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71110)
- 作品数:8 被引量:105H指数:6
- 相关作者:周昆叔杨瑞霞鲁鹏郝利民蔡全法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双洎河流域环境考古被引量:27
- 2007年
- 通过对双洎河流域地质、地貌与文化遗址考察,选取了该流域二级台地沉积剖面进行光释光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并制作流域环境考古图,分析了流域地貌、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认为旧石器至裴李岗文化时代的人类自嵩山沿着双洎河向嵩山东侧侵蚀堆积平原逐渐迁移,新石器中期早段裴李岗文化时期的人类主要生活在低丘岗地上,由于双洎河及其支流主要在谷底基岩上流动,河谷不易展宽,故无一级阶地或一级阶地狭窄,以致新石器中期后段仰韶文化时期后的人类主要生活在河谷旁的二级阶地与黄土台地上。本区新石器中期文化繁荣,人们在亚热带疏林草原环境下生活,并在红褐色棕壤沃土上耕作,为创造中原文化核心区做出了重要贡献。
- 张震宇周昆叔杨瑞霞张松林蔡全法鲁鹏郝利民王超
- 关键词:环境考古光释光测年孢粉分析
- 嵩山中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早期的环境与文化被引量:21
- 2006年
- 近年在嵩山地区黄土层中发现300多处旧石器地点,多半出产在中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早期的地层中,可与深海氧同素第5阶段后期对比。这表明约70kaB.P.前末次间冰期嵩山旧石器文化发达,为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华夏文化的核心———嵩山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末次间冰期后期的环境变化,对古人类和生物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 周昆叔张松林莫多闻王辉
- 关键词:旧石器文化
- GIS考古研究综述与前景展望被引量:12
- 2008年
- 近十几年来,GIS考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回顾十几年来的研究实践可以发现,GIS考古研究主要集中于考古数据获取与处理、考古数据管理、考古学分析与成果可视化四个方面。实践证明,现阶段的GIS考古研究需要将GIS技术更加紧密应用于考古学,需要在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聚落考古等考古学基础研究上取得突破。
- 鲁鹏杨瑞霞田燕
- 关键词:考古类型学考古地层学考古学
- 数字环境考古学若干问题研究被引量:6
- 2005年
- 人类已经进入以数字网络为标志的全方位信息化时代,“数字地球”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为环境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会,以多学科交叉为主要特征的环境考古研究越来越倚重数字信息的获取与应用,“数字环境考古”概念也应运而生。对数字环境考古学概念、技术体系、研究的内容与重点发展方向等的探讨,对数字环境考古学学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 张震宇邬恺夫郝利民杨瑞霞王超
- 组件式三维GIS技术及应用研究被引量:7
- 2006年
- 组件化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的发展方向,而三维可视化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文章就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如:三维场景综合建模平台、地形模型的建模和处理、地物模型的建模和处理、地物模型与地形模型融合、基于矢量地图数据生成地表纹理、视景数据动态管理等。并运用开发的系统对河南省新密市古城寨遗址进行了模拟。
- 朱强武洪涛张震宇万刚郝利民
- 关键词: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
- 论嵩山文化圈被引量:41
- 2005年
- 嵩山及其周围的山、水、土、生 (生物 )、气 (气候 ) 和位 (地理位置 ) 诸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促使形成中原古文化, 嵩山在中原古文化形成中起到发动机与孵化器的作用, 故提出嵩山文化圈的概念。嵩山文化圈是全国古文化的核心, 也是嵩山地区与周边地区文化不断交流的结果。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统”和“多元一体”的特质, 其要旨之一是有嵩山文化圈所起的核心作用。嵩山文化圈形成机制乃环境接壤的边缘效应。
- 周昆叔张松林张震宇杨瑞霞蔡全法宋国定宋豫秦莫多闻王辉鲁鹏郝利民王超
- 关键词:文化圈古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特质
- 黄河中下游数字环境考古研究被引量:8
- 2005年
- "数字地球"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为环境考古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机会,以多学科交叉为主要特征的环境考古研究越来越倚重数字信息的获取与应用,"数字环境考古"概念也顺应而出。黄河中下游作为中国新石器文化重要策源地,也是夏、商时期中国经济、政治与文化中心,长期以来受到考古与环境考古研究的高度重视。文章从黄河中下游数字环境考古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等方面进行讨论,试图叩响黄河中下游数字环境考古研究之大门,为今后数字环境考古研究的广泛与深度开展提供些许借鉴。
- 杨瑞霞张震宇鲁鹏周昆叔张瑞云
- 关键词:环境考古数字技术黄河中下游
- 双洎河流域史前农业及人类膳食结构之探索被引量:4
- 2008年
- 双洎河流域是黄淮接壤地区,史前农业最早可追溯至裴李岗文化时期,经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时代,气候的转变给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良好契机,使这一带成为我国粟作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仰韶文化时期始有稻作农业,但一直到龙山文化时期都没有普遍种植。所以,这一带远古人类的膳食结构都是以粟类的小米为主要食粮,稻米仅是弥补部分粮食的不足;家畜饲养已成为人们肉食的主要来源,采集和渔猎已退居次要地位。这种多元的膳食结构,为人类体质的提高、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 蔡全法
- 关键词:史前农业膳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