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07ST08)

作品数:1 被引量:14H指数:1
相关作者:杜飞雁张汉华王雪辉贾晓平李纯厚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农业部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底栖动物
  • 1篇群落
  • 1篇群落结构
  • 1篇南海北部

机构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1篇李纯厚
  • 1篇贾晓平
  • 1篇王雪辉
  • 1篇张汉华
  • 1篇杜飞雁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09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被引量:14
2009年
利用2004年3月、5月、9月和12月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样数据,对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大致可分为3个群落,分别分布于湾顶及湾中大部分海域、湾中部和湾口海域,湾中部海域群落的变化较为显著。大型底栖动物整体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总体较小,但雨季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较大,存在较明显的干湿季差异。大亚湾海域生态环境受到明显的扰动,处于扰动状态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稳定性较差;湾顶和湾中大部分海域内的群落Ⅰ,为大亚湾的主体群落,以软体动物为主,种类组成单一、季节变化小,以小鳞帘蛤Veremolpa micra和粗帝汶蛤Timocleascabra为特征种。该群落的稳定性最差,处于较强烈的扰动之中;稳定分布于湾口的群落Ⅲ稳定性最好,未受到扰动,以多毛类为主,种类组成较为复杂、变化较大;湾中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较为复杂,主要变化区域为马鞭州附近海域。该群落系经强烈的人为扰动后,经次生演替而形成的新群落,其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非常显著,各季的种类几乎完全不同,群落的独立性和抗干扰能力均较弱;与1980's相比,大亚湾大部分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群落,但群落稳定性大幅下降,群落的分布范围和种类组成发生较大程度的改变,主体群落组成呈明显的简单化趋势。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湾内同一区域内群落完全演替、湾中部海域出现新的群落。
杜飞雁王雪辉李纯厚张汉华贾晓平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南海北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