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502004)
- 作品数:48 被引量:801H指数:19
- 相关作者:陈亚宁李卫红陈亚鹏郝兴明叶朝霞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农业大学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生物学更多>>
- 应急输水对塔河下游生态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 2009年
- 通过对塔河下游8次应急输水前后生态恢复情况进行的系统动态监测资料的分析、以及生态和社会环境的野外调查和试验证明,输水后塔河下游生态和社会环境均得到明显改善。
- 袁峡
- 关键词:生态恢复
- 塔里木河干流上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机制研究
- 本研究以塔里木河上游农一师10个团场为研究靶区,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并分析其变化特点及其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经济是以绿洲农业为主,农田和未利用土地居多,林草和水域面积均不及...
- 黄湘陈亚宁
- 关键词:塔里木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土地利用
- 文献传递
- 塔里木河下游丛枝菌根植物的侵染被引量:5
- 2008年
- 通过对塔里木河下游自然和人工植物群落中的15种主要建群种植物根系菌根的定殖状况的调查及对菌根侵染部位、菌根中的泡囊、丛枝和菌丝的观察,其结果显示:其中11种植物可被AM真菌侵染,占所调查植物种总数的73.33%,野生乡土植物表现出较高的菌根侵染率和侵染强度,其中有84.62%的植物为菌根植物,且乔木、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类植物全部为菌根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未见AM真菌侵染;人工引入种蓼科的泡果沙拐枣(Calligonum junceum)和藜科的梭梭柴(Haloxylon ammodendron)均未见有AM真菌侵染。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侵染强度与植物所属的科属关系较密切,也与真菌群落所处时空环境及土壤深度有关。
- 孟晓燕尹林克陈理
- 关键词:塔里木河下游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
- 塔里木河中游天然植物群落结构与数量特征分析被引量:14
- 2008年
- 运用典型样地法,对塔里木河中游30个天然植被样地的群落结构和数量特征做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中游沙吉力克、沙子河、乌斯满、阿其河、铁依孜五个断面的天然植物隶属11科,20属,22种。(2)塔里木河中游植物群落结构可分三层,即乔木层、灌木层与草本层。但这种乔、灌、草的三层现象不明显。生境条件差,植物对环境利用不充分。(3)荒漠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较低,群落结构简单,物种组成单一。从多样性指数的数量特征来看,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47~0.609,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范围0.849~1.302;Menhinick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2.309~3.175,Margalef2.731~5.461;JSW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6~0.778.JSI指数的变化范围0.633~0.805。五个断面盖度的变化范围是0.259—0.563。
- 刘宏霞陈亚宁李卫红闫培锋
- 关键词:植物群落塔里木河
- 荒漠河岸生态系统退化与物种多样性恢复研究被引量:14
- 2009年
- 通过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后植物群落及其环境因子的调查,采用聚类分析与多样性指数,分析生态系统退化程度与时空维上物种的恢复速率差异。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生态退化可以归为3类,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3种退化类型的地下水埋深依次增大,物种多样性与植被盖度依次减小,沙漠化指数也依次增强。物种多样性差异与环境水分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地下水埋深小于5 m时,物种恢复速率的发生率达100%,而在地下水埋深大于5 m时,多样性恢复速率达46%。根据退化程度的不同与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差异,提出该区域的生态恢复应分阶段进行。
- 刘加珍李卫红吴纯渊陈永金
- 关键词:生态输水物种多样性植被盖度塔里木河
-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本文在系统总结流域尺度上生态经济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为纽带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经济研究框架,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生态系统的过程模拟研究、经济系统过程的模拟研究、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耦合模型的构建等。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研究;6)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指出了在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经济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
- 孟丽红陈亚宁李卫红
- 关键词: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经济
- 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特性及荒漠化程度研究被引量:19
- 2007年
- 通过对塔河下游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结果表明塔河下游土壤除全磷外,有机质等指标存在垂直分布差异,出现显著差异的土层深度为50 cm。在0-15 cm范围,距离河道不同距离处土壤含水量无显著差异,自15cm深度开始,距河道50m处土壤各土层含水量与距河道距离为300,500 m处含水量有显著差异,而距河道距离为300 m与500 m处土壤含水量之间则无显著差异。在0-50 cm土层,塔河下游土壤全氮(y)与有机质(x)之间的最佳模型为线性模型,方程为y=0.0278+0.05x(R^2=0.9524),在50-170 cm土层,二者之间关系为:y=0.0659e^0.3126x(R^2=0.904)。依据土壤质量不同,塔河下游基本可分为上段和下段,上段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塔河下游地区上层土壤(0-50 cm)50年来养分损失严重,有机质含量下降显著,土壤pH值升高,土壤荒漠化程度严重。
- 杨玉海陈亚宁李卫红
- 关键词:塔里木河土壤特性荒漠化
- 荒漠河岸林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微生物的季节性变化被引量:9
- 2009年
- 通过对塔里木河中下游的铁干里克、库木吐格、英苏和阿拉干四个样地中的9种植物为研究对象,采集各种植物不同深度的根系进行根际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胡杨和柽柳的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垂直分布在春季和秋季时,微生物数量在不同的土层深度并没有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变化趋势;不同树龄的柽柳的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并没有表现出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变化趋势;不同植物的根际和非根际微生物在春秋两季时,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
- 马晓梅尹林克
- 新疆头屯河流域不良地质现象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根据实地考察和观测资料,对新疆头屯河流域不良地质现象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头屯河流域不良地质现象主要发生在流域中游地带,出现时间的分布受降雨条件控制,集中出现在降雨期。不良地质现象受自然环境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地质、地貌、地表物质组成、地震活动、水文气象、植被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诸因素作用的结果。流域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为流域河道来沙提供了大量的物质基础,根据流域自然环境和不良地质现象的活动分布状况,从生物、工程和社会3方面提出了防治措施。
- 孔繁新李卫红黄湘
- 关键词:不良地质现象
- 和田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被引量:14
- 2009年
-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及数理统计学方法,利用1990年、1999年、2002年和2005年和田河流域各县市统计资料及遥感影像解译得到的4期土地利用数据,对和田河流域1990-2005年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幅度、年变化率、动态度、优势度等进行了定量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15年尺度上土地利用总的动态特征是:耕地、林地和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是1.28%;优势度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未利用地一直最高;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流域内水量平衡、水盐平衡关系,加上对植被的不合理利用,生态平衡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 陈忠升陈亚宁李卫红赵锐锋
- 关键词:和田河流域土地利用优势度生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