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11DFA32440)

作品数:17 被引量:48H指数:4
相关作者:王春鹏陈莹宋晓丽储富祥吴国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浙江农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化学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8篇丙烯
  • 8篇丙烯酸
  • 7篇聚丙烯
  • 7篇聚丙烯酸
  • 5篇性能研究
  • 5篇聚丙烯酸酯
  • 5篇丙烯酸酯
  • 4篇生漆
  • 4篇核壳
  • 4篇改性
  • 3篇乳液
  • 3篇自由基
  • 3篇自由基聚合
  • 3篇纤维素
  • 3篇核壳型
  • 2篇异丙基
  • 2篇异丙基丙烯酰...
  • 2篇原子
  • 2篇原子转移
  • 2篇原子转移自由...

机构

  • 18篇中国林业科学...
  • 12篇国家林业局
  • 2篇浙江农林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2篇王春鹏
  • 6篇储富祥
  • 6篇陈莹
  • 5篇宋晓丽
  • 4篇孔振武
  • 4篇吴国民
  • 3篇许玉芝
  • 2篇郭明
  • 2篇陈日清
  • 2篇俞娟
  • 2篇南静娅
  • 2篇王基夫
  • 2篇程增会
  • 2篇燕冰宇
  • 1篇周珊
  • 1篇李梅
  • 1篇叶建中
  • 1篇陈虹霞
  • 1篇刘玉鹏
  • 1篇蔡智慧

传媒

  • 5篇林产化学与工...
  • 3篇化工新型材料
  • 2篇工程塑料应用
  • 2篇生物质化学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涂料工业
  • 1篇高分子材料科...
  • 1篇功能材料
  • 1篇中国生漆
  • 1篇中国化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5
  • 12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天然生漆的水基化改性及其性能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采用复合乳化剂将天然生漆(RL)乳化成水包油型的稳定水基化生漆乳液(WRL),研究了乳化剂的种类、乳化剂的用量及不同乳化剂的配比对相反转过程及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与热重分析(TG)表征了水基化生漆乳液的粒径、粒子形貌及漆膜的耐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复合乳化剂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OP-1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聚乙烯醇(PVA)的乳化效果最好,最佳质量配比为7∶3∶10,乳化剂用量为生漆质量的10%时能够形成稳定的乳液,粒径较小(〈800 nm)且分布均匀;水基化生漆漆膜保持了天然生漆漆膜优良的机械性能、耐污染、耐化学介质及耐热性能,其铅笔硬度为4H,附着力为2级,柔韧性为0.5 mm,正冲的抗冲击强度由35 cm提高到50 cm,反冲的冲击强度由25 cm提高到50 cm,且成膜时间由4-5 d缩短到3 d。
孙祥玲吴国民孔振武
关键词:生漆乳化
聚醚多元脂肪酸改性环氧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利用环氧脂肪酸甲酯为原料经开环聚合、水解制得聚醚多元脂肪酸,并采用红外光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分析对制得的多元脂肪酸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目标产物已成功制备,且具有较高的聚合度。将制得的聚醚多元脂肪酸部分替代基础固化剂甲基四氢苯酐固化E51环氧树脂。力学性能测试表明,制得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和抗冲击性能随聚醚多元脂肪酸含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热稳定性分析表明制得的树脂材料具有较优良的热稳定性,其主失重阶段的热初始分解温度保持在375℃以上;动态热机械分析表明,制得的环氧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随聚醚多元脂肪酸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杨雪娟李守海黄坤李梅夏建陵
关键词:环氧树脂改性热稳定性
核壳比对聚丙烯酸酯塑溶胶流变-凝胶行为的影响
2013年
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5种不同核壳比(核层和壳层的质量比分别为10/0、8/2、7/3、6/4、5/5)的聚丙烯酸酯乳液。用旋转流变仪研究了核壳比对聚丙烯酸酯塑溶胶流变-凝胶化转变行为的影响,并用动态光散射(DLS)和扫描电镜(SEM)对乳胶粒子的大小、形貌和塑溶胶胶膜表面进行表征。流变测试结果表明增塑后体系粘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小,呈非牛顿流体行为;乳胶粒子核壳比越大,增塑后体系的粘度越大,凝胶点温度越低,塑溶胶的储存期越短;频率扫描显示随着扫描频率的增加凝胶体系的粘弹性模量近似线性缓慢增加,说明此凝胶体系的稳定性较好。
宋晓丽程增会陈日清王春鹏
关键词:塑溶胶聚丙烯酸酯
纤维素-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接枝共聚物的ATRP均相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英文)
2014年
在氯化锂/N,N-二甲基乙酰胺(LiCl/DMAc)体系中,利用2-溴代异丁酰溴与纤维素的直接酯化反应首先合成了具有不同引发点数量的ATRP大分子引发剂(cell-Br);然后以CuBr/PMDETA为催化体系,cell-Br为引发剂,将2-甲基丙烯酸羟乙酯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法接枝到纤维素的大分子骨架上合成纤维素-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接枝共聚物(cellulose-g-PHEMA)。通过FT-IR,1H NMR,GPC和TGA对cell-Br和cellulose-g-PHEMA的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并利用动态光散射(DLS),原子力显微镜(AFM),透射电镜(TEM)观察了cellulose-g-PHEMA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cellulose-g-PHEMA易于组装成直径约180 nm的球形胶束。
俞娟王春鹏王基夫储富祥
关键词:接枝共聚物
聚丙烯酸酯微球的制备及其增韧聚乳酸的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采用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以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主要单体(核层单体BA与MMA的质量比为9∶1;壳层单体BA与MMA的质量比为1∶9)合成了不同核层交联程度的聚丙烯酸酯微球(ACR),将其干燥后对聚乳酸(PLA)改性。研究了核壳型ACR的添加量及其核层交联程度对PLA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LA的抗冲击强度随着ACR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添加量为10%时增韧效果最好,抗冲击强度是纯的PLA的1.5倍,断裂伸长率由2%提高到11%,拉伸强度下降不大;随着核层交联剂用量的增加,PLA/ACR共混物的拉伸强度较纯的PLA下降很小,抗冲击强度明显升高,当核层交联剂添加量为4%时增韧效果最好,共混物的抗冲击强度是纯的PLA的3倍,拉伸强度仅下降了7%。
宋晓丽陈莹许玉芝王春鹏
关键词:聚丙烯酸酯聚乳酸增韧
天然生漆改性萜烯基水性聚氨酯及其性能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以天然生漆与萜烯基水性聚氨酯共混制备共混乳液。研究了生漆含量对共混乳液稳定性、粒径分布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扫描电镜(SEM)分析方法表征了共混乳液漆膜的化学结构;测定了共混膜的吸水率、力学性能及耐溶剂性能。结果表明:当生漆含量小于20%时,共混乳液的粒径呈单峰分布,离心稳定性好,天然生漆与萜烯基水性聚氨酯两相间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其共混乳液漆膜的耐水性及机械性能均得到显著提高。生漆含量为20%时,共混乳液漆膜的力学性能最优,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1.04 MPa和68.27%。
孙祥玲吴国民孔振武
关键词:生漆水性聚氨酯共混相容性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丙烯酸纳米胶囊的制备与载药性能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以羟丙基纤维素-聚丙烯酸(HPC-PAA)高分子复合物微粒为模板,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在模板表面聚合单体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形成HPC-PAA-PNIPAm复合物纳米微粒,平均粒径约为130 nm。调节体系的pH值至8.0去除HPC模板后,获得中空结构的PNIPAm-PAA纳米胶囊,粒径约为500 nm。以盐酸阿霉素(Dox)作为模型药物,考察了PNIPAm-PAA纳米胶囊作为药物载体的相关性能。研究表明:PNIPAm-PAA纳米胶囊和Dox分子通过正负电荷的相互吸引实现有效结合,载药量高达130%;同时,载药纳米胶囊表现出很好的药物缓释效果。
南静娅陈莹王春鹏储富祥
关键词: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丙烯酸纳米胶囊药物载体
生漆改性及其应用进展被引量:21
2014年
综述了生漆改性的几种途径及改性生漆在高性能防腐涂料、催化剂、吸附材料及传感器等应用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为生漆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参考。
孙祥玲吴国民孔振武
关键词:生漆漆酚改性
纤维素基质固载酶材料制备及固定化漆酶性能被引量:3
2013年
以微晶纤维素(MCC)为原料,采用新型水热氧化合成方法,制备纤维素基质固定化漆酶载体材料———双醛纤维素(DAC)。红外光谱(IR)、固体核磁共振(CP/MAS13C NMR)、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表征产物结构。测试制备的纤维素基质固载漆酶的酶学性能,并与交联壳聚糖、双醛淀粉固载漆酶的酶学性能进行比较分析,构建酶学性能理论方程。结果表明:新型水热氧化反应成功制备了高醛基含量的氧化纤维素,所得氧化纤维素载体材料固定化漆酶与交联壳聚糖和双醛淀粉固定化漆酶相比,稳定性好,重复使用率高,可在较宽温度和pH范围内保持酶活性,建立的理论方程较好表征了固载酶酶学性能。
郭明燕冰宇王春鹏周建钟
关键词:水热合成固定化漆酶
核壳型聚丙烯酸酯微球增韧聚乳酸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以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主要单体合成了不同玻璃化转变温度(T g)的核壳型聚丙烯酸酯抗冲击改性剂(ACR),将其干燥后增韧聚乳酸(PLA),研究了ACR的核、壳两层T g对PLA/ACR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CR壳层T g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核层T g的降低,PLA/ACR共混物的缺口冲击强度先升高后降低,当核层T g为–46℃时增韧效果最好,PLA/ACR共混物的冲击强度较纯PLA提高了3倍,拉伸性能较纯PLA下降幅度不大;ACR核层T g不变的情况下,壳层T g的变化对PLA/ACR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
宋晓丽陈莹许玉芝王春鹏
关键词:聚丙烯酸酯聚乳酸增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