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71010)
- 作品数:4 被引量:28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兆印王费新李昌志郭彦彪更多>>
-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特区政府研究资助局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植被-侵蚀动力学模型参数的确定及在黄土高原的应用被引量:3
- 2006年
- 植被-侵蚀动力学是研究流域植被与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演变规律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由植被-侵蚀动力学模型可绘制植被-侵蚀状态图,以预测停止人为干扰后植被及侵蚀变化趋势,评价水土保持措施成效,提出小流域优化治理方略。植被-侵蚀动力学模型4个参数a、c、b、f是流域重要特征参数,其值的确定是进行植被-侵蚀动力学模拟及绘制植被-侵蚀状态图的前提和基础。它们依赖于流域气候、土壤和地形地貌。本文以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为例,采用试算法确定了它们的取值,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参数a与P、T,参数c、b、f与D50、S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并得到了相关关系式。将其用于吕二沟小流域植被-侵蚀动力学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符合较好。绘制了各参数的取值分布图。最后以燕儿沟小流域为例,将以上相关关系式用于植被-侵蚀状态图的绘制,及小流域自然状况、植被-侵蚀状态及水土保持效果的评价。
- 王费新王兆印
- 关键词:黄土高原模型参数小流域
- 植被—侵蚀状态图在典型流域的应用被引量:13
- 2005年
- 运用植被—侵蚀动力学耦合方程组,研究了流域植被与侵蚀在人类活动特别是植树造林和工程治理影响下的演变。动力学方程组中的 4个参数由实测植被侵蚀资料算出,利用这些参数发展出植被—侵蚀状态图作为分析工具,分析在停止人类干预后植被和土壤侵蚀的发展趋势。流域的植被—侵蚀状态有 4种,即向着侵蚀模数增大和植被覆盖度降低方向发展的A区,向着侵蚀模数降低和植被完善方向发展的C区,植被和侵蚀模数都增长的B区,植被和侵蚀模数都减少的D区。将耦合方程组和植被—侵蚀状态图应用于黄土高原王家沟、安家沟流域,云南小江流域和北京西山地区,结果表明动力学方程组准确地模拟了植被和滑动侵蚀模数的演变过程。对植被侵蚀状态图的分析表明,在干旱寒冷的黄土高原增加植被对于减少侵蚀的作用显著,治理应该首先增加植被使其进入D区,再结合控制侵蚀进入C区,治理后仍应加强管理和防止人为破坏;在雨量较丰、气温较高的小江流域,减少侵蚀对改善植被的作用大,治理措施首选控制侵蚀;北京西山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 王兆印郭彦彪李昌志王费新
- 关键词:土壤侵蚀动力学方程
- 基于植被-侵蚀动力学的黄土高原分区及治理策略被引量:5
- 2007年
- 为了控制水土流失,修复生态退化,对于中国黄土高原进行科学区划。以植被-侵蚀动力学理论为依据,将黄土高原划分为4个类型区:长城沿线区、黄土丘陵沟壑东区、黄土丘陵沟壑西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利用植被-侵蚀状态图,探讨了这4区控制侵蚀和修复植被的前景。该文所提出的综合治理策略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劣,只有黄土高原沟壑区具有自我修复功能,可通过治理,形成能承受一定程度破坏的植被;其他3区,只有通过小流域高强度治理,才能有效地改善植被和减少侵蚀,并需要持续的防护和治理才能维持。
- 王费新王兆印
- 关键词:水土保持黄土高原流域治理
- 南亚热带水土流失地区人工加速植被演替过程被引量:10
- 2006年
- 水土流失地区植被在自然条件下从阳生草本到乔灌草复合植被的演替过程常常需要很长的时间,选取适当树种人工造林可以省略先锋物种强阳生草本的发育时间,提早诱发灌木和草本植物发育,大大加速植被恢复演替过程。通过对广东惠州市惠阳区上杨试验站等南亚热带典型水土流失地区的研究发现:自然封育状态下,水土流失地区植被恢复和演替缓慢,25a后植被覆盖度只有35%,且主要以阳生性耐贫瘠的灌木及草本为主,土壤侵蚀仍然比较严重。选择大叶相思树人工造林加速了植被演替进程,控制了水土流失,12a左右植被覆盖度就达90%左右。造林23a左右,林地遮蔽涵养水分和控制侵蚀作用下迅速生长多种当地物种,形成了乔、灌、草、藤、竹多层复合植被。在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自然封育状态下严重水土流失区植被恢复至较稳定的次生林阶段需要60a左右的时间;人工造林加速植被演替只需要20a。植树造林是该地区植被恢复发育及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 王费新王兆印杨正明纪喜宁
- 关键词:植被演替土壤侵蚀植树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