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BMZ033)

作品数:7 被引量:118H指数:3
相关作者:赵兴国潘玉君丁生李会仙杨小燕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师范大学红河学院保山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城市
  • 1篇滇中
  • 1篇滇中城市群
  • 1篇断裂点理论
  • 1篇指标体系
  • 1篇生态足迹
  • 1篇实证
  • 1篇实证研究
  • 1篇泰尔指数
  • 1篇脱钩
  • 1篇脱钩理论
  • 1篇区域资源
  • 1篇人地关系
  • 1篇人地关系研究
  • 1篇资源环境
  • 1篇资源环境基础
  • 1篇资源利用
  • 1篇熵值法
  • 1篇协调发展
  • 1篇协调发展度

机构

  • 7篇云南师范大学
  • 3篇红河学院
  • 1篇楚雄师范学院
  • 1篇曲靖师范学院
  • 1篇保山学院

作者

  • 5篇潘玉君
  • 5篇赵兴国
  • 3篇丁生
  • 1篇赵祖平
  • 1篇刘树芬
  • 1篇王爽
  • 1篇董金义
  • 1篇姚辉
  • 1篇施玉
  • 1篇刘丽蓉
  • 1篇谢群
  • 1篇和瑞芳
  • 1篇赵健霞
  • 1篇杨静思
  • 1篇尚海龙
  • 1篇杨小燕
  • 1篇周兵
  • 1篇崔文芳
  • 1篇李会仙

传媒

  • 2篇云南地理环境...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城市
  • 1篇西藏研究
  • 1篇佛山科学技术...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云南省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及其动态预测——基于“国家公顷”的生态足迹新方法被引量:41
2011年
借助传统的生态足迹方法,以"国家公顷"为计量单位,运用"中国平均生态生产力"对单产因子和产量因子进行调整,引用"中国平均均衡因子",提出"中国标准"的生态足迹新方法,构建了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系统预测GM(1,1)模型分别建立了云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的预测模型,残差检验与误差检验结果满足模型精度要求,以此对云南省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状态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1998年-2009年,云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均呈波动上升态势,耕地资源利用总体上呈现弱不可持续状态;②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自然灾害和土地利用方式等不出现明显"突变"的前提下,2010年-2015年,云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将呈稳步增长趋势,区域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程度将进一步增强,但这种增强只是从弱不可持续状态向弱可持续状态逐渐逼近,并没有达到中等可持续状态或强可持续状态。保住耕地面积"红线"和对山区耕地资源进行整理、技术改造是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实现云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策。
赵兴国潘玉君王爽姚辉崔文芳
关键词:耕地资源生态足迹国家公顷
滇中城市群产业目标结构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当今社会,城市的发展由单一发展转向城市群的区域性发展,但是城市群的发展也要重视局部发展,注重城市群内每个城市的发展,确立合适的产业结构目标,而不是以城市群的整体产业结构目标为指导。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利于产业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国外产业结构研究的内容丰富,但是每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不一样,所以产业目标结构要适应地方的经济发展。我国许多学者认为在适应我国国情的前提下,
杨静思赵健霞
关键词:产业结构城市群滇中经济体制
云南省区域人地关系及其空间差异实证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作为中国西南边疆重要的省区之一,云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等对维护国家边境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具有重大贡献。实现区域人地系统的协调优化既是云南省发挥上述功能的重要体现,又是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云南省所辖各市州的区域特点,运用人地关系演进状态评价模型,定量分析其各市州"十一五"前中期(2006-2008年)阶段的资源环境基础、人口密度、经济密度以及人地关系状态,并以SPSS 16.0和ArcGIS 9.2两个软件作为辅助工具,对研究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地图绘制,以揭示其人地关系状态及其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根据人地关系状态的空间格局,提出云南省区域人地关系空间优化的调控对策与建议。
赵兴国潘玉君丁生
关键词:资源环境基础泰尔指数
云南省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差异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基于2007年的统计数据,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空间结构4个方面,对云南省和所有16个市州级区域的工业化水平进行分析评价。根据经典工业化理论选定区域工业化综合评价体系的构成指标,引用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佳贵等著名学者所构建的判断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标志值作为判断云南省和各市州工业化进程不同阶段的标志值,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采用加法合成法来构造计算反映云南省和各市州工业化进程的综合指数。根据综合指数判断云南省和各市州工业化所处的阶段,分析出云南省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区域分异结构特征,为深入研究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制定战略政策以及空间管制提供依据。
丁生潘玉君赵兴国谢群
关键词:指标体系
甘肃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现势评价
2012年
从空间结构理论的角度审视,甘肃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评价对于落实本区域"十二五"规划有着战略意义。以甘肃省14个地市(州)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人口与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运用重力模型、断裂点理论等研究方法,综合分析该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现势,并对其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城市处于要素集聚发展时期,城市等级规模体系尚不完善,发展层次悬殊,核心城市与区域副中心城市对外围地域的带动作用还未充分发挥;超大城市超前发展、大中城市发展不足、小城市层次过低;调适城市空间体系现势的策略只能逐渐满足整合发展要素、缩小发展差距的内在需求。
尚海龙刘丽蓉董金义赵祖平
关键词:空间结构断裂点理论
西藏人地关系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以及西藏人民的不断努力下,西藏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区综合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地处高原边疆、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也给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这种背景下,如何实现地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就成为诸如西藏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发展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而人地关系协调演进的定量识别则是解决该重大课题的前提条件。文章在参考同类研究的大量成果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人地关系"中反映"人的活动程度"和"地的承载能力"的评价指标及人地关系协调演进的评判标准,运用数学模型定量测度了西藏自治区2004~2008年区域人地关系的协调演进状况。结果表明,近5年来,西藏自治区的人地关系从中度失调衰退逐渐走向良好协调发展,且有向优质协调发展过渡的趋势。人地关系的这种变化趋势既符合国家对西藏发展的要求,又符合西藏自身发展的目标,对西藏自治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赵兴国潘玉君丁生施玉周兵
关键词:人地关系熵值法协调发展度可持续发展
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时空分析被引量:66
2011年
为揭示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或规律,借助"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概念模型,构建区域资源环境负荷指数,应用脱钩理论及基于弹性分析法改进的脱钩程度判定标准,以1998-2008年为时间界限,以T1、T2、T3、T4和T5 5个时期为时间尺度,以全国及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空间尺度,试图对中国及各省区资源环境负荷与经济发展脱钩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或规律进行定量判定与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无论是从时间演变还是从空间演变来看,中国及其绝大多数省区资源环境负荷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总体上处于相对脱钩状态,其演变主要从相对脱钩Ⅰ→相对脱钩Ⅱ→相对脱钩Ⅳ→相对脱钩Ⅲ→相对脱钩Ⅱ的呈近"正态分布曲线"的规律。②按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4大地带划分,各省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脱钩程度与全国比较的空间演变规律主要表现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相对较低,但有上升趋势;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则随着经济的较快增长而逐渐下降,其下降速度的顺序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随着中国区域科学发展的有力推进和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优化,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正呈现良性互动,二者有望实现绝对脱钩,这对中国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赵兴国潘玉君赵波和瑞芳刘树芬杨小燕李会仙
关键词:脱钩理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