肇庆市第一人...
  • 2篇暨南大学附属...

作者

  • 4篇李又佳
  • 3篇古志辉
  • 3篇李福祥
  • 3篇林本
  • 3篇黄燕
  • 2篇徐安定
  • 2篇潘小兰
  • 2篇钟志耕
  • 2篇付耀高
  • 1篇林绍欣

传媒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现代医院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降纤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评价降纤药巴曲酶治疗超急性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超急性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巴曲酶降纤组和安慰剂对照组各50例,经头颅CT排除脑出血。主要终点事件为第3,6个月时的病死率、明显依赖生存状态及死亡/残疾,次要评价指标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结果随访期末病死率两组无差异(4.0%对2.0%,P=1.00),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为2.0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0.19~21.36。随访期末明显依赖生存率两组无差别,3个月为22.9%对34.7%(P=0.201,RR=0.66,95%CI为0.35~1.26);6个月20.8%对32.7%(P=0.189,RR=0.64,95%CI为0.32~1.26)。随访期末死亡/残疾率两组亦无差别,3个月为34.0%对46.0%(P=0.221,RR=0.74,95%CI为0.45~1.21);6个月为28.0%对40.0%(P=0.205,RR=0.70,95%CI为0.40~1.23)。随访期末两组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颅外出血率降纤组较对照组高(22.0%对6.0%,P=0.021,RR=3.67,95%CI为1.09~12.36。结论本研究显示巴曲酶能安全有效的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但未能使超急性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获益。降纤治疗脑梗死是否有效目前还不能得出最后结论,尚需进一步进行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李又佳黄燕付耀高徐安定古志辉林本李福祥林绍欣潘小兰
关键词:巴曲酶脑梗死颈内动脉系统随机对照试验
人尿激肽原酶治疗部分前循环脑梗死远期疗效和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人尿激肽原酶治疗部分前循环脑梗死远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急性期部分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抗血小板、他汀药、调控血压、脑保护、康复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0.9%氯化钠100 ml+0.15 PNA单位HUK静脉滴注1 h,1次/天,连用7 d。治疗期间禁用ACEI药。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7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和3个月明显依赖生存状态和死亡/残疾,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 w后两组NIHSS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3个月明显依赖生存率和死亡/残疾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均无颅内外出血,治疗组除2例血压下降外,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人尿激肽原酶治疗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钟志耕李又佳
关键词:人尿激肽原酶脑梗死安全性
巴曲酶治疗脑梗死血浆纤维蛋白原动态变化——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研究降纤药巴曲酶治疗脑梗死患者时其纤维蛋白原(FIB)的动态变化。方法:超急性期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00例被随机入组到巴曲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观察用药前及巴曲酶治疗后第3、5、7天血浆FIB定量、不良反应和第2、7、14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FIB无区别;治疗后第3、5、7天,巴曲酶组较对照组FIB下降明显(1.89±1.23vs3.72±1.05,1.49±0.92vs3.69±1.03,2.66±1.25vs3.90±1.26,P<0.0005)。两组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巴曲酶组颅外出血率较对照组高(22.0%vs6.0%,P=0.021)。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vs2.0%,P=1.00)。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巴曲酶降能低脑梗死患者血浆FIB,且安全有效。
钟志耕李又佳黄燕古志辉林本李福祥
关键词:脑梗死巴曲酶纤维蛋白原随机对照试验
降纤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临床再评价——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评价降纤药巴曲酶治疗超急性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50例超急性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巴曲酶降纤组和安慰剂对照组,各75例,均经头CT排除脑出血。主要终点事件为第3、6个月时的病死率、明显依赖生存状态及死亡/残疾,次要评价指标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结果随访期末病死率两组无差异(4.0%对2.7%,P=1.00),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为1.5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为0.26~8.72。3个月时明显依赖生存率和死亡/残疾率两组无差别,23.6%对38.4%(P=0.055,RR=0.49,95%CI为0.24~1.02);33.3%对46.7%(P=0.096,RR=0.57,95%CI为0.29~1.11)。6个月时明显依赖生存率和死亡/残疾率降纤组好于对照组,16.7%对32.9%(P=0.024,RR=0.41,95%CI为0.19~0.89);24.0%对40.0%(P=0.022,RR=0.44,95%CI为0.22~0.89)。随访期末2组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颅外出血率降纤组较对照组高(16.0%对5.3%,P=0.034,RR=3.00,95%CI为1.01~8.88)。结论降纤治疗超急性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安全有效。
李又佳黄燕付耀高徐安定古志辉林本李福祥潘小兰
关键词:巴曲酶脑梗死颈内动脉系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