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00471508)
-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2
- 相关作者:方艳华刘志鹏满江虹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基于转运协调机制的救灾物资库存控制策略与仿真被引量:2
- 2012年
- 通过地方储备库之间的灾后救灾物资转运,可以解决本地救灾物资储备不足和被破坏等问题,并且规避应急采购响应时间长和物流配送成本高等的缺点。本文建立的具有转运机制的救灾物资储备因果回路图显示,转运本身不会使得系统库存趋于合理化,而只能通过应急采购这一系统的负反馈回路将各地方储备库的目标库存调整至合理水平。同时,一系列仿真对比试验也表明,相同的库存策略的实施效果因需求概率、单位转运成本和灾前采购成本而异;同时,各储备地既希望充分利用转运的优势,降低本地成本,又希望规避对方的转运需求带来的本地采购成本的上升,矛盾的双方必须放到统一的灾前物资储备规划系统中,才能以最少的总库存成本满足最高的总体救灾需求。
- 满江虹
- 关键词:救灾物资转运系统动力学仿真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论析——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考察被引量:5
- 2010年
- 历史虚无主义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唯心史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必须坚持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廓清其产生偏差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有针对性地从中国近现代历史中选择若干重要专题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此外,还要积极推进唯物史观的自我创新和发展,切实增强唯物史观作为主导价值观的说服力、战斗力和感召力。
- 方艳华
-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唯物史观
- 抗战时期沦陷区殖民文化建构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抗战时期的殖民文化是日伪在殖民体制下对沦陷区现存的各种文化资源进行重新认识与整合而形成的。民族文化方面,重点对传统儒家文化及中日关系史进行了创造性"发明"。外来文化方面,激烈排斥资本主义文化和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共产主义文化,而对宗主国日本的文化则进行了全盘美化。最终,日伪建构起来的殖民文化在民族性上遭到异化扭曲,缺乏自己的独立性与主体性;时代性上打上殖民烙印,被日本自认为优秀的文化所统率和局限。
- 方艳华
- 关键词:抗战时期沦陷区殖民文化
- 抗战时期日军对华北地区文教机构破坏述评被引量:1
- 2010年
- 抗战时期,为了达到全面亡华改换华夏文化主体的目的,侵华日军对华北地区的文教机构极尽毁坏之能事,主要表现在:毁坏文教机构之房屋、抢劫仪器设备等资产;占据文教机关之建筑,改做军政用途。另外,为躲避战火,各类文教设施在迁移过程中也备受摧残。日军对华北地区所实施之"文化大屠杀"是对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亵渎与犯罪。
- 方艳华刘志鹏
- 关键词:抗战时期日军
- 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主张及本质剖析被引量:8
- 2010年
- 历史虚无主义并非虚无以往的所有历史,而是重点放在攻击近现代中国革命,否定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主要包括:美化近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告别革命",颂扬改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对近现代历史人物进行翻案式的"重新评价"。我们必须揭示其本质,引导人们自觉抑制其消极影响,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本质上讲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一种唯心史观。
- 方艳华刘志鹏
-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