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1087)
- 作品数:30 被引量:621H指数:18
- 相关作者:周建斌杨学云梁斌王春阳夏志敏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延安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黄土高原不同植物凋落物的分解特性被引量:20
- 2012年
- 以黄土高原区典型植物刺槐、小叶杨、沙棘、沙柳、苜蓿和长芒草的凋落物为对象,采用网袋法研究了半干旱区(神木)分解过程中,单种、两种及3种凋落物等质量配比混合后其质量、碳和氮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分解过程中,不同处理凋落物的质量损失率,全碳、全氮的释放速率以及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总氮的含量均表现为前期大于后期.经过412d的分解,3种凋落物混合后的平均质量损失率高于两种混合凋落物,单种凋落物最低.到分解试验结束时,不同处理凋落物的全碳、全氮平均释放率均表现为单种>两种混合>3种混合;而不同处理的可溶性有机碳平均含量表现为两种混合>单种>3种混合,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可溶性总氮含量则为3种混合>两种混合>单种,达到显著水平.凋落物的质量损失率与可溶性有机物,特别是可溶性有机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质量损失率来看,小叶杨、沙棘与苜蓿凋落物的组合为最佳组合.建议在黄土高原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中,合理增加植物种类多样性,促进土壤改善养分状况.
- 李云周建斌董燕捷夏志敏陈竹君
- 关键词:黄土高原可溶性有机碳
- 新垦灰钙土蚕豆/玉米间作系统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的时空变异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以宁夏新垦的淡灰钙土为对象,研究了蚕豆/玉米间作系统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新垦淡灰钙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SMBC、SMBN)及可溶性有机碳、氮(SOC、SON)等活性有机碳、氮含量较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SMBC含量显著增加;玉米收获期土壤SMBC、SMBN含量显著高于蚕豆收获期;土壤SMBC、SMBN含量空间变异为:蚕豆行间(F-F)含量最高,玉米行(M)、玉米行间(M-M)最低。与不施氮相比,施氮显著提高了蚕豆收获期土壤SOC、SON含量,而玉米收获期各施氮水平间土壤SOC和SON含量无明显差异;土壤SOC、SON的空间变异为:玉米行间>蚕豆行间、蚕豆行(F)、蚕豆与玉米行间(F-M)>玉米行。玉米收获期土壤SMBC及SMBN含量的显著增加,说明土壤微生物对矿质氮的固持对于新垦土壤肥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 夏志敏梅沛沛王平桂林国李隆周建斌
- 关键词:新垦地
- 不同类型农田土壤对可溶性有机氮、碳的吸附特性被引量:22
- 2008年
- 研究了陕西关中地区红油土和淋溶褐土耕层土壤对分离的有机肥提取液中可溶性有机氮、碳(SON和SOC)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方程可以反映土壤对可溶性有机氮、碳的吸附特性,土壤吸附SON、SOC的数量与它们各自加入的量呈极显著线性关系.从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方程的分配系数m看,淋溶褐土对SON、SOC的吸附能力强于红油土.红油土对SON、SOC的平均吸附率分别为24.3%和18.8%,淋溶褐土则分别为38.3%和18.6%;两种类型土壤对SON和SOC的吸附能力较低,说明它们在土壤中具有较强的移动性;土壤对SOC的吸附能力弱于SON,说明SOC更易于从土壤中流失.
- 赵满兴周建斌陈竹君郑险峰
- 关键词:农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可溶性有机碳
- 黄土高原区不同植物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降解被引量:29
- 2010年
- 以黄土高原区8种植物凋落物为对象,利用水和0.01mol·L-1CaCl2两种浸提剂提取了不同大小(2mm和1cm长)的凋落物,测定其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并利用室内培养试验评价其生物降解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在18.20~156.82g·kg-1,占其全碳比例的4.21%~32.84%.其中,灌木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物含量及其占全碳的比例略高于乔木,草本最低.经过7d的培养,不同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的生物降解率在44.5%~80.6%,平均为62.9%;不同种类凋落物的生物降解率为灌木>乔木>草本.培养结束后,溶液中结构较复杂的可溶性有机物比例呈显著上升趋势,与其中易降解组分的降解有关.说明可溶性有机碳在黄土高原区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的物质循环及能量转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王春阳周建斌夏志敏陈兴丽
- 关键词:黄土高原可溶性有机碳生物降解率
- 玉米与蚕豆秸秆配施对秸秆分解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2年
-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禾本科作物玉米秸秆和豆科作物蚕豆秸秆单施及其不同比例配施后的秸秆分解及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单施玉米秸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量和秸秆有机碳的矿化速率都较低,土壤矿质态氮被固持的时间也最长;玉米秸秆与蚕豆秸秆配合施用促进了秸秆有机碳和土壤固持矿质态氮的矿化.两种秸秆单施和配施均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禾本科作物秸秆与豆科作物秸秆配合施用,可以加快秸秆的分解,协调养分供应.
- 夏志敏周建斌梅沛沛王平桂林国李隆
- 关键词:蚕豆秸秆有机碳矿化矿质氮
- 不同培肥措施下种植制度及撂荒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被引量:20
- 2009年
- 以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易旱区已进行1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培肥措施(不施肥、施用氮磷钾及氮磷钾与有机肥配合施用)下两种种植制度(一年1熟及一年两熟)和撂荒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SMBC、SMBN)及可溶性有机碳、氮(SOC、SON)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一年1熟的小麦-休闲种植制度相比,一年两熟小麦-玉米轮作提高了0~10cm土层SMBC、SMBN、有机碳(TOC)、全氮(TN)和土壤SOC、SON的含量,而对10~20cm土层上述测定指标影响不大。与不施肥(CK)或单施化肥处理(NPK)下小麦-休闲和小麦-玉米轮作方式相比,撂荒处理显著提高了0~10cm土层各测定指标的含量。不同培肥措施相比,氮磷钾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了0~10cm、10~20cm土层SMBC、SMBN含量;NPK处理0~10cm土层SMBN含量显著增加,10~20cm土层SMBN和0~10cm、10~20cm土层SMBC含量增加但未达显著水平。不同培肥措施和种植制度对SMBC/TOC和SMBN/TN的比例无明显影响。
- 梁斌周建斌杨学云艾娜
- 关键词:培肥措施撂荒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
-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几种常见植物凋落物中不同形态氮素含量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几种常见树种凋落物(枯落叶及植物残体)中各种形态氮素的含量及其关系,为进一步评价其在植物-土壤氮素转化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神木水蚀风蚀交错带生态环境检测站周围山坡上的8种常见树种(乔木类刺槐和小叶杨,灌木类沙柳和沙棘,草本植物沙打旺、长芒草、白羊草和紫花苜蓿)凋落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可溶性全氮(TSN)、可溶性有机氮(SON)和游离氨基酸(FAA)的含量,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供试8种树种凋落物TSN含量占全氮(TN)的比例为5.00%~29.07%;不同植物凋落物的SON含量为0.32~6.24g/kg,占TSN的比例为35.56%~83.32%;沙打旺和紫花苜蓿凋落物中TSN和SON的含量较高,与其他植物凋落物的差异大多达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8种植物凋落物中TSN、SON、无机氮和全氮之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结论】8种常见植物凋落物中的可溶性氮,特别是可溶性有机氮是凋落物中不可忽视的氮素形态。
- 王祥王春阳周建斌
- 关键词:可溶性有机氮游离氨基酸
- 长期不同施肥对旱地小麦土壤氮素供应及吸收的影响被引量:25
- 2012年
- 【目的】评价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中氮素固持、供应和损失情况。【方法】以连续19年不施肥(NF)、施用化学氮、磷、钾肥(NPK)和有机肥与化学氮、磷、钾配施(MNPK)田间定位试验处理为对象,设置施氮和未施氮微区,研究了小麦生长期间土壤矿质态氮、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及小麦氮素吸收的动态变化。【结果】施用氮肥显著提高长期不施肥土壤(NF)矿质态氮含量(P<0.05),小麦拔节期、开花期和收获期增幅分别为239%、70%和62%,在小麦收获时施用的氮肥约50%淋溶到30 cm土层以下。氮肥施用使NPK处理土壤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矿质态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46%和90%(P<0.05),但对MNPK处理土壤矿质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施用氮肥对NF处理SMBN无影响,使拔节期NPK和MNPK处理土壤SMBN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8和3.4倍(P<0.05)。从拔节期到开花期,施用氮肥处理NPK和MNPK土壤SMBN显著降低49%和63%(P<0.05)。MNPK处理土壤小麦氮肥的利用率(69%)显著高于NF、NPK处理土壤(分别为5%和40%)。【结论】有机无机长期配施增强了土壤对氮肥的缓冲能力,协调了土壤中氮素固持、释放与作物吸收之间的关系,提高氮肥利用率。
- 梁斌赵伟杨学云周建斌
- 关键词:肥料定位试验土壤微生物量氮氮肥利用率
- 温度对土壤吸附有机肥中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3年
- 可溶性有机碳、氮(Soluble organic carbonor nitrogen,SOC和SON)可被土壤吸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组分复杂,土壤对可溶性有机物吸附的不均一性会导致可溶性有机物组分的变化,大部分疏水性化合物被吸附,而亲水性化合物被释放进入溶液中。因此,可溶性有机碳、氮在土壤中的吸附,
- 赵满兴王文强周建斌
- 关键词:有机肥温度土壤吸附可溶性有机碳氮
- 长期施肥及撂荒土壤对不同外源氮素固持及转化的影响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硝态氮及铵态氮是常用的氮肥种类,其施入土壤后的去向与作物氮素供应及土壤培肥有关,不同肥力土壤对施入的这些外源氮的固持与转化的影响有何不同值得关注。【方法】以黄土高原南部进行的17年长期定位试验不同处理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灭菌与不灭菌条件下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及撂荒土壤对施入不同形态氮素固持及转化的影响。【结果】虽然供试的土壤由于长期施肥或撂荒土壤有机质及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别,但培养期间不同处理土壤对施入的外源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生物及非生物固持及转化过程无明显影响。而施入铵态氮后,不同处理土壤在培养第3天起微生物对外源铵态氮的固持已相当明显,培养结束后平均约有41%的铵态氮被土壤微生物固持,23%的铵态氮被非生物因素固持或发生挥发损失。【结论】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或撂荒土壤对外源铵态氮的非生物固持能力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但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撂荒和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处理土壤对施入的铵态氮生物固持能力高于不施肥对照和单施化肥处理。
- 艾娜周建斌杨学云梁斌段敏
- 关键词:不同肥力土壤撂荒铵态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