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13B04)

作品数:62 被引量:418H指数:12
相关作者:曲克明宋协法刘鹰崔正国朱建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5篇农业科学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理学

主题

  • 33篇养殖
  • 19篇循环水养殖
  • 11篇循环水养殖系...
  • 11篇养殖系统
  • 6篇幼鱼
  • 5篇水质
  • 5篇脱氮
  • 5篇人工湿地
  • 5篇滤料
  • 5篇挂膜
  • 4篇对虾
  • 4篇有机碳
  • 4篇有机碳源
  • 4篇生物挂膜
  • 4篇生物滤料
  • 4篇水产
  • 4篇水产养殖
  • 4篇碳源
  • 4篇硝化
  • 4篇氨氮

机构

  • 3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2篇中国水产科学...
  • 17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上海海洋大学
  • 7篇中国水产科学...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海阳市黄海水...
  • 3篇天津师范大学
  • 2篇乳山市海洋与...
  • 2篇南昌市疾病预...
  • 2篇天津市水生动...
  • 1篇福建省水产研...
  • 1篇辽宁省海洋水...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 1篇青岛科技大学
  • 1篇青岛理工大学
  • 1篇太原科技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天津农学院

作者

  • 18篇宋协法
  • 18篇曲克明
  • 14篇刘鹰
  • 11篇崔正国
  • 9篇朱建新
  • 7篇彭磊
  • 7篇董登攀
  • 6篇黄志涛
  • 6篇孙国祥
  • 5篇李强
  • 4篇李甍
  • 4篇杨志强
  • 3篇刘晃
  • 3篇王海增
  • 3篇吴凡
  • 3篇李贤
  • 3篇赵倩
  • 3篇马绍赛
  • 3篇刘宝良
  • 3篇周强

传媒

  • 16篇渔业现代化
  • 6篇中国海洋大学...
  • 5篇渔业科学进展
  • 4篇中国水产科学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海洋科学
  • 3篇海洋环境科学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水产学报
  • 2篇Chines...
  • 2篇中国渔业质量...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分析测试学报
  • 1篇天津农学院学...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年份

  • 3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12篇2015
  • 14篇2014
  • 9篇2013
  • 11篇2012
  • 3篇2011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凡纳滨对虾C型凝集素(LvLc1)的特征和活性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C型凝集素是一种依赖于Ca^(2+)而发挥功能的糖蛋白,在一线的固有免疫防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围绕对虾C型凝集素开展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无脊椎动物固有免疫学内容,还有望将其开发为具有免疫增强效果的活性饵料,应用于对虾的健康养殖。本实验根据实验室前期转录组信息提示克隆获得了凡纳滨对虾一种新的C型凝集素基因(LvLc1,Gen Bank注册号:KY937940)。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LvLc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891 bp,编码296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含有一个保守的糖识别结构域(carbohydrate recognition domain,CRD),该结构域中具有潜在的半乳糖结合位点(QPD motif),进化发生分析显示LvLc1与来自节肢动物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家族成员聚类在一起。对LvLc1基因的CRD结构域进行了原核重组表达与蛋白活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重组目的蛋白(rLvLc1)在Ca^(2+)存在的条件下,对多种病原菌(G^+、G~–和真菌)具有凝集作用,其凝集活性可被半乳糖、甘露糖、脂多糖等多种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所抑制。研究表明,LvLc1作为C-型凝集素家族一个新成员,可能通过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作用,参与机体应答病原微生物侵染的防御过程。
李俊烨宋巧珍张亦陈刘逸尘耿绪云孙金生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C型凝集素凝集
Effects of feeding and stocking density on digestion of cultured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L.
2014年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feeding rate(0.8%,1.0%,and 1.2%initial body weight/day),feeding frequency(two,three,and four times/day) and stocking density(10,15,and 20 kg/m3) in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s(RAS) on growth performance,digestion and waste generation of Atlantic salmon(Salmo salar L.) were investigated in an 8-week orthogonal experiment(L9(3)3) with a constant daily water renewal at 7.50%of total volume.No mortality occurred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Feed conversion ratio(FCR) varied from 0.90 to 1.13 and specific growth rate(SGR) ranged from 0.48%to 0.69%/day.SGR,thermal growth coefficient(TGC) and FCR were not significantly(P>0.05) affected by the three factors,while net protein utilization(NPU) was significantly(P<0.05) affected.Apparent digestibility coefficients(ADC) of dry matter in the present study were in the range 66.12%-73.55%.ADC in protein,lipid and energy were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among all treatments and in the range of 90.07%-93.67%,81.54%-89.15%,and67.55%-71.87%,respectively.The proportion of mean total ammonia nitrogen excreted ranged from 1.37%to 1.64%of feed nitrogen at steady state,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nitrogenous and phosphorus compounds were differently correlated to the three factors.The results will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data for culture management decisions in the Atlantic salmon farming industry.
孙国祥郑纪盟刘宝良刘鹰
关键词:AQUACULTUREGROWTHDIGESTION
3种滤料生物滤器的挂膜与黑鲷幼鱼循环水养殖效果被引量:15
2012年
采用微生态净水剂作为菌种,对3种生物滤料(陶环、弹性毛刷和爆炸棉)构建的生物滤器进行生物膜培养,并以3种生物滤器为基础构建简易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幼鱼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陶环生物滤器、弹性毛刷生物滤器和爆炸棉生物滤器的生物膜成熟时间分别为25 d、32 d和28 d。黑鲷幼鱼经过40d的饲喂,3个实验组鱼的体质量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成活率均达到95%以上;实验组鱼血清溶菌酶(LSZ)活性和肝组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鱼体消化道内菌群数量及其多样性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不同滤料在相同工况条件下挂膜成熟时间不同;微生态净水剂作为挂膜菌种效果良好;循环水系统养殖模式不仅可以提高鱼体的生长速度,还能增强鱼体免疫性能。
王威曲克明朱建新王海增崔正国夏斌
关键词:生物挂膜生物滤料黑鲷
三种因素对海水生物流化床启动期间营养盐去除及amoA基因表达的影响
2017年
在实验室规模下,以旋转式生物流化床(CB-FSB)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初始总氨氮(TAN)、水温及滤料膨胀率3种条件下,海水生物流化床生物过滤功能启动期间TAN和亚硝酸盐氮(NO-2-N)去除及amoA基因数量的变化。结果显示:生物流化床生物过滤功能启动所需时间随着水温的升高而缩短,在水温为15℃、20℃和25℃时,启动所需时间分别为27 d、25 d和23 d;初始TAN质量浓度的升高也会缩短生物流化床生物过滤功能启动所需要的时间,在初始TAN质量浓度为1 mg/L、2 mg/L、4 mg/L时,启动所需时间分别为24 d、22 d和21 d;在膨胀率为100%和150%时,启动所需时间无明显差别,分别为21 d和20 d,明显好于膨胀率为50%时启动所需时间27 d;amoA基因的数量变化与TAN去除率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并随着初始TAN浓度的升高而增多,在4 mg/L时数量最多,达到2.76×10~7copies/g。
宋协法王学超董登攀
关键词:循环水养殖生物流化床营养盐功能基因
吉富罗非鱼生长过程中氮收支变化的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为充实有关鱼类氮收支研究数据,提供实际生产理论依据,研究了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从鱼种(18 g)生长至成鱼(180 g)过程中氮收支变化。试验为期73 d,每日饱食投喂并收集鱼粪,溶解氧质量浓度为8.0~6.0 mg·L-1,pH为7.5~6.5,水温为24~30℃。在鱼均质量达到50 g、100 g和180 g时测定并计算当前生长阶段氮收支。结果表明,生长氮比例在养殖初期最高(64%),养殖中期最低(47%);粪氮比例在养殖中期最高(9%),养殖初期和末期分别为5%和4%;排泄氮比例随鱼的生长而逐渐增加。此外,试验期间水中总氮增加速度在养殖中期减慢,养殖末期再次加快。
王振华刘晃宿墨吴凡
关键词:罗非鱼氮收支
封闭循环水系统中养殖密度对大菱鲆生长和免疫的影响被引量:14
2011年
研究了大菱鲆幼鱼在封闭循环水系统中养殖密度对其摄食、生长、饲料利用率及免疫机能的影响。实验设计了4组不同处理,初始养殖密度分别为0.66 kg/m2、1.26 kg/m2、2.56 kg/m2、4.00 kg/m2,每个密度组设3个重复,为期100 d,实验结束时养殖密度分别为4.67 kg/m2、7.25 kg/m2、14.16 kg/m2、17.77 kg/m2。结果表明:大菱鲆生长速度与养殖密度呈负相关,各实验组的持定生长率(SGR)值分别为2.67、2.33、2.29、1.98;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各实验组大菱鲆的体重差异度出现显著变化(P<0.01);大菱鲆的饵料系数与养殖密度呈正相关,实验组1的饵料系数为0.70;实验组4的饵料系数为0.76;养殖密度对大菱鲆的免疫指标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及肝脏的脏器系数的影响不大。本实验结果可为鱼类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管理提供参考。
朱建新赵霞曲克明高淳仁李贤刘鹰
关键词:大菱鲆养殖密度饵料系数免疫
杀鲑气单胞菌对大西洋鲑游泳行为和血细胞数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为探讨利用鱼类行为及血细胞数量变化预警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病害发生的可行性,监测了生产中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大西洋鲑(Salmo salar L.)的游泳行为,以及杀鲑气单胞菌攻毒后大西洋鲑血细胞数量的变化。实验采用同一养殖基地和同一批次的大西洋鲑,其中现场实验鱼选自生产车间健康的和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养殖鱼,攻毒实验中处理组实验鱼每尾背肌注射100μL、浓度为3.05×107CFU/m L的菌液,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灭菌生理盐水。现场实验表明,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大西洋鲑临界游泳速度较健康鱼低26.7%(P<0.05),摆尾频率与游泳速度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攻毒实验表明,从攻毒的第4天开始,处理组大西洋鲑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第6天的变化最为显著,白细胞总数、粒细胞数分别降低了2.8%和43.9%(P<0.05),淋巴细胞数及单核细胞数分别升高了63.3%和23.9%(P<0.05),且处理组4种血细胞数随时间呈现显著的线性变化(P<0.05)。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监测大西洋鲑游泳行为(临界游泳速度和摆尾频率)以及血细胞相关指标的变化可快速判断其健康状况,为病害的早期预警提供依据。
衣萌萌孙国祥杜以帅刘鹰王顺奎于凯松
关键词:杀鲑气单胞菌血细胞
不同有机碳源对牙鲆幼鱼循环水养殖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模拟装置,选择葡糖糖、乙醇、红糖和淀粉等4种碳源,按C(TOC)/N=4控制添加量,对不同碳源组和对照组(不添加碳源)牙鲆幼鱼的养殖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牙鲆幼鱼经过40 d的饲喂,对照组增重率最低,为104.0%,与乙醇组和葡萄糖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存活率均超过85%;红糖组饵料系数略大于对照组,其它3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养殖过程中各组氨氮浓度均小于0.3 mg/L;硝酸盐氮浓度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稳定阶段对照组含量高于其它4组;添加少量可溶性有机碳源会导致养殖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迅速升高,经过微生物分解利用短时间内又恢复正常。研究表明,向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添加适量有机碳源对牙鲆幼鱼的养殖效果起到促进作用。
程海华朱建新曲克明杨志强刘寿堂孙德强
关键词:循环水养殖系统碳源牙鲆养殖效果
基于物质平衡原理的贝类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设计与试验被引量:2
2014年
为恢复和保护濒危淡水贝类资源,该文根据物质平衡原理,以具有代表性的淡水彩虹贝类为研究对象,设计并构建了一套小型的室内淡水彩虹贝循环水养殖系统,该系统由养殖池、生物过滤器、蓄水池、循环水泵、充氧系统和自动投饵装置等环节组成。并在该循环水系统中对钩介幼虫2日龄的彩虹贝幼贝进行了为期60 d的养殖(2011年6月21日到2011年8月20日),整个养殖周期内,彩虹贝幼贝养殖系统环境稳定,水质稳定良好,彩虹贝幼贝壳长日增长量为15.2μm/d,彩虹贝幼贝的最大相对增长率发生在第40天到第50天,其相对生长率为32.4%,和之前池塘流水、跑道式等养殖模式相比,该循环水系统养殖的彩虹贝幼贝获得了更高的生长率。该研究可为淡水贝类的人工繁育和养殖提供参考。
黄志涛董登攀宋协法万荣华丹Eric Hallerman
关键词:养殖水处理IRIS
多因子交互作用下大菱鲆幼鱼摄食和生长的数值模型研究
2013年
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为实验对象。采用正交设计,设定不同浓度的溶解氧、氨氮和亚硝酸氮,研究在三者交互作用下大菱鲆幼鱼的摄食和生长情况,得到其数值模型。结果表明,提高溶解氧的浓度能显著降低氨氮和亚硝酸氮对大菱鲆幼鱼的毒性,改善其生长环境,提高大菱鲆幼鱼的摄食、生长和饵料利用水平。研究表明,在循环水养殖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溶解氧的浓度来降低有毒物质对大菱鲆的毒性,以此减小生物处理的压力,从而减少生物过滤装置的成本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宋协法陈义明彭磊董登攀李强黄志涛乔玮
关键词:大菱鲆摄食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