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DZLXJK200708)

作品数:8 被引量:129H指数:7
相关作者:张永双姚鑫王献礼熊探宇曲永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地震
  • 4篇地质
  • 4篇汶川地震
  • 3篇地质灾害
  • 2篇地表塌陷
  • 2篇震后
  • 2篇山前
  • 2篇龙门山
  • 2篇工程地质
  • 1篇地壳
  • 1篇地壳稳定性
  • 1篇地貌
  • 1篇地貌特征
  • 1篇地质特性
  • 1篇滇西
  • 1篇滇西北
  • 1篇断层
  • 1篇断层活动
  • 1篇断层活动性
  • 1篇形变

机构

  • 9篇中国地质科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国土资源部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7篇张永双
  • 6篇姚鑫
  • 5篇王献礼
  • 4篇熊探宇
  • 3篇曲永新
  • 2篇文冬光
  • 2篇戴福初
  • 1篇李滨
  • 1篇胡道功
  • 1篇郭长宝
  • 1篇龙长兴
  • 1篇谭成轩
  • 1篇雷伟志
  • 1篇吴树仁
  • 1篇方慧
  • 1篇赵希涛
  • 1篇石菊松
  • 1篇马寅生
  • 1篇刘林
  • 1篇施龙青

传媒

  • 3篇地质通报
  • 2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中国西南山区第四纪冰川堆积物工程地质分类探讨被引量:27
2009年
中国的大陆冰川堆积物几乎都属于巨粒土或块石(漂石)土、碎石土,但因复杂的物质组成和组构特征,各地或同一地区不同成因类型(冰碛、冰水)的堆积物具有极为不同的工程地质性质,其地质体稳定性和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我国已有的工程分类框架不能满足当代冰川堆积物甚至其他碎石土(巨粒土)的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研究的需要。中国西南山区冰川堆积物的物质成分、细观结构等的野外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冰川堆积物的物质成分和组构特征主要表现为:颗粒组成的不均一性和多元性、组构单元的双元性、结构的无序性和胶结性等。冰川堆积物的物质成分和组构特征与其工程性质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冰川堆积物工程地质分类的基础。本文探讨了中国西南山区冰川堆积物的工程地质分类问题,提出基于胶结程度和粒度组成的二级分类方案,对冰川堆积物及其他块(漂)石土的工程地质研究和工程实践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张永双曲永新王献礼姚鑫郭长宝
关键词:细观结构工程地质分类地质灾害
四川攀枝花昔格达组下伏砾石层成因和时代探讨与古金沙江河谷发育被引量:25
2008年
本文主要描述和讨论了四川省攀枝花市沿金沙江分布、并以炳草岗地龙箐剖面为代表的昔格达组湖相沉积下伏的砾石层的沉积特征及其河流相成因。根据前人对昔格达组湖相沉积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为4.2/3.28~2.6/2.12/1.78MaBP的上新世中、晚期或至早更新世早期,表明其下伏厚达50m的砾石层的形成时代约为4.2~4.5/5MaBP的上新世早期。早上新世金沙江河流相砾石层在接近金沙江谷底位置的发现,表明金沙江很早就已经从青藏高原主夷平面下切了2000m以上、已在接近其现今谷底的位置上存在。这对于探讨古金沙江的河谷发育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赵希涛胡道功张永双
关键词:上新世河流相砾石层青藏高原隆升
“5·12”汶川地震震后龙门山山前地表塌陷成因探讨被引量:5
2008年
"5·12"汶川地震20余天后,在四川省安县的安昌镇东南的李家院子村附近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地表塌陷坑并持续扩大。本文以李家院子地表塌陷坑群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所在的地层、岩性、地下水、溶蚀作用和上覆土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定性的探讨了该塌陷坑群的成因。初步认定钙质胶结砂砾基岩的存在是地表塌陷的先决条件;强烈的地震动导致基岩岩体碎裂、解体、塌陷、并压密,同时出现超孔隙水压力,这使上层土体失去支持并开始启动塌陷;余震的地震振动荷载作用导致地下土洞的形成和发展,地下水的变化起到加速作用;上覆土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决定了塌陷坑在地表的浑圆形状。同时本文也注意到机械溶蚀和隐伏断层活动两种诱导因素的可能,并简要阐述了相关背景依据。
姚鑫文冬光戴福初王献礼熊探宇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地表塌陷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冰川堆积物粒度分析——以川西贡嘎山冰川堆积物为例被引量:11
2010年
冰川堆积物的粒度组成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其物理力学性质,但常规试验无法得到连续的冰川堆积物的粒度组成数据。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首先借助图像处理技术,对冰川堆积物剖面的砾石形态进行分析,获取粗粒部分(>2cm)的粒度组成,然后采用室内颗分试验获得细粒(<2cm)部分的粒度组成,将2类粒度数据进行叠合即可获取连续的冰川堆积物的粒度组成。结果表明:研究区冰川堆积物的粒度组成极不均匀且颗粒分析曲线呈现多峰性,具有良好的级配和工程性质;冰川堆积物的粒度组成、砾石形态和排列特征都有很好的分形特征。
王献礼张永双曲永新姚鑫熊探宇
关键词:粒度组成数字图像处理分形分维
基于地貌特征的浅层崩滑体遥感自动识别被引量:18
2008年
建立了一种基于地貌特征的浅层崩滑体遥感自动识别方法,通过对地物的遥感光谱特性、几何形状和顺坡性相关的6次布尔运算完成对浅层崩滑体的自动识别。并以碧罗雪山一处高山峡谷地区为例,采用10m空间分辨率的SPOT-5多光谱影像和1:5万地形图生成的DEM(数字高程模型)作为数据源,进行了浅层崩滑体自动识别效果的检验。实验结果表明:①该方法顾及了地貌对浅层崩滑体空间几何形态的影响,可以有效地提高浅层崩滑体遥感自动识别的正确率;②识别对象与数据源的关系明确、决策阈值容易确定,便于使用决策树进行分类;③该方法对数据源要求较低,只需中等以上比例尺的DEM和拥有红、近红外的遥感影像即可;④粘连图斑的分割是该方法面临的主要难题。
姚鑫张永双王献礼熊探宇
关键词:地质灾害遥感解译
滇西北红粘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及其灾害效应被引量:10
2008年
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土工试验,系统分析了滇西北红粘土的物质组成、物性特征和工程地质特性,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其地质灾害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北红粘土粒度组成主要以粘粒为主,粘土矿物成分比较复杂,在丽江以南其矿物成分主要以高岭石(K)为主,在丽江以北则以伊利石/蒙脱石(I/S)混层矿物为主。此外,滇西北红粘土具有含水量高、重度低、塑性高、膨胀性弱等物性特征,在天然状态下比较稳定,但是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其土体强度大大降低,易引发滑坡、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
熊探宇张永双曲永新刘林施龙青王献礼
关键词:滇西北红粘土工程地质特性
四川省北川县擂鼓盆地地壳稳定性与城镇选址被引量:10
2008年
5·12汶川地震造成四川多座县城遭受毁灭性破坏,北川县城几乎被地震夷为废墟,因此灾后重建选址成为震后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野外地质调查和综合分析认为,尽管北川县擂鼓镇所在的擂鼓盆地处于强烈活动构造带,但盆地处于活动断裂的下盘,盆地基底整体性较好,内部断裂不甚发育,是活动构造带中的相对稳定地块,即"安全岛"。这个地区在北川县地震灾后重建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本文基于野外活动断裂和地震地质灾害调查,运用李四光先生的"安全岛"理论,初步论证了擂鼓盆地的地壳稳定性,并从环境工程地质角度分析了擂鼓盆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对北川县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和灾民安置场地选址具有重要意义。
张永双雷伟志石菊松龙长兴吴树仁胡平谭成轩马寅生方慧李滨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壳稳定性安全岛
“5·12”汶川地震震后龙门山山前地表塌陷成因探讨
1引言"5·12"汶川地震20余天后,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和地震砂土液化等地质灾害的应急排查工作接近尾声,但在距映秀震中约120km的四川省安县安昌镇东南的李家院子村附近(见图1)陆续出现了5...
姚鑫文冬光戴福初王献礼熊探宇
文献传递
基于差分干涉雷达的汶川地震同震形变特点被引量:25
2009年
地震同震形变场是认识震源机制、确定发震断裂、分析发震断裂活动方式、评估震害损失及揭示未来发震趋势的重要依据。但在龙门山地区复杂的自然环境中,现有的地震同震形变场获取方法(GPS测量、构造形迹分析、震源机制解结合数值模拟计算)难以快速、全面的捕捉到这种信息,这突显出差分干涉雷达技术(D-InSAR,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 SAR)在同震形变场研究中的优势。本文介绍了其观测原理,在地震同震形变监测中的研究现状,并重点分析了已获取的D-InSAR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场的观测结果。基于差分干涉雷达观测及相关资料,对龙门山断裂在本次地震中活动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干涉雷达形变图像与地表破裂范围、逆冲角度的变化、上下盘升降关系及大型余震的展布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姚鑫张永双
关键词:汶川地震干涉雷达断层活动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