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2CB211600)

作品数:79 被引量:991H指数:16
相关作者:姚强李水清沈湘林宋蔷吴新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2篇动力工程及工...
  • 10篇化学工程
  • 8篇理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电气工程
  • 2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3篇颗粒物
  • 15篇燃煤
  • 13篇可吸入颗粒
  • 12篇可吸入颗粒物
  • 9篇细颗粒
  • 8篇燃烧
  • 7篇煤粉
  • 6篇数值模拟
  • 6篇燃煤可吸入颗...
  • 6篇PM
  • 5篇脱除
  • 5篇热能动力
  • 5篇热能动力工程
  • 5篇煤粉燃烧
  • 5篇颗粒流
  • 4篇湍流
  • 4篇喷动
  • 4篇粒径
  • 4篇颗粒层
  • 4篇飞灰

机构

  • 42篇清华大学
  • 23篇东南大学
  • 7篇华中科技大学
  • 4篇天津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福州大学
  • 1篇焦作工学院
  • 1篇罗格斯大学
  • 1篇西华大学
  • 1篇华北电力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利兹大学
  • 1篇爱荷华大学
  • 1篇环境公司

作者

  • 32篇姚强
  • 15篇李水清
  • 14篇沈湘林
  • 10篇吴新
  • 10篇宋蔷
  • 9篇赵长遂
  • 8篇韩松
  • 8篇鲁端峰
  • 8篇李永旺
  • 7篇赵香龙
  • 7篇赵兵
  • 7篇郑楚光
  • 6篇姚刚
  • 5篇柳朝晖
  • 5篇李定凯
  • 5篇黄斌
  • 5篇杨林军
  • 4篇吕建燚
  • 4篇徐旭常
  • 4篇孟忠伟

传媒

  • 17篇工程热物理学...
  • 12篇中国电机工程...
  • 6篇东南大学学报...
  • 5篇热能动力工程
  • 4篇煤炭转化
  • 4篇化工学报
  • 4篇动力工程
  • 3篇燃烧科学与技...
  • 3篇清华大学学报...
  • 2篇内燃机学报
  • 2篇环境污染治理...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力学学报
  • 1篇计算物理
  • 1篇煤炭学报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6篇2008
  • 26篇2007
  • 18篇2006
  • 13篇2005
  • 8篇2004
  • 2篇2003
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荷电颗粒可压缩性颗粒层模型被引量:4
2007年
研究发现荷电颗粒有趋向于沉积在颗粒链尖端的趋势,据此在已建立的中和可压缩性颗粒层模型中加入荷电颗粒的沉积性质,建立了荷电颗粒可压缩性颗粒层模型,从而研究滤料过滤过程中的颗粒层过滤阶段的机理。通过模型发现,不可压缩时,荷电颗粒形成的颗粒层的高度与中和颗粒层相似,但空隙分布均匀;由于下滑角较小,其不易被压缩,当压降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呈周期性压缩,所以在较高过滤风速下其压降显著低于中和工况。模型结果成功地解释了实验现象。
黄斌姚强龙正伟宋蔷
关键词:颗粒层压降空隙率
填料塔内相变凝结促进燃烧源超细颗粒的脱除被引量:1
2008年
在填料塔洗涤器中,利用蒸汽相变原理进行了促进燃烧源超细颗粒凝结长大并高效脱除的实验研究,通过调节进口烟气含湿量及进口烟气与洗涤水的温差建立微粒凝结长大所需的过饱和水汽环境.研究了细颗粒粒径分布、进口烟气与洗涤水的温差、蒸汽添加量和液气比等对脱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烟气在填料塔内达到过饱和状态可高效脱除燃烧源超细颗粒,脱除效率随气液温差、液气比的增大而提高.在蒸汽添加量为0.08 kg/m3、气液温差为50°C时,燃煤超细颗粒脱除效率达到81%;在相同气液温差下,增大进口烟气含湿量,可显著提高超细颗粒的脱除效率.
颜金培杨林军张霞孙露娟张宇沈湘林
关键词:环境科学填料塔过饱和
强驻波声场中脉动速度特性被引量:3
2008年
利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对管内空气强驻波声场中脉动速度特性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强声场对流场有很强的调制作用,使流场产生了与声波同频率的周期性脉动,且脉动幅度随着声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管内声场强度不大时,实验值与理论值吻合较好;声场强度超过160dB后,出现了声湍流现象,实验测量值与理论计算值之间存在明显的偏差.当管内压力波幅处声场强度达到164dB时,距离反射板130mm位置处(sinkx=0.67)湍流脉动速度均方根值为3.50m/s,达到了该位置处脉动速度幅值的45%,表明强驻波场声湍流脉动非常剧烈.
陈厚涛曹金祥章汝心沈湘林
关键词:驻波声场激光多普勒测速仪
三维槽道两相流颗粒运动的大涡模拟被引量:2
2006年
利用基于动态粘性亚网格模型的大涡模拟方法,分别模拟了Reτ=180的三维槽道湍流内的三种颗粒,以及Reτ分别为180和395时的塑料颗粒的运动状况。其中气相控制方程的求解采用分步投影方法,泊松方程采用基于FFT的快速求解,颗粒的拉氏控制方程采用二阶龙格-库塔积分.模拟统计得到了流体和颗粒的平均速度、脉动速度等,不同的颗粒在流场中(特别是近壁区)表现出来了不同的行为,并再现了颗粒在壁面附近局部富集的现象.随Reτ提高,颗粒各方向上的速度脉动都有所增强.
栗晶柳朝晖吴意贺铸郑楚光
关键词:水平槽道大涡模拟
燃烧过程中铅颗粒粒径分布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使用高3.4 m、内径0.15 m的一维炉实验台,对燃烧中铅颗粒的粒径分布进行实验研究.铅元素以醋酸铅溶液的形式通过空气雾化引入到燃烧液化石油气的炉膛中.使用切割粒径从0.48~12.63 μm的8级Andersen撞击器和切割粒径从0.030~10.0 μm的12级静电低压撞击器(ELPI)进行采样,同时对铅颗粒物的质量浓度粒径分布和数量浓度粒径分布进行了测量.使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对铅颗粒微观形貌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质量方面,铅颗粒主要集中在亚微米区间,质量浓度的峰值在0.2~0.6 μm之间;在数量方面,铅颗粒主要集中在0.03~0.4 μm区间,数量浓度的峰值在0.2~0.3 μm之间.
张小锋卓建坤宋蔷姚强
关键词:燃烧颗粒物粒径分布
燃煤可吸入颗粒物声波团聚效果的实验研究和数值分析被引量:21
2006年
通过对平面驻波声场的理论分析,设计并建立了燃煤可吸入颗粒物声波团聚清除特性的实验台。研究了燃煤可吸入颗粒物在高强度声波场作用下,不同声波强度和声场停留时间对于声波团聚前后颗粒粒径分布变化的影响。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数值计算,将数值解和实验解进行了比较,两者吻合得较好,并通过数值算法对颗粒初始浓度和声波频率影响进行了预测。实验和数值结果表明:对于可吸入颗粒物,提高声波强度、延长声场停留时间、增加初始颗粒浓度均有利于颗粒的团聚。发现频率增加有利于小颗粒的团聚,但是对整体清除效果则存在一个最佳频率。
姚刚赵兵沈湘林
关键词:燃煤可吸入颗粒物声波团聚
燃煤细颗粒和颗粒团动力学特性的比较被引量:6
2007年
为研究颗粒团的动力学特性,利用可视化技术对声波场中颗粒和颗粒团的声波夹带进行了实验研究。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拍摄到大颗粒团和小颗粒的声波夹带位移振幅分别为12.6μm和12.5μm,相对应的张驰时间比约为1;用扫描电镜观测低压电称冲击器(ELPI)收集到的颗粒和颗粒团,发现在同一级收集盘上,能收集到较大的颗粒团和较小的颗粒,再次证明了大颗粒团和相应的小颗粒具有相近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利用颗粒团的分形特性对可视化实验中颗粒团的声波夹带进行理论分析,计算得到实验中观测到的颗粒团和颗粒的张驰时间比为1.03,与实验结果吻合。这说明与相同质量的单颗粒相比,具有分形体特征的颗粒团的气流跟随性被增强,可能不利于利用惯性分离的方法脱除气流中的颗粒团。
赵兵姚刚杨林军陈厚涛沈湘林
关键词:细颗粒颗粒团分形动力学特性
固体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的模型计算被引量:1
2007年
直接碳燃料电池(DCFC)是直接以碳或煤为燃料的燃料电池。本文以一种以固体氧化物为电解质的固定床直接碳燃料电池为对象,基于文献中的实验数据,建立了物理模型和数学方程,求解出电池在三个特定温度下的Ⅴ-Ⅰ曲线以及能量转换效率,并与文献中的实验结果进行对照,验证了对固定床直接碳燃料电池的反应过程的假设,分析了电池性能的影响因素,为直接碳燃料电池的应用打下了理论基础。
赵欣宇李水清赵香龙姚强
关键词:直接碳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
印刷电路板基材的热解实验研究被引量:53
2004年
采用热重法对废旧印刷电路板 (PCB)在氮气气氛下进行了不同升温速率的热解实验 ,发现电路板的热解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在 30 0℃以下时质量没有什么变化 ,在 30 0~ 36 0℃时质量急剧减少 ,在 36 0~ 10 0 0℃时质量减少得比较缓慢。随后本文对电路板的热解进行了动力学回归。研究表明 ,样品热解反应分为 2个阶段 ,这 2个阶段反应过程中的活化能有很大差别 ,说明这 2个阶段受不同的化学反应机理控制。
彭科奚波姚强
关键词:印刷电路板PCB热解工艺热重法热解反应
电场对火焰形状及碳烟沉积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8
2007年
建立了三种类型的直流电场分别作用于层流扩散火焰,研究了电场类型、电场强度对火焰形态及所产生的碳烟颗粒在电极上的沉积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针状电极由于离子风的作用会使火焰高度变短;平板状电极由于电场力的作用可使火焰顶部向阴极板倾斜,证明了有一部分碳烟颗粒本身荷正电。同时,由于环形电极同时产生离子风和电场力,影响火焰形态。而荷正电的中心电极对碳烟颗粒的排放起到抑制作用。
王宇姚强
关键词:直流电场荷电离子风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