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06042)

作品数:3 被引量:8H指数:2
相关作者:高建华汪亚平杨旸杨世伦史本伟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篇长江口
  • 1篇动力响应
  • 1篇悬沙
  • 1篇悬沙浓度
  • 1篇悬沙输运
  • 1篇再悬浮
  • 1篇入海河口
  • 1篇输运
  • 1篇水沙
  • 1篇水沙通量
  • 1篇中小型
  • 1篇海域

机构

  • 3篇南京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长江科学院
  • 1篇江苏省地质调...

作者

  • 3篇汪亚平
  • 3篇高建华
  • 2篇杨旸
  • 1篇闵凤阳
  • 1篇陈景东
  • 1篇史本伟
  • 1篇李明亮
  • 1篇杨世伦

传媒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海洋工程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长江口北港口门海域悬沙输运机制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根据2012年10月24日至11月1日在长江口北港口门海域获取的沉积动力学数据,采用输运通量分解方法分析水沙输运机制。结果表明,长江口北港口门附近海域涨、落潮期间底部悬沙浓度与近底部流速呈显著线性相关,存在显著的再悬浮作用;潮周期内的悬沙输运具不对称特征,涨潮悬沙浓度大于落潮悬沙浓度,悬浮泥沙有向陆输运的趋势。拉格朗日平流输运是影响悬沙输运的主要贡献项;潮泵效应(尤其是潮汐捕捉效应)以及河口垂向环流作用是两个次要影响因素,在影响程度上前者比后者略大。观测发现,长江口北港口门海域潮流除了具有涨落潮流速、历时等不对称现象外,还具有流速结构不对称的特征,进而导致涨、落潮底部湍流混合程度不对称与输沙不对称,这可能是造成悬沙向河口内输运形成最大浑浊带的重要因素。
陈景东汪亚平史本伟高建华杨世伦
关键词:悬沙浓度再悬浮长江口
长江河口区上段水、悬沙通量及其对北支演化的意义
2012年
2007年9月在长江河口3条控制断面的全潮观测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支均以落潮流和落潮输沙占优,而北支大、小潮期间的水沙输运特征迥异;其特征与长江径流、河口地形地貌特征密切相关。小潮期间,长江口北支以落潮流占优;大潮期间,则以涨潮流占优,且悬沙输运率比小潮期间增大一个数量级。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从1958年至今,长江口北支的分流比呈下降的趋势,已由11.8%降至目前的1.9%;长江口北支也由早期的悬沙输入(与径流方向相反)通道变为输出通道,目前其分沙比仍达6.4%~7.9%左右。总体上,分流分沙比呈显著减小趋势,这是长江口北支萎缩的重要特征之一。此外,北支分沙比显著大于分流比,将可能造成北支的进一步淤积。
闵凤阳汪亚平杨旸高建华张志林徐海东
关键词:水沙通量长江口
新洋港河口悬沙特征与再悬浮过程被引量:3
2014年
中小型入海河口由于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其沉积动力学特征对于河口区的地貌环境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新洋港河口是江苏淤泥质平原海岸上的典型中小型建闸河口,本文通过在新洋港河口进行的高精度三船同步现场观测,研究了河口的悬沙特征及沉积物对再悬浮作用的响应状况.结果表明,潮周期内悬沙浓度变化显著,涨潮及开闸放水期间悬沙浓度较大,最大平均悬沙浓度达1.45g·L^-1;而在其它时间段内悬沙浓度较小,从口门至闸门悬沙浓度有逐渐增大趋势.潮周期内典型时刻悬沙垂向分布符合"L型"分布特点,表、底层悬沙浓度差异显著.在有径流下泻期间,悬沙浓度垂向变化较为均匀,水体混合作用显著.悬沙平均粒径介于5~10μm;悬沙组分以粉砂为主,平均含量在70%以上.闸下及入海口区域再悬浮作用显著,最大再悬浮通量为10-4~10^-3 kg·m^-2·s^-1,从口门至河闸呈递减趋势;同时,悬沙出现粗化现象,砂组分含量增加.
李明亮杨旸项明朱国贤陆体成周俭华高建华汪亚平
关键词:动力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