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9B047)

作品数:14 被引量:107H指数:6
相关作者:卢洁李坤成张苗马青峰戎冬冬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成像
  • 12篇梗死
  • 12篇磁共振
  • 10篇脑梗
  • 10篇脑梗死
  • 8篇磁共振成像
  • 6篇扩散
  • 6篇扩散张量
  • 5篇张量成像
  • 5篇扩散张量成像
  • 4篇预后
  • 4篇缺血
  • 3篇纤维束
  • 3篇纤维束成像
  • 3篇脑缺血
  • 3篇磁共振扩散
  • 3篇磁共振扩散张...
  • 2篇缺血半暗带
  • 2篇锥体束
  • 2篇临床预后

机构

  • 14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4篇李坤成
  • 14篇卢洁
  • 9篇张苗
  • 7篇赵志莲
  • 7篇戎冬冬
  • 7篇马青峰
  • 6篇曹燕翔
  • 4篇赵澄
  • 3篇王晓怡
  • 3篇郑莎莎
  • 2篇王佩佩
  • 2篇王辉
  • 1篇舒妮
  • 1篇贺永
  • 1篇邱立军
  • 1篇单艺
  • 1篇林起湘

传媒

  • 7篇中华老年心脑...
  • 4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年份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判定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4年
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挽救缺血半暗带(ischemicpenumbra,IP),近年来MRI逐渐成为判定IP的主要手段。IP最早定义为不可逆脑组织损伤,周围电生理活动消失,但自身离子平衡尚维持的区域。此区域脑组织处于膜衰竭与电衰竭之间,具有可逆性及可变性,被认为“可以逆转”的缺血脑组织,可能恢复正常,也可能发展为梗死。
王佩佩卢洁李坤成
关键词:脑梗死脑缺血弥散
桥脑梗死患者基于体素的MRI形态学初步研究
2011年
目的: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VBM),研究桥脑梗死患者病灶周围及其远隔部位的脑白质结构改变。方法:选取11例桥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3~7天、15天、1月、3月进行MRI三维高分辨全脑容积扫描,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量桥脑梗死患者各期病灶体积,应用VBM方法测量脑白质密度,比较患者梗死灶体积以及全脑白质密度的改变。结果:随发病时间延长,桥脑梗死灶体积逐渐缩小,发病1月后病灶体积与发病初期比较显著减小(P<0.05)。发病3月后与发病3~7天比较,梗死灶对侧内囊后肢、对侧小脑半球白质密度显著降低(P<0.05)。桥脑梗死灶周围白质密度逐渐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VBM方法能够显示桥脑梗死后病灶周围及其远隔部位的脑白质密度改变,为研究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卢洁李坤成张苗王晓怡曹燕翔马青峰赵志莲戎冬冬
关键词:桥脑梗死白质磁共振成像
纵向研究脑干梗死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区扩散特征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观察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对12例脑干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7天内、15天、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5次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测量各个时期梗死区部分各向异性分数的相对值(rFA),同时进行临床运动功能评分,并应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分析梗死区rFA值以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随发病时间延长,梗死区rFA值逐渐降低(F=11.50,P<0.05),但与临床运动功能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DTT图显示皮质脊髓束无受压、中断者运动功能几乎不受累;皮质脊髓束受压、纡曲或少量中断者运动功能减退,但短期内明显改善;皮质脊髓束大部或全部中断、破坏者运动功能受损严重且恢复缓慢。结论脑干梗死区rFA值随病程演变呈动态变化,具有规律性;患者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临床症状和运动功能恢复有关,可为预后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张苗卢洁李坤成戎冬冬赵志莲曹燕翔赵澄马青峰
关键词:脑干梗死扩散磁共振成像纤维束成像
扩散峰度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2
2013年
扩散峰度成像(DKI)是用于量化组织内水分子非高斯运动的磁共振新技术,是扩散成像技术的延伸,对于描绘脑组织微观结构以及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就DKI的原理及其在缺血性脑卒中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单艺卢洁李坤成
关键词:脑梗死
脑干梗死不同阶段梗死灶体积和ADC值的演变及其与临床预后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通过对脑干梗死患者发病不同阶段的MRI随访研究,结合患者临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揭示梗死灶体积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演变规律,及其与临床症状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1例首次发病的脑干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后不同时间(<7 d、15 d和1、3、6个月)测量梗死灶体积和ADC值,计算病灶与健侧相应部位的相对ADC(rADC)值;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进行临床运动功能评价,并分析梗死灶体积、rADC值与患者运动功能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病后脑干梗死灶体积逐渐缩小(F=4.553,P=0.003),rADC值逐渐升高(F=22.991,P=0.000),除发病7 d内的脑干梗死灶体积与同期FMM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686,P=0.020),其余各测量时间点脑干梗死灶体积和不同时期rADC值均与FMMS评分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脑干梗死灶体积和rADC值随病程的演变呈动态变化,具有规律性,但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相关性。
戎冬冬卢洁李坤成张苗赵志莲曹燕翔赵澄马青峰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脑梗死预后
扩散张量成像在评价脑梗死预后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1年
弥散张量成像(DTI)是利用组织中水分子弥散的各向异性,来探测组织微观结构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在此基础上的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是口前惟一可无创体内跟踪白质纤维束三维结构的方法,能直观三维显示白质束的走行方向。近年来,随着DTI技术日益发展成熟,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和临床,尤其脑梗死患者,其运动功能障碍丰要由于累及皮质脊髓束所致,
郑莎莎卢洁李坤成
关键词:脑梗死磁共振成像弥散锥体束预后
脑桥梗死锥体束继发Wallerian变性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桥梗死后锥体束继发Wallerian变性的演变过程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对16例脑桥梗死患者(病例组)于发病<7 d、15 d、30 d、90 d和180 d进行DTI检查。另选16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量梗死区下方的延髓、上方的大脑脚、内囊后肢及中央前后回皮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比较病例组各时间点梗死侧与对侧以及对照组各部位FA值的差异,计算FA比值(rFA),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脑桥梗死灶同侧的延髓、大脑脚、内囊后肢以及中央前后回皮质FA值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这种降低的趋势在发病15 d时最为显著,180 d基本恢复正常。患者发病15d时的rFA与90d、180d时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呈正相关。结论 DTI能够早期检测脑桥梗死后锥体束纤维继发的Wallerian变性。发病早期病灶同侧锥体束FA值下降的程度可预示患者远期运动功能恢复的程度。
张苗卢洁林起湘戎冬冬赵志莲马青峰舒妮贺永李坤成
关键词:WALLER变性
急性脑梗死的磁共振影像学被引量:5
2014年
神经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多种功能成像不仪能显示形态学变化,而且能提供脑血流、代谢等方面的信息,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是挽救缺血半暗带的有效手段,临床主要应用“缺血时间窗”作为溶栓治疗的选择标准,缺乏客观的影像学依据,具有严重局限性,因此利用影像学方法诊断急性期脑梗死,从而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和评价预后,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
卢洁李坤成
关键词:脑梗死脑缺血磁共振成像血流动力学
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脑桥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脑机制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探讨脑桥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运动功能转归的关系,并对其损伤后的功能重组情况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对17例脑桥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7、15、30、90和180 d进行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应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观察梗死灶与纤维束的空间关系,分析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并随访观察恢复过程中受损纤维束的变化情况.结果 17例患者中,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Ⅰ级4例,Ⅱ级3例和Ⅲ级10例.患者一侧肢体肌力明显减退或伴有头晕、言语不利等表现.皮质脊髓束损伤分级与患者发病90 d时的运动功能评分呈负相关(r=-0.498,P<0.05).其中7例皮质脊髓束严重受损的患者在梗死后90~180 d神经纤维发生不同方式的重组和修复.结论 DTT能够评价脑桥梗死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及其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并能够显示运动传导通路纤维束的重组和再生,为研究脑桥梗死后运动功能康复过程的脑机制提供可视化依据.
张苗卢洁戎冬冬赵志莲曹燕翔赵澄马青峰李坤成
关键词:脑梗死脊髓损伤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处理方法的应用被引量:18
2013年
目的比较静息态fMRI数据处理方法中的分数低频振幅(fALFF)、局部一致性(Reho)和功能连接(FC)在数据分析中的侧重点和敏感性。方法采集10名正常志愿者和10例脑干梗死患者亚急性期静息态fMRI数据,采用各种算法分别处理数据,提取患者的静息态脑网络(RSN),并比较其相对正常人改变的区域。结果 fALFF和Reho提取的患者RSN包含脑默认网络后部和初级视皮质,FC提取的RSN与脑默认网络基本一致。比较患者与正常对照,Reho方法无有意义结果,fALFF和FC得到不同结果,选择不同ROI的FC也得到不同的结果。结论 fALFF与Reho侧重脑局部功能活动的分析,FC侧重脑整体功能活动的分析;Reho对本数据敏感性最差,而FC最好,其中ROI的选择对结果影响很大,依据本数据的特性选择比依据先验知识选择得到的结果敏感性更高。
王辉卢洁李坤成张苗王晓怡
关键词:静息态磁共振成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