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LED0507)

作品数:2 被引量:60H指数:2
相关作者:苏金宝舒良树万景林张志勇朱文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演化史
  • 1篇片岩
  • 1篇热演化
  • 1篇热演化史
  • 1篇裂变径迹
  • 1篇蓝片岩
  • 1篇构造-热演化

机构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1篇杨伟
  • 1篇朱文斌
  • 1篇张志勇
  • 1篇万景林
  • 1篇舒良树
  • 1篇苏金宝

传媒

  • 1篇岩石学报

年份

  • 1篇2008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新疆阿克苏地区前寒武纪蓝片岩构造—热演化史被引量:14
2008年
阿克苏前寒武纪蓝片岩产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柯坪隆起区内。近二十年来,中外科学家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并获得了许多新的同位素年龄资料,但是年龄测定大多偏重于确定蓝片岩的变质年龄,蓝片岩形成后的构造演化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为了讨论:1.裂变径迹数据有没有记录到阿克苏蓝片岩形成后快速折返至地表的信息?2.阿克苏蓝片岩剥露以后是否经历过再次埋藏和剥露,再次埋藏的深度和剥露的时间?3.蓝片岩的构造热演化过程对大陆边缘不同构造事件的响应;采集阿克苏地区前寒武纪蓝片岩带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6个样品的年龄值介于107.5~62.5Ma 之间,远小于高压变质年龄,径迹长度介于10.46~12.12μm。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区地层序列和裂变径迹热史模拟结果,大致重建了蓝片岩的热史演化:1.蓝片岩形成(872~862Ma)后快速折返至地表,可能在整个早震旦世一直遭受剥蚀,到晚震旦世才重新开始接受沉积埋藏;2.晚震旦世地层基本保持连续,整个古生代也仅缺失中、上志留统,中、下石炭统。至古生代末,早震旦世和整个古生代地层厚度已近万米。蓝片岩完全退火,年龄被重置;3.中生代晚期区内地层普遍开始隆升,裂变径迹时钟重新开始计时;4.古新世开始有沉积作用发生,样品接受埋藏增温至部分退火带,随后可能由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中新世地层重新开始隆升剥露。
张志勇朱文斌舒良树万景林杨伟苏金宝
关键词:蓝片岩裂变径迹构造-热演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