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09JYB008)
- 作品数:7 被引量:6H指数:2
- 相关作者:陈学军刘建解瑞红张新平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教育意味与持中之道:郭秉文的教育管理学思想被引量:1
- 2013年
- 郭秉文不仅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的重要开拓者,也是我国现代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开创性人物。他的教育管理学思想有着鲜明的教育意味和"持中"感。一方面,他重视教育管理的教育性,主张教育要面向所有公众,教育管理应具有公共精神。另一方面,他也坚信教育管理是一种持中之道,认为合理的教育管理应恰当地处理西方与中国的关系,注重教育管理的本土情境;应深入地考察过去与现在的关联,提升教育管理的历史感;应审慎地辨识激进与保守的利弊,意识到教育改革的渐进性。
- 陈学军
- 关键词:郭秉文育性
- 学校、共同体与社会:从晓庄学校看陶行知的学校观被引量:2
- 2012年
- 透过晓庄学校在目的共享、责任共担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特征可以发现,陶行知强调的"学校是共同生活场所"的观念,体现的是一种"共同体"学校观。陶行知之所以强调学校应当成为共同生活的场所,与其"生活教育观"以及"社会即学校观"紧密关联。这也使其学校观不仅有助于我们思考"共同生活"这一学校共同体构建的途径,也提醒我们从"学校与社会关系"这一更宽广的视角考虑学校共同体的建设。
- 陈学军
- 关键词:学校观共同体社会
- 论教育管理历史研究方式被引量:2
- 2011年
- 教育管理学领域中的历史研究极为缺乏,这既与教育管理学学科性质和研究使命的定位有关,也与上位学科的影响以及学术研究环境的制约有关。作为思辨、实证与实地研究的有益补充,历史研究所蕴含的纵向思维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深入地认识与理解教育管理现象。而客观论与主观论、普遍论与特殊论等争议,则提醒我们关注"历史研究是否可能"或"何种历史研究更为可能"的问题。一如其他研究方式,历史研究也有其取向的多样性和自身的局限性。
- 陈学军
- 关键词:教育管理纵向思维
- 批判与建构:李宗吾教育思想的两大主题
- 2010年
- 李宗吾是清末民国时期的一位社会思想家和教育实干家。他批判新式学校教育存在如下弊端:一是新式学校本质上构成了对非公立学校的排斥和打击;二是学制改革不合国情,致使教育弊病丛生;三是“铁床主义”的学校管理理念使学校变成了“监狱”:四是学校行政管理效率低下。为此,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个解决之策:一是同等对待、同步发展私塾和新式学校;二是用“考试制”修补完善当时学制之缺失;三是彰显读书自由的价值:四是明定考试标准,提高办学效率,推动学校间的合作和共享。
- 张新平
- 民国中小学校长的任职标准及其现实意义被引量:1
- 2010年
- 民国中小学校长的任职标准包括法定资格和行为标准两个方面。法定资格主要从法规层面规定校长任职的必需条件,是中小学校长任职的准入制度;行为标准则是从校长的日常管理行为所必需的知能、德性和态度等方面衍生的系列准则,是中小学校长任职的社会要求。民国时期中小学校长的任职标准对于我国当下中小学校长任职标准的制订与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刘建
- 关键词:民国中小学校长
- “教育必裨实用”:论郭秉文教育管理思想中的实用性。
- 2012年
- 郭秉文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对中国现代大学学制的建设做出了贡献,他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典范。探究其教育思想和实践发现,实用性是贯穿于教育管理思想和实践的核心。无论在教育目的、教育过程、教育方法还是大学的职能都体现着实用性的思想。
- 解瑞红陈学军
- 关键词:郭秉文教育管理
- 民国时期的中师合并与分离
- 2012年
- 基于"利用"、"自由"和"效率"等理念,在壬戌学制改革和大学区制试验的推动下,1920年代前后出现了中学与师范合并设置的情况。但中师合并不仅未解决中学普通教育不良的问题,还制约了师范教育的发展,并造成了学校行政方面的压力。因此,自1920年代后期始,主张师范独立的声势日益强大,并最终于1930年代初促成了中师分离。中师合并与分离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思考制度良莠与努力程度、模仿国外与立足本土、下行改革与上行改革、教育问题与管理问题的关系。
- 陈学军
- 关键词: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