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8CB418004)

作品数:14 被引量:100H指数:6
相关作者:李朋富李建宏管章玲安树青田兴军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微囊藻
  • 5篇铜绿微囊藻
  • 3篇胞外多糖
  • 2篇多糖
  • 2篇多样性
  • 2篇生理代谢
  • 2篇水华
  • 2篇太湖
  • 2篇株产
  • 2篇蓝藻
  • 1篇单胞菌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乙酰
  • 1篇乙酰基
  • 1篇抑藻
  • 1篇抑藻效应
  • 1篇荧光假单胞菌
  • 1篇硬脂
  • 1篇硬脂酸

机构

  • 13篇南京大学
  • 5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安徽大学
  • 2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黑龙江大学
  • 1篇浙江林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水电工程...

作者

  • 6篇李朋富
  • 4篇李建宏
  • 3篇安树青
  • 3篇田兴军
  • 3篇管章玲
  • 2篇宣淮翔
  • 2篇姜闻新
  • 2篇王倩
  • 2篇邓洁
  • 2篇孙庆业
  • 2篇贾永
  • 2篇王从彦
  • 2篇潘澄
  • 1篇张智俊
  • 1篇辛海峰
  • 1篇宋福强
  • 1篇施丽梅
  • 1篇李珊珊
  • 1篇马鸿翔
  • 1篇蔡元锋

传媒

  • 6篇湖泊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水产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环境化学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Journa...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囊藻胶鞘多糖和水溶性胞外多糖的化学特性被引量:6
2016年
微囊藻(Microcystis)产生大量胞外多糖(EPS),包括包裹在细胞外的胶鞘多糖(CPS)和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的水溶性多糖(RPS).为探究EPS在蓝藻水华发生中的生理生态学意义,迫切需要了解微囊藻EPS的化学特性.本文从太湖分离群体微囊藻,经过大约18个月实验室培养后,其中一些藻株转变为单细胞形态.选择5株群体藻和4株单细胞藻,比较分析这些藻株EPS的化学特性发现:(1)所有9株藻的EPS均为含有脱氧己糖的酸性杂多糖;(2)所有9株藻的CPS的糖醛酸含量(1.2%~2.1%)均低于RPS的糖醛酸含量(2.4%~6.2%);(3)所有9株藻的EPS均含有乙酰基和硫酸基,其中,每一株藻CPS的乙酰基含量均高于RPS的乙酰基含量,所有群体藻CPS的乙酰基含量(4.1%~6.6%)高于所有单细胞藻CPS的乙酰基含量(2.0%~3.2%).本文进而讨论了EPS化学特性对EPS水溶性和微囊藻群体形成的影响,以及对其生态学作用的影响.在这些化学特性中,乙酰取代基团被认为可能是影响微囊藻EPS生理生态学作用的重要因素.
陈毛珍谢梅娟巫伟喻富根李朋富
关键词:微囊藻胞外多糖乙酰基疏水性
群体微囊藻附生细菌特性被引量:6
2017年
附生细菌在微囊藻水华暴发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缺少关于微囊藻附生细菌特性的研究报道.本文从4种群体微囊藻(铜绿微囊藻、惠氏微囊藻、水华微囊藻和坚实微囊藻)中分离得到了18种附生细菌,分别隶属于六大类群: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放线菌纲、纤维粘网菌纲和黄杆菌纲.BIOLOG板分析显示除了α-变形菌纲中的2种细菌以及放线菌纲中的1种细菌以外,其余细菌都能够利用10种以上的碳源.18种附生细菌中有12种具有趋化性,12种具有疏水性,14种具有自聚能力.除了黄杆菌纲菌株都具有亲水性外,其余5大类群菌株都含有疏水性种类.六大类群中都含有具有趋化性和自聚能力的种类.每种微囊藻中的大多数附生细菌种类都能利用10种以上的碳源,都具有疏水性.每种微囊藻中至少有一组细菌表现出共聚能力.除了水华微囊藻外,其余3种微囊藻中附生细菌的大多数种类都具有趋化性.除了惠氏微囊藻外,其余3种微囊藻的附生细菌中大多数种类都具有自聚能力.结果显示细菌旺盛的代谢潜力、趋化性、疏水性、自聚能力和共聚能力可能有利于附生细菌定殖于微囊藻群体.
范琦肖惠杰吴强汪水娟李朋富
关键词:微囊藻附生细菌多样性
与微囊藻胞外多糖降解相关的微生物菌群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从铜绿微囊藻培养液中提取胞外多糖,化学分析显示其为含8.3%蛋白质的酸性杂多糖.以胞外多糖为碳源接种自然水体的菌群进行富集培养,分析胞外多糖的微生物降解过程及降解菌的组成.结果表明,接种太湖水华期微生物富集菌群后,多糖立即开始被降解,大约在18d后多糖降解过程显著减慢,37d后仍有一部分多糖未能被降解.这些结果说明在自然界中微囊藻胞外多糖是可以被微生物降解的.比较不同水体的菌群对多糖的降解能力后显示,降解菌群只存在于微囊藻水华暴发的阶段.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结果显示在整个降解过程中,降解菌群的组成未发生显著变化.对DGGE条带中的DNA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降解菌群包含以下几类: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3个,褐螺菌属(Phaeospirillum)1个,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1个,红环菌科(Rhodocyclaceae)1个,Hylemonella(无译名)1个,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1个.
蔡元锋施丽梅李朋富邢鹏于洋孔繁翔
关键词:微囊藻胞外多糖降解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菌群
铜绿微囊藻对紫外辐射的生理代谢响应被引量:7
2011年
采用紫外(UV)滤膜过滤日光UV以及紫外灯添加UV的方法,研究了UV辐射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单细胞藻株PCC7806和群体藻XW01生长及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室内条件下低剂量UV辐射可促进群体微囊藻XW01生长;室外条件下与滤除了UV的光照相比,含有UV的完全日光更有利于微囊藻生长;而相同的UV辐射强度均导致单细胞株死亡,群体株显示了较强的UV抗性;日光中的UV可促进XW01合成抗氧化相关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促进胞外多糖的产生并形成较大的群体、促进UV屏障物质类菌孢素氨基酸(MAAs)和伪枝藻素(Scy)积累。这些生理代谢的改变,消除了阳光辐射中UV对微囊藻的伤害。研究的结果提示,自然条件下阳光中的UV有助于群体微囊藻生长。
汪燕李珊珊李建宏邓洁潘澄李朋富
关键词:紫外辐射微囊藻多糖抗紫外
An economic and efficient method for further purification of crude DNA extracted from forest soils
2010年
To obtain pure DNA directly from some complex forest soils are still very difficulty at present,though many methods even commercial kits have been attempted.This paper reports an economic and efficient method for further purifying crude DNA extracted from forest soils with two steps.First,the crude DNA was dissolved using the extraction buffer,which removed the debris by chloroform-isoamyl alcohol,and then reprecipitated the DNA by isopropanol;second,the recovered DNA was further purified with silica spin column.Results show that 82-91% of the humic acids was removed by step one.The remaining humic acids could be completely effaced through the second step.The recovered DNA following this protocol was quite pure and ready for sensitive conventional PCR reactions.This is an economic,efficient,and timesaving method.Moreover,crude DNA extracted by other methods can be also further purified with this new way.
韩国民宋福强倪武何沙娥张智俊田兴军
关键词:PURIFICATION
软脂酸和硬脂酸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被引量:5
2010年
研究了软脂酸和硬脂酸对产毒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抑制效应,比较了长链饱和脂肪酸抑藻的构效关系。选用的藻种是购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产毒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FACHB-912,且实验藻种处于对数生长期。软脂酸和硬脂酸在藻液中的4种最终质量浓度为:30、60、90和120mg·L-1。实验周期为6d,每天定时定量取藻液,测量A(650nm),叶绿素a含量,藻蓝蛋白含量。实验结束后,采用SPSS(13.0版本)软件和DPS(7.05版本)分析加入这2种脂肪酸的藻液的3个指标与空白对照之间的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2种饱和脂肪酸的4种质量浓度对产毒铜绿微囊藻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浓度越大,抑藻效果越明显。其中,2种饱和脂肪酸在相同浓度的条件下,软脂酸比硬脂酸的抑制作用要明显。实验技术方面有2个创新点:①因为长链饱和脂肪酸无法溶于蒸馏水,实验采用乙醇来溶解脂肪酸。②因为溶于乙醇的长链饱和脂肪酸溶液无法用高压灭菌锅灭菌,实验采用微孔滤膜对脂肪酸溶液进行灭菌。
姜闻新贾永王从彦王倩田兴军
关键词:脂肪酸抑藻效应
农药氯氰菊酯和灭幼脲对铜绿微囊藻生理代谢的影响
为探索生物源农药进入水体对蓝藻水华的影响,本文选取了两种常用生物源农药:4.5%高效氯氰菊酯(GXJZ)和25%灭幼脲(MYN),研究这两种农药在不同浓度下对主要蓝藻水华种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
吴丽李珊珊付鹿李建宏王琳李敬伟李朋富
关键词:氯氰菊酯灭幼脲微囊藻农药生理代谢
文献传递
巢湖西半湖北岸湖滨带蓝藻堆积处细菌多样性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方法,研究了巢湖西半湖北岸湖滨带蓝藻堆积处不同深度层次的细菌多样性。利用直接法提取了蓝藻堆积处3个不同深度层次样品(A层0~2 cm、B层2~10 cm、C层10~20 cm)中的细菌总DNA,并进一步构建各层细菌的16S rDNA克隆文库。结果表明,蓝藻堆积处各层细菌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a)、Shannon-Wiener指数(H)和Simpson指数(D)均伴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各层的细菌优势类群主要归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且随深度层次的增加,归属于变形菌门的细菌比例减少,而归属于厚壁菌门的细菌比例增加;在A层样品中存在少量归属于蓝藻门(Cyan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螺旋体门(Spirochaetes)类群的细菌;在C层样品中也存在少量归属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类群的细菌。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蓝藻堆积腐烂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和种类组成的变化。
宣淮翔安树青孙庆业刘梅
关键词:细菌多样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小麦赤霉病的微生物防治研究进展被引量:20
2012年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世界流行性病害,该病可导致减产,同时在小麦中残留真菌毒素,对小麦生产存在巨大威胁。由于抗药性的逐渐形成和残留污染等弊端,运用化学农药防治的途径存在很大局限,微生物防治赤霉病的方法已引起了广大研究学者的重视。本文综述了小麦赤霉病微生物防治菌株的种类、分离鉴定、防治效果及可能的防病机制,并讨论了小麦赤霉病的微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
管章玲辛海峰李建宏马鸿翔张旭
关键词:赤霉病生物防治生防菌生防机制
一株产碳酸酐酶附生菌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为研究生长环境中微生物对铜绿微囊藻碳代谢的影响,本文分析太湖典型微囊藻水华样品附生菌中产碳酸酐酶(CA)细菌的比例,结果显示CA菌占11.6%;从微囊藻群体中分离获得了一株高胞外CA附生菌P201,通过ITS基因鉴定,该菌为一株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ce).并研究了该菌在不同浓度HCO3-条件下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高HCO3-浓度还是低HCO3-浓度环境中,加入该菌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说明产CA酶附生菌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邓洁李建宏管章玲胡碧洋赵蕾李朋富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荧光假单胞菌碳酸酐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