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820168)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张松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政治法律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民国
  • 2篇解纷
  • 2篇公断
  • 2篇公议
  • 1篇商会
  • 1篇商事习惯
  • 1篇司法
  • 1篇票据
  • 1篇票据法
  • 1篇票据立法
  • 1篇清至民国
  • 1篇晚清
  • 1篇晚清民国
  • 1篇民初
  • 1篇会馆
  • 1篇规制
  • 1篇大理院

机构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5篇张松

传媒

  • 1篇求索
  • 1篇政法论坛
  • 1篇兰台世界(上...
  • 1篇福建江夏学院...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从公议到公断:清至民国民间商事解纷形式的嬗变被引量:4
2014年
自清代至民国,伴随着商人组织结构的变迁,民间商事解纷形式也发生蜕变。清代前中期,商人组织会馆公所"公同议定"即"公议"解决商事纠纷,属于相对比较单纯的自发行为,风格较为随意;晚清民国,新式商人组织机构——商会诞生后,制定专门法规、设立专属机构,"公断"商事纠纷,是半官方行为,风格严肃。民间商事解纷形式从"公议"向"公断"的演进,社会经济结构、政府管理社会模式与观念、政府与商人组织之间关系等的转变是其深层肇因,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社会精英法律意识蜕变的结果,是一场因外力冲击而产生的裂变。
张松
关键词:公议公断会馆商会
从公议到公断:民间商事解纷形式的近代嬗变
既往研究表明,广义的清代法律制度在其运作之中,同时包含着国家官方的"正式"的司法制度和民间的"非正式"的纠纷处理制度,一是以国法和审判为主,一是以妥协和调解为主。虽然两条路径的最终指向都是纠纷的解决,然而从某种角度而言,...
张松
文献传递
中国传统商事习惯的形成及其近代演变被引量:3
2012年
传统中国,政府对商人及商业的平衡政策导向及不断发展的商业形势,为商事习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而儒家学说与国家制定法则为其提供了法律支撑。在长期的商业交易往来和行业自治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商人的道德价值观为原型的商事习惯。至近代,中国被迫融入国际潮流,商事习惯也因此而被烙上时代痕迹,发生一些新变化。此演变不仅表征了近代中国由"身分"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转变,也契合哈特的规则进化理论。
张松
关键词:商事习惯
主动乎? 被动乎?——略论民初大理院对习惯的规制
2013年
民初,民商法规的不完备及混乱状态,与不断增多的民商事纠纷导致司法机关陷入法律适用的困阨之境。为缓解这一困境,大理院依据职权,通过对民商事习惯的采择、肯认与否弃,从而形成一习惯规制机制,并对下属各级审判机关产生示范效应和拘束力。大理院此举,既是解决司法实践需要与经费不足的被动应对,同时也是大理院推事法律观念转变的例证,更是他们"司法造法"主动性不断增强的体现。
张松
关键词:大理院
关于近代票据立法的两个疑问
2015年
在近代票据立法史研究中,学界对于晚清志田草案的脱稿时间和民国时期的草案数目却存在争议。结合史料与日常逻辑,我们可以推定晚清志田草案的脱稿时间应为1910年至1911年间,并非1909年。
张松
关键词:票据法晚清民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