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4032)

作品数:5 被引量:133H指数:4
相关作者:罗艳曾祥方倪四道高原龙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震源
  • 3篇地震
  • 2篇地震序列
  • 2篇应力场
  • 2篇余震
  • 2篇余震序列
  • 2篇震源机制
  • 2篇震源机制解
  • 2篇震源深度
  • 2篇构造应力
  • 2篇构造应力场
  • 1篇疑似
  • 1篇振幅
  • 1篇振幅谱
  • 1篇汶川地震
  • 1篇面波
  • 1篇反演
  • 1篇SPATIA...
  • 1篇STRESS...
  • 1篇EARTHQ...

机构

  • 4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罗艳
  • 2篇倪四道
  • 2篇曾祥方
  • 1篇龙锋
  • 1篇高原

传媒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中国地震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Focal mechanisms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sequence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stress field被引量:28
2015年
Using broadband seismic records from regional networks, we determined the focal mechanisms and depths of 37 earthquakes in the 2013 M7.0 Lushan earthquake sequence(3.4≤Mw≤5.1) by fitting the three-component waveform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arthquakes are predominantly thrust events, with occasional strike-slip mechanisms. Most earthquakes occurred at depths of 10–20 km. We derived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average stress field in this area using the damped linear inversion method and the focal mechanism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The inversion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Lushan region and the adjacent area are mostly under compression. The orientations of the maximum principal axes trend NW-SE, with some local differences in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t different depths. Compared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tress field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rea, the stress field in the southwest section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LFZ) shar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predominantly thrust faulting with a few strike-slip events and the maximum compression axe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LFZ.
LUO YanZHAO LiZENG XiangFangGAO Yuan
震源深度测定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73
2013年
震源深度是地震学研究的关键参数之一,在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孕震机理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稀疏台网中震源深度的精确测定一直是难点.基于地震波到时信息是测定震源深度的常用方法,但极大地受限于台网密度及速度结构复杂性,测定精度不高.而利用P、S、面波等主要震相及深度震相的振幅、偏振、频谱等信息,即使在稀疏台网中也可以精确测定震源深度.本文在回顾基于到时及基于波形的震源深度测定方法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利用深度震相测定震源深度的方法原理,并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实际地震的震源深度研究,给出了几个高精度测定典型地震震源深度的观测实例.
罗艳曾祥方倪四道
关键词:震源深度波形反演
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S6.1地震序列深度及震源区应力特征被引量:6
2020年
对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S6.1地震序列发震层深度以及震源区及其周围应力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近震深度震相sPL测定了24个3级以上攀枝花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并使用近震波形反演方法测定震源区周围232个地震震源深度.主震的震源深度~12km,大多数3级以上余震分布在12~18km深度范围,发生在脆性上地壳.使用面波和体波三分量波形拟合方法分析了攀枝花地震序列震源区周缘3.0级以上地震,共得到232个可靠的震源机制解,其结果显示震源区以走滑型地震为主,但在块体交界带的局部地区震源机制表现出多样复杂性.在震源区开展基于震源机制解的二维构造应力场反演,研究结果表明,在震源区所处的滇中块体内部应力分布较为一致,应力性质主要为走滑型,方向SE,与当地GPS地表形变速度场方向基本吻合.而滇中块体边界以及块体外部地区,应力性质和应力方向与块体内部存在一定差异.整个研究区域从NE到SW,无论是最大主压应力方向还是最小主压应力方向都存在顺时针方向的偏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构造应力场主要受控于青藏高原物质东移受阻而转向南移动,导致滇中次级块体向SE方向平移和顺时针转动.攀枝花地震受SE向水平挤压、NE向水平拉张作用,在~12km深部发生破裂,做走滑运动.
罗艳赵里田建慧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构造应力场
芦山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其构造应力场空间变化被引量:46
2015年
利用近震波形拟合方法获得2013年芦山Ms7.0地震序列共37个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及其深度(3.4≤Mw≤5.1).大部分地震震源机制以逆冲为主,有个别走滑型地震.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10-20 km范围.在稳定可靠的震源机制解基础上,用阻尼线性逆推法,划分不同间距网格,分别计算研究区平均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芦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应力状态以挤压为主,应力性质主要为逆冲型,但局部地区出现走滑应力性质,最大主应力方向主体呈NW-SE,不同深度的构造应力性质和方向在局部地区存在一定差异.对比分析汶川地震震源区一带的构造应力场,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除北西向小鱼洞破裂带外(最大主压应力和最小主压应力近水平,应力性质以走滑为主),其应力状态基本一致,以挤压为主,应力性质主要是逆冲型,有少量走滑型,最大主应力方向与龙门山构造带近垂直.
罗艳赵里曾祥方高原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构造应力场余震序列
汶川地震余震序列中2个疑似深于30km余震的波形研究
2012年
寻找并确认更深的余震,对认识汶川主震的深部构造环境、应力状态具有一定的意义。已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汶川地震余震深度在20km以内,但近期的研究提出了2个余震可能深于30km的证据,为了确认这2个疑似深震的震源深度,本文通过计算理论地震图测试了震源深度及震中距对P波偏振的影响,并与实际观测的P波偏振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此外,还使用近震深度震相sPL波拟合的方法来测定震源深度,确认了这2个地震的深度在10~15km范围。
罗艳倪四道龙锋
关键词:震源深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