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无)
- 作品数:8 被引量:96H指数:5
- 相关作者:吴蔚东漆智平吴鹏豹解钰黄小龙更多>>
- 相关机构:海南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次氯酸钠在香蕉开放式组织培养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7
- 2011年
- 以"巴西"香蕉继代培养获得的分化芽为材料,将不同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加入香蕉培养基中,确定次氯酸钠作为香蕉开放式组织培养抑菌剂的有效浓度,以及增殖、生根培养的最佳浓度。结果表明,次氯酸钠浓度在0.01%以上可有效抑制培养基的污染,0.01%~0.02%之间外植体的成活率最高;浓度为0.014%时,芽的增殖系数及生根率较高,分别为2.48%、83.0%。
- 解辉莫廷辉曾丽星
- 关键词:次氯酸钠香蕉
- 橡胶HbJAZ1基因的原核表达与纯化分析
- 2011年
- 为了鉴定巴西橡胶树中存在与JAZ蛋白特异性结合的蛋白,利用pGEX-6p-1载体构建橡胶JAZ(HbJAZ1)与GST(Glutathione S-transferase)融合表达载体,并成功转化大肠杆菌进行原核表达,同时利用谷胱甘肽-琼脂糖填料成功纯化gcHbJAZ1-GST融合表达蛋白。在纯化实验中,发现HbJAZ1融合表达蛋白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中是难溶蛋白,大多存在于裂解菌液的沉淀物中。
- 刘伟翟金玲许慧敏黄惜
- 关键词:巴西橡胶树JAZ原核表达蛋白纯化
- 木薯MeEFⅠ基因的原位PCR物理定位被引量:2
- 2011年
- 用原位PCR技术将木薯延长因子基因(MeEFⅠ)定位到木薯染色体上,根据MeEFⅠ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设计该基因的特异引物,以华南6号木薯根尖为材料制备染色体标本,结果表明:通过原位PCR检测发现,在木薯细胞不同时期的分裂相上均能发现1~2个荧光信号位点;通过核型分析,初步将木薯MeEFⅠ基因定位于华南6号木薯的第10号染色体的短臂上,基因位点到着丝粒的百分距离是35.11。
- 冯耀文王英高和琼庄南生
- 关键词:木薯原位PCR物理定位
- 参薯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8
- 2011年
- 以参薯的带芽茎节为试验材料,探讨其表面消毒效果以及不同蔗糖浓度和不同激素配比对参薯组培苗的发芽及根茎叶增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带芽茎节外植体表面消毒采用70%的酒精消毒30s,0.1%的升汞浸泡8min效果最佳;适宜的激素配比为MS+6-BA0.2mg/L+NAA1mg/L,发芽率达到100%,组培苗生长良好;0.01μmol/L茉莉酸和3%的蔗糖有利于根、茎、叶的增殖,5%的蔗糖有利于微型薯块的形成。
- 周双清胡新文黄东益黄小龙
- 关键词:增殖培养植物激素
- 林地改种牧草对砖红壤物理质量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选取海南5个牧草地样地,以样地附近立地条件一致的林地为对照,研究海南热带砖红壤林地改种牧草后土壤物理性状变化。结果表明:林地改种牧草后土壤平均容重降低3.91%,从1.33 g.cm-3下降到1.28 g.cm-3;砂粒含量减少15.89%,粘粒和粉粒含量分别增加17.08%和18.86%;微团聚体(53~250μm)和粉粒与粘粒大小的团聚体(〈53μm)含量分别减少57.78%和13.29%,大团聚体(〉250μm)含量增加26.28%;同时,土壤渗透性增加77.08%,10℃时渗透系数K10从平均0.96上升到1.70。尽管未能达到显著水平,但林地改种牧草后各种土壤物理性状均有一定改善。
- 赵庆辉祝飞邓万刚漆智平吴蔚东
- 关键词:砖红壤
- 生物炭对花岗岩砖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总碳分布特征的影响被引量:43
- 2012年
- 通过不同浓度生物炭处理进行海南花岗岩砖红壤的小区试验,研究生物炭对花岗岩砖红壤水稳性团聚体以及土壤总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8个月后,与对照相比,0.5%或1.0%生物炭处理的水稳性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提高15.64%和10.80%;大于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增加98.75%和88.37%。1.0%生物炭处理下的3~5mm,2~3 mm和0.5~1 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总碳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32.24%,39.31%和306.36%;1.0%生物炭处理下>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的总碳分配比例比对照增加90.44%。综合分析认为,生物炭对改善花岗岩砖红壤团聚结构、增加土壤总碳含量有积极意义。
- 吴鹏豹解钰漆智平吴蔚东
- 关键词:生物炭砖红壤团聚体总碳牧草
- 王草产量和品质对生物炭浓度梯度的响应被引量:5
- 2012年
- 利用盆栽试验,选用普通的木炭作为材料,研究生物炭的加入对王草(Pennisetum purpureum K.Scbumacb×P.typhoideum Rich)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1)王草产量与生物炭量呈显著正相关。生物炭体积比为20%时,王草产量最高、为420.28 t/hm2;(2)生物炭量与王草粗蛋白、粗纤维、无氮浸出物含量呈显著负线性相关,与粗脂肪、粗灰分则呈曲线相关。结合产量,王草品质以20%处理最好。在王草栽培过程中,可通过增施生物炭,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 解钰吴鹏豹漆智平吴蔚东
- 关键词:生物炭
- 大薯微型块茎的离体诱导被引量:11
- 2011年
- 研究IBA、BA、蔗糖、光照以及昼夜温差对大薯(Dioscorea alata L.)微型块茎诱导形成的影响,确定影响大薯微型块茎形成的重要因素,筛选最佳培养方案。以大薯组织培养不定芽为材料,研究不同植物激素浓度、蔗糖含量、光照时间和昼夜温差对大薯微型块茎形成时间、形成率、平均微块茎数和直径的影响。添加植物激素能促进大薯微型块茎提早成形,IBA和BA对大薯微型块茎的形成表现为增效作用;蔗糖浓度对大薯微型块茎的成形具有显著作用,在不添加蔗糖的培养基中,没有成形的大薯微型块茎,适当增加蔗糖浓度能提高大薯微型块茎的形成率,而高浓度的蔗糖则会抑制大薯微型块茎的形成和生长。以IBA2.0mg/L+BA0.5mg/L,蔗糖浓度为60g/L时,所诱导的微型块茎较多且大,为诱导大薯微型块茎的最佳培养基组合。短光照和昼夜温差处理也能显著提高微型块茎的诱导率,数量和大小。植物激素、蔗糖浓度、光照和昼夜温差均为影响大薯微型块茎形成的重要因素。IBA和BA配合作用时表现互作效应,而其互作作用也受蔗糖浓度和光温条件的影响。是否添加蔗糖直接决定有无大薯微型块茎的形成。
- 林红黄小龙周双清许云黄东益
- 关键词:不定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