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5019)

作品数:34 被引量:128H指数:6
相关作者:简献忠郭强郭强范建鹏严军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上海市现代光学系统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电子电信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自动化与计算...
  • 14篇电气工程
  • 3篇天文地球
  • 3篇电子电信
  • 2篇机械工程
  • 2篇理学
  • 1篇冶金工程

主题

  • 7篇压缩感知
  • 7篇感知
  • 6篇电池
  • 6篇参数辨识
  • 5篇电机
  • 5篇电能
  • 5篇电能质量
  • 5篇自适
  • 5篇自适应
  • 4篇直流电机
  • 4篇群算法
  • 4篇无刷直流电机
  • 4篇光伏
  • 3篇电力
  • 3篇太阳能
  • 3篇太阳能电池
  • 3篇图像
  • 3篇转矩
  • 3篇无功
  • 3篇无功优化

机构

  • 31篇上海理工大学
  • 14篇国家卫星气象...
  • 4篇上海市现代光...
  • 1篇苏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东方振动...
  • 1篇上海雄博精密...

作者

  • 29篇简献忠
  • 10篇郭强
  • 4篇郭强
  • 3篇严军
  • 3篇范建鹏
  • 3篇侯一欣
  • 3篇周海
  • 2篇肖儿良
  • 2篇魏凯
  • 1篇李莹
  • 1篇武杰
  • 1篇陈凡胜
  • 1篇应怀樵
  • 1篇陈博洋
  • 1篇曹树建
  • 1篇陈桂林
  • 1篇刘瑞
  • 1篇杨鑫
  • 1篇徐飞飞
  • 1篇王佳

传媒

  • 5篇控制工程
  • 4篇计算机应用研...
  • 3篇电子科技
  • 3篇信息技术
  • 2篇太阳能学报
  • 2篇光子学报
  • 2篇测控技术
  • 2篇电力科学与工...
  • 1篇数据通信
  • 1篇电站系统工程
  • 1篇电子测量技术
  • 1篇机电工程
  • 1篇红外与毫米波...
  • 1篇小型微型计算...
  • 1篇计算机仿真
  • 1篇系统仿真学报
  • 1篇激光与红外
  • 1篇Advanc...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9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9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烟花算法在太阳电池双二极管模型参数辨识的应用被引量:4
2020年
为解决太阳电池双二极管模型中参数辨识准确度低的问题,基于烟花算法提出一种新型的参数辨识方法。该方法模拟烟花的爆炸过程,在条件范围内进行局部寻优,选取一定数量的最优火花进行下一轮迭代,火花将逐渐搜索整个解空间直到找到满足条件的最优解。测试双晶硅太阳电池KC200GT,采用烟花算法获取参数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152,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3548、0.2374。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烟花算法的太阳电池参数辨识精度明显优于遗传算法及粒子群算法,可为太阳电池的参数辨识提供一种新方法。
简献忠郝辽
关键词:太阳电池参数辨识局部寻优
蜂群算法在光伏电池双二极管五参数模型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5年
为解决光伏电池双二极管五参数模型中参数辨识准确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人工蜂群算法.该方法采用曲线拟合来求取参数,用求出的电流计算值来比较标准化的均方根误差百分比.采用变量替换法,使双二极管模型方程中指数因子只含一个变量,通过编程求解电流的计算值.运用蜂群算法和牛顿-拉夫逊法求得标准化的均方根误差百分比为0.011 7%和6.35%.实验及分析表明蜂群算法的优化准确度明显优于牛顿-拉夫逊解析法、遗传算法、模式搜索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为光伏电池参数辨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简献忠魏凯郭强
关键词:蜂群算法光伏电池参数辨识搜索路径
一种新型的基于CS-MRI的图像信息加密方法被引量:1
2018年
针对现有基于压缩感知加密方法对图像数据降维程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CS-MRI的改进加密方法。在发送端,先将图像变换到K-Space,利用随机二相编码掩模作为采样矩阵进行图像欠采样,作为第一次加密。去除欠采样得到数据中的填0项并进行随机置乱排序,完成数据的压缩与第二次加密。最后对降维后的数据使用Arnold变换进行三次加密,再将采样到的直流分量分布保存于待传输数据。在接收端,采用阈值法解出直流分量备用,在完成数据解密后使用Split-Bregman算法进行图像重构。加密后的数据降维程度与重构图像质量理想,只保留30%的数据作传输,峰值信噪比为34. 9 dB,且能够很好地抵抗噪声、裁剪、旋转攻击,鲁棒性强。实验表明,与现有CS方法相比,该方法可有效降低数据维度,且系统具备良好的安全性。
简献忠刘钢
关键词:图像加密数据降维ARNOLD变换
超分辨率图像重建引起的噪声放大与滤波被引量:9
2011年
总结了图像序列相位关系对超分辨率图像重建效果的影响规律,对超分辨率图像重建引起的高斯噪声和散粒噪声的放大予以研究.通过叠加不同方差的高斯噪声的图像序列重建实验,得到结论维纳滤波可以有效地滤除放大后的高斯噪声,但是超分辨率图像重建后散粒噪声放大成为"波纹"形状的噪声,传统的中值滤波法不能有效地滤除放大后的"波纹"形状噪声.根据算法处理的是图像序列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图像序列的中值滤波法,在滤波前通过图像序列的冗余信息判断图像序列上哪些点是受到噪声污染的,对受到噪声污染的点予以非线性"截断"滤波,而未受噪声污染的点则不进行滤波,比传统的中值滤波更有效地滤掉了"波纹"形状的噪声,而且不会带来图像平滑.
陈博洋郭强陈桂林陈凡胜
关键词:图像序列超分辨率图像重建散粒噪声
LASRC-ODP降维算法在行为识别中的应用
2018年
针对分类识别算法在行为识别中存在识别率低和实时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线性近似稀疏表示分类的正交鉴别投影(LASRC-ODP)算法用于行为识别。LASRC-ODP算法将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空间时,最小化类内残差和最大化类间残差,同时利用投影矩阵的正交约束来增强鉴别结果;与LASRC分类相结合,将训练样本构成过完备字典,利用L_2范数求解稀疏系数,优化了求解复杂度、加快了计算速度,得到特征更易区分的样本、最后根据L_1范数和残差找出对应类别,保证了强鲁棒性。采用KTH行为数据库进行实验,可使LASRC分类时识别率为97. 1%,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识别率高、抗噪和鲁棒性强,为行为识别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简献忠贺士霖
电压矢量最优的无刷直流电机直接转矩控制被引量:3
2017年
分析了无刷直流电机换相时关断相电流的续流现象,指出了其与转矩脉动的关系。根据转子位置和线圈的绕制方向,修正了传统两相导通模式下电压空间矢量的选取原则。针对续流电流不可控的问题,提出了三相导通模式下两种不同的电压空间矢量,对续流电流进行增减控制,使其下降速率不断趋近于理想曲线,抑制了转矩脉动。为便于调速,续流结束后,切换为传统的电压矢量并进行Pang-Pang控制。在Simulink环境下进行了仿真建模。仿真结果表明:不论低速还是高速,所提出的电压空间矢量控制策略都能有效调整续流电流,直接控制转矩,使转矩脉动控制在8%以下。
简献忠钱双杰
关键词:无刷直流电机电压空间矢量仿真建模
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在光伏组件模型参数辨识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8年
针对光伏组件模型参数辨识精度低和传统优化算法参数辨识过早收敛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自适应缩放因子和自适应交叉变异概率的差分进化算法对两种常用太阳能电池单元模型进行参数辨识,把辨识参数代入模型与实测数据进行拟合,用拟合效果好的一种太阳能电池单元模型作为光伏组件模型的基础,并用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对光伏组件模型的参数进行辨识,辨识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为1.402e-2,辨识精度更高,全局收敛能力更强,并对辨识后的模型与实际测量数据进行拟合,其拟合相对误差是5.73e-4。计算电流平均绝对误差为2.11e-3,结果明显优于粒子群算法(POS),遗传算法(GA),模式搜索算法(PS),并在不同环境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这对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和功率预测具有实际意义。
武涛简献忠应怀樵郭强
关键词:光伏组件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参数辨识
一种无位置传感器的无刷直流电机建模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中的霍尔传感器增大了整个系统的体积,限制了其在特殊领域的应用。提出了基于一种无位置传感器方法,通过检测反电动势位置,确定转子位置,实现同霍尔器件相同的功能。在Matlab/Simulink中构建了整个系统结构,其中转速环采用PI控制,电流环采用滞环控制,并将反电动势观测模块得到的转子位置信号送入电流环。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文中提出的方法,能得到良好的动静态特性,使电磁转矩紧密地跟随给定,验证了其有效性。
钱双杰简献忠刘瑞
关键词: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反电动势系统仿真
MMV模型在电能质量扰动信号重构中的应用
2017年
针对单重测量向量(SMV)模型下电能质量扰动信号压缩重构算法存在压缩率不高,重构时间长等问题,提出多重测量向量(MMV)模型应用于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的压缩重构算法。利用二维化处理的电能质量扰动信号在小波稀疏基下的稀疏矩阵具有相同稀疏结构的特性,应用多重测量向量模型-正交匹配追踪算法(MMV-OMP)算法完成重构。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SMV模型下的重构算法,基于MMV模型的压缩感知重构算法具有更好的重构效果,更高的采样率以及更短的重构时间,为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的重构提供了1种新的思路。
简献忠马程远
关键词:电能质量扰动信号压缩感知
Innovations in the Data Processing Algorithm for Chinese FY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s
2014年
This study introduces some innovations in the data processing algorithm for Chinese FY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s. Issues about satellite image navigation, radiation calibration, and data assimilation are discussed. A time series of the earth's disk center-line count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the orientation of the satellite spin axis. With this information, the altitude parameters of the satellite and then the earth disk location in the south-north direction may be solved. In each spin cycle, the satellite views the sun and the earth. Given the satellite position and altitude, the angle (β) subtended at the satellite by the sun and the earth can be calculated and predicted. Thus, the earth's disk location in the east-west direction is fixed. Based on this principle, we derived an automatic image navigation algorithm for FY2 geosynchronous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s with an accuracy approaching pixel level. The FY2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traveling in a geostationary orbit suffers a large amount of radiation from the sun. The radiation varies on both diurnal and annual scales, which causes radiation responses in the thermal infrared (IR) bands wherein the wavelengths greater than 3.5 μm vibrate periodically on scales of hours to years. These vibrations must be precisely calibrated. First, based on the accurate estimation of the radiant contribution from the front-optics,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libration parameters are obtained on a temporal scale of hours from the space-borne inner-blackbody (IBB) measurement results. Second, the in-orbit measured radiation of the lunar surface is referenced and utilized to correct the sys- tematic bias of the IBB calibration from daily to annual scales. By using such algorithms, we achieved a calibration accuracy of the FY2 satellite's IR imagery of less than 1 K. The on-orbit satellite instrument paramet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ata quality; however, they may be mis-measured due to limitations in the measurement conditions or may be change
许健民郭强陆其峰陆风张晓虎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