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卫生行业科研专项(201002012)

作品数:9 被引量:41H指数:4
相关作者:黄岚覃军武晓静李双菲张继航更多>>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急性高原
  • 3篇动脉
  • 2篇地理因素
  • 2篇心功能
  • 2篇青年男性
  • 2篇急性高原病
  • 2篇急性高原反应
  • 2篇健康青年男性
  • 2篇高原病
  • 2篇肺动脉
  • 2篇肺动脉高压
  • 1篇低氧
  • 1篇动脉血
  • 1篇动脉血压
  • 1篇动脉压
  • 1篇心室
  • 1篇心室肌
  • 1篇心室肌复极
  • 1篇心脏
  • 1篇心脏超声

机构

  • 6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黄岚
  • 5篇覃军
  • 4篇李双菲
  • 4篇武晓静
  • 3篇余洁
  • 3篇杨特
  • 3篇张继航
  • 3篇李相俊
  • 3篇徐佰达
  • 2篇宋桐林
  • 2篇卢巍
  • 2篇刘曦
  • 2篇刘运胜
  • 2篇陈建
  • 2篇吴玉
  • 2篇卞士柱
  • 2篇高旭滨
  • 1篇丁小涵
  • 1篇刘阳
  • 1篇唐绪刚

传媒

  • 7篇军事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年份

  • 1篇2017
  • 8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健康青年男性急进高原肺动脉高压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研究急性高原暴露条件下肺动脉高压( 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 )的危险因素。方法从2012年6~8月共纳入552例世居平原非藏族健康青年男性,乘飞机(2 h)从海拔450 m平原地区急进到海拔3700 m地区,收集24 h内人口学资料(吸烟、饮酒、高原暴露史、身高、体质量、年龄),测定血氧饱和度( 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O2)、血压、心率,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肺动脉收缩压( 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 ,PASP),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H的危险因素。结果 PH发生率为23.10%,PASP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SaO2[(86.10±3.44)%vs(89.09±2.65)%]显著性降低(P<0.01),而吸烟、饮酒、高原暴露史、体质量指数(21.48±2.34)kg/m2 vs(21.55±2.21)kg/m2、年龄(22.45±4.08)岁vs(22.78±4.00)岁、收缩压(118.70±10.28)mmHg vs(118.21±11.17)mmHg、舒张压(78.68±9.17) mmHg vs(78.15±9.87) mmHg、心率(85.66±15.40)次/min vs(85.41±12.61)次/min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SaO2降低(OR:0.711,95%CI:0.647~0.782,P<0.01)是PH的危险因素。结论非藏族健康青年男性急性高原暴露后,SaO2降低是PH的危险因素,而吸烟、饮酒、高原暴露史、体质量指数、年龄、血压、心率并不是PH的危险因素,为筛选、预防PH提供理论依据。
李相俊武晓静覃军杨特李双菲刘曦黄岚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青年男性
急性缺氧对健康人三尖瓣返流的影响
2014年
目的:研究急性缺氧和短期缺氧适应对三尖瓣返流的影响。方法从2012年5~9月共入选176例健康青年男性。利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技术采集急性缺氧(氧浓度12%)前后三尖瓣返流的相关参数(返流面积、返流压差、最大返流速度),分析急性缺氧前后三尖瓣返流发生和缓解的情况。结果与常氧组相比,急性缺氧组三尖瓣返流率(76%vs 48%)、返流压差(25.65 mmHg vs 19.33 mmHg)、最大返流速度(251.38 cm/s vs 220.62 cm/s)明显升高,而返流面积无明显差异。与急性缺氧组相比,缺氧2周组三尖瓣返流率(50%vs 76%)、返流压差(20.83 mmHg vs 25.65 mmHg)、最大返流速度(225.69 cm/s vs 251.38cm/s)明显下降,而返流面积则无明显差异。结论急性缺氧促进并加重三尖瓣返流,而短期的缺氧适应可以逆转该过程。
李双菲武晓静杨特李相俊覃军刘曦黄岚
关键词:三尖瓣返流缺氧
急性高原暴露对健康青年男性肺功能的影响及与 AMS 的关系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高原暴露对肺功能的影响及肺功能与急性高原病(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间的关系。方法采集了73人(18~26岁,男)平原(400 m,上高原前7 d)及高原(3900 m,暴露5 d)的肺功能和路易斯湖评分数据。结果自身前后对照t检验分析显示:与平原相比,高原的肺功能用力肺活量( FVC)、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F)、V50、V20下降,而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V75没有变化;选取了FVC 、FEV1、PEF、MMF这3个指标分析肺功能与AMS的关系,AMS组与NON-AMS组相比,平原的肺功能没有差异,高原的肺功能FVC、MMF具有统计学差异;变化幅度在FVC、MMF上有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VC的变化幅度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相关分析显示FVC的变化和氧饱和度的变化具有相关性。结论急性高原暴露使肺通气功能呈现限制性下降,肺功能的这种变化会加重低氧而易感AMS。
宋攀覃军高旭滨张继航余洁陈国柱黄岚
关键词:肺功能急性高原病
青年男性急性高原反应与地理因素的关系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地理因素与青年男性急性高原反应的关系,为高原易感人群的筛选及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提供参考。方法整群随机抽取同一批次从低海拔进入高海拔地区的294名青年男性,以问卷形式进行急性高原反应(AMS)发病情况调查,以军标进行AMS诊断。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10种自然地理因素与AMS发病情况的关系,寻找引起不同地区人群AMS医学地理差异的危险因素。结果 AMS发病率为52.04%(153人),其中头晕、头痛、气短、胸闷、口唇发紫最常见,其发病率分别为89.54%、84.31%、66.01%、65.36%、60.78%。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仅有海拔(OR=0.998,P<0.05)进入了回归模型。结论进入高原的人群中,其籍贯所在地海拔越低,越容易发生急性高原反应。对低海拔地区进入高原地区的人员,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确保其健康与安全。
宋桐林吴玉沈鹏宇刘运胜陈建田怀军
关键词:急性高原反应地理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急性高原暴露时肺动脉压变化对体能的影响及机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急性高原暴露时肺动脉压变化对体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2012年7~8月,以231名健康男性青年为研究对象,根据高原暴露情况分为平原组(n=135)、急进高原组(n=96),观察平均肺动脉压(MPAP)变化对体能( PWC170)的影响并分析生命体征、心功能指标变化在其中的作用。结果①急进高原组MPAP、右心室(RV)-Tei指数较平原组显著升高[MPAP:(23.07±6.85)mmHg vs (14.93±3.88)mmHg,P<0.01;RV-Tei:0.27±0.06 vs 0.19±0.05,P<0.01],PWC170较平原组显著降低[(807.86±133.22) kg· m/min vs (1003.33±168.11)kg· m/min,P<0.01];②急性高原暴露后肺动脉压增高组PWC170显著低于肺动脉压正常组[(726.97±102.47)kg· m/min vs (846.43±129.39)kg· m/min,P<0.01],RV-Tei显著高于肺动脉压正常组(0.31±0.07 vs 0.25±0.05, P<0.01)。 PWC170与 MPAP 呈负相关:R =-0.41, P <0.01;PWC170与 RV-Tei 呈负相关:R=-0.30,P<0.01。结论急性高原暴露时肺动脉压增高是体能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机制可能与肺动脉压增高导致右心功能降低有关。
杨特武晓静李双菲李相俊覃军黄岚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
平原动脉血压对急性高原病易感性的预测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研究健康青年男性平原动脉血压与暴露于高原急性高原病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旨在评价动脉血压测量在急性高原病(AMS)诊断中的作用。方法由平原乘飞机急进入高原男性青年中随机抽取204例,对其进行一般检查,项目包括动脉血压测量、AMS流行病学观察表(包括人群一般人口学资料)填写。①测定海拔为平原(500 m)、高原(3700 m)第1天;②用路易斯湖评分系统(LLS)进行AMS诊断,有头痛且评分%≥3诊断为AMS。比较急进高原(3700 m)第1天AMS组和无AMS组平原动脉血压相关指标。用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对LLS评分与平原动脉血压各指标相关性作出判断,并通过ROC曲线作出其相应界值。结果①由平原急进高原(3700 m)第1天AMS发病率明显较高,达53.92%,且平原AMS评分明显较急进高原(3700 m)低(P<0.05)。②急进高原(3700 m)第1天,AMS组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BP)较无AMS组高,且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DBP作为高原(3700 m)AMS发病客观评估指标,其诊断AMS界值为72.5mmHg,灵敏度为56.3%,特异度为63.2%,曲线下面积(AUC)为0.598,P<0.05。结论①暴露于高原后AMS发病明显升高。②平原DBP可能与AMS发病有关,且与LLS呈正相关,对高原AMS发病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但由于其特异性或敏感性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限制,应当与其他指标一起综合考虑预测AMS易感性,则可靠性会更准确。
刘阳张继航武晓静高旭滨卢巍卞士柱徐佰达黄岚
关键词:低氧动脉血压急性高原病易感性
高原暴露健康青年人群心室肌复极变化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高原暴露在不同海拔及不同习服时间的健康青年男性心室肌复极的变化规律。方法随机选择143名初次进入高原的健康青年男性,由同一人分测在海拔500 m、进入海拔3700 m高原24 h、海拔4400 m习服7 d、海拔4400 m习服50 d心电图的变化。结果与海拔500 m比较,进入海拔3700 m 24 h内、海拔4400 m习服7 d,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显著升高(P<0.01),经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经心率校正的T波峰末间期(TpTec)显著延长(P<0.05),氧饱和度显著降低(P<0.05),QT间期、T波峰末间期(TpTe)显著缩短(P<0.05)。与海拔500 m比,海拔4400 m习服50 d后,氧饱和显著降低(P<0.05),仍未恢复到平原水平,收缩压、舒张压、QTc、QT、V3TpTe、V3TpTec间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高原暴露健康青年男性心室肌复极时程显著增加,习服后心室肌复极时程又逐渐恢复到平原水平,提示随着高原环境停留时间的延长,心室肌复极变化会随着机体适应和调节得到一定的恢复。
徐佰达卢巍余洁覃军张继航李双菲黄岚
关键词:心室肌复极QT间期QTC间期
心脏超声检查在高原习服评价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检查在高原习服评价中的作用。方法采集平原对照组、高原暴露1周、高原暴露2个月、移居高原>1年以及移居>1年再暴露于更高海拔5组人群的心脏超声检查等生理指标,以GJB4301-2002标准评价其习服情况,并比较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射血分数(EF)、心指数(CI)以及左、右心房和心室内径在习服与未习服组间差异。结果 4组习服率分别为:43.06%、57.41%、79.49%和56.25%,再暴露组有5例(6.25%)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高原暴露1周组中左心室内径、EF、CI和CO在习服和未习服中有显著性差异,完全习服组的左心房内径、CI与未习服人群有显著性差异,再暴露人群中CI和CO在习服和未习服人群中存在显著差异。CI对完全习服评价的曲线下面积为0.766。结论心功能在高原习服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CI对评价高原习服尤其是长期完全习服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丁小涵卞士柱余洁唐绪刚徐佰达黄岚
关键词:习服心功能评价指标超声检查
居住地地理因素与急性高原反应相关性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观察平原健康青年男性暴露于高原环境时急性高原反应(AMS)发病情况,探讨青年男性原居住地地理因素与进入高原后AMS症状学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6个不同地区青年男性急进高原(海拔3 680m)时人群的人口学资料,并进行AMS症状评分。将人群根据是否有AMS分为AMS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各地理因素的情况。将对象原居住地地理因素与AMS发生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应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探讨影响AMS患者的症状学评分的主要地理因素。结果相关分析显示,除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风速与AMS发病无相关关系外,其余8个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主成分分析确定了3个主成分因素,累积贡献率为81.39%;以AMS评分为因变量经主成分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结论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群,对高原环境耐受能力存在差异,原居住地海拔越低、平均降雨量越大越容易发生AMS。
吴玉宋桐林刘运胜罗勇军陈建
关键词:急性高原反应地理因素主成分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