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12EYC012)
-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2
- 相关作者:徐圆徐康宁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财经大学东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 加工贸易的本土增值对人民币升值影响的放大效应被引量:2
- 2014年
- 本文基于2001—2010年中国11个制造业的季度进出口贸易数据,利用面板DOLS方法,分析了人民币升值联合出口品本土增值对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出口品本土增值度的提升,原本缺乏汇率弹性的加工贸易出口将变得敏感,而加工贸易进口由于与出口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因而汇率弹性也表现出显著为负。加工贸易的本土增值将放大人民币有效升值对减少中国贸易顺差的作用,因此,加快国内技术进步,生产更加复杂的中间品,将适当缓解人民币"被迫"持续快速升值的压力。
- 徐圆徐康宁
- 关键词:实际有效汇率加工贸易
- 开放经济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最优污染税率被引量:7
- 2013年
- 文章基于跨期增长的RCK模型,构建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框架,试图回答在开放经济下接受"污染转移"的发展中国家能否像发达国家一样经历相似的"污染-增长"路径?研究发现,落后国家存在EKC的条件是内生决定的,动态最优污染税率需随收入增加而不断提升。实证部分利用自回归分布滞后边界检验法(ARDL)在简约式EKC模型中加入国际贸易等变量,检验收入与中国环境质量之间长期协整关系,结果显示原先的"倒U型"关系或者不再存在或者形状变得更高和更窄,这表明中国的污染税率虽然随着收入的提高而不断严格,但与最优污染税率相比,依旧较为宽松。
- 徐圆
- 关键词:开放经济
- 从中国进口高污染品是否改善了发达国家的国内环境?——基于细分行业贸易数据的经验分析
- 2014年
- 本文利用我国与OECD国家三位ISIC编码的进出口贸易数据,验证从中国进口高污染品是否改善了发达国家的国内环境,进而从更细分的行业层面寻找中国可能沦为污染天堂的证据。研究结果显示,OECD国家从中国进口高污染品至少是其国内环境改善的一部分原因,但将行业进行细分时,PHH命题的证据显得并不明显,只有50%的二位ISIC码和15%的三位ISIC码的进口贸易变量系数显著为负,然而某些具体的高污染行业(如工业化学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制品业)则存在明显的PHH命题证据。
- 徐圆
- 关键词:污染避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