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3122011) 作品数:4 被引量:4 H指数:2 相关作者: 张旭 李春婵 刘斌 阎立丽 朱晓瑾 更多>> 相关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智能健身车控制系统的设计 传统健身车运动形式单一,容易使人疲惫,达不到预期健身效果。基于此,设计了一种将电子游戏与健身车相结合的控制系统。系统包括车载控制器和USB接收器,车载控制器用于采集车速和控制信息,并将信息无线传输到USB接收器;USB接... 李春婵 李冰川 樊龙 赵昱坤 张欢关键词:健身车 USB协议 无线键盘 游戏 文献传递 基于无线无源技术的膀胱压力监测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2 2016年 为实现膀胱压力的实时测量,改善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设计一种可长期使用的植入式膀胱压力监测系统。该系统基于无线无源技术,由植入式膀胱压力检测器和体外控制器构成,两者之间通过无线方式传输数据。体外控制器具有设置压力阈值和排尿警报功能。植入式膀胱压力检测器采用无源式设计,能量直接由经皮电磁耦合从体外控制器供给,使其可不受电池容量限制而长期使用。通过软件处理,可增加系统稳定性,降低实现难度。经实验测试:该系统可测量的有效压力范围为266-1 284 cm H2O(绝对压力),分辨率为0.1 cm H2O。该系统可配合骶神经刺激器使用,实现反馈式闭环控制,更好地重建膀胱功能,为目前医学不能治愈的下尿路障碍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案。 李春婵 张旭 李刚 刘斌 钱柏霖关键词:膀胱压力 无线无源 排尿障碍 压力传感器 电磁耦合 基于在体动物实验的高频交流电刺激的神经选择性兴奋研究 2013年 目的研究高频双向对称方波对神经的选择性兴奋影响,对实现特定直径范围神经的兴奋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为功能神经电刺激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信息。方法以在体动物的坐骨神经为研究对象,建立神经选择性刺激模型。首先使用高频双向对称方波进行实验,通过改变高频双向对称方波后测试脉冲出现的延迟时间或者高频双向对称方波的频率,得出经高频刺激后兴奋神经所需的阈值,从而实现神经的选择性兴奋。然后将对称方波刺激波形变为非对称方波2:1、非对称方波3:1后进行重复实验。结果用高频双向方波实现了神经的选择性兴奋,并对比了在对称方波、非对称方波2:1、非对称方波3:1三种不同刺激波形下对神经的选择性兴奋的效果,得出了最佳的刺激模式。结论三种刺激波形的刺激模式下,选用电荷平衡的非对称方波3:1实现的神经选择性兴奋最佳。 朱晓瑾 张旭 王辉 任朝晖 刘庆凯 阎立丽 李春婵关键词:动物实验 双向脉冲可实现的神经纤维选择性兴奋 2013年 背景:研究证明利用电刺激外周神经纤维可恢复一些因失去中枢神经控制的肌肉的功能。目的:验证双电极 1 mm 较近距离下双向方波脉冲实现神经选择性兴奋的正确性,并基于此实现神经的选择性兴奋。方法:成年 Wistar 大鼠 8 只,麻醉后暴露大鼠坐骨神经,将电极小心放于坐骨神经干,建立神经选择性刺激模型。实验用电极为自制 Cuff 双极性电极,刺激器采用的是 Grass S88 刺激器和 AWG2005 任意波形信号发生器。采取双电极双向刺激方式,两个电极之间距离为 1 mm,刺激波形选用脉宽为 0.2 ms 的对称双向脉冲,其输出脉冲的幅度、脉宽和延时均可调。调节刺激强度,研究双电极双向刺激下神经兴奋性的规律,以此实现神经的选择性兴奋,并利用"碰撞法"原理验证利用双电极双向刺激方法实现神经选择性兴奋的可行性。结果与结论:实验过程中神经动作电位的变化将经 P511 放大器放大后接入示波器显示,双电极刺激波形为脉宽为 0.2 ms 的对称双向脉冲。随着刺激幅度的增大,实现神经的选择性兴奋。说明用距离很近(1 mm)的双电极双向对称脉冲的方法实现了神经的选择性兴奋,并利用"碰撞法"原理证实了此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朱晓瑾 王辉 张旭 任朝晖 刘庆凯 李春婵 阎立丽关键词:动作电位 动物实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基于ICA方法去除人工耳蜗ERP信号伪迹的研究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听觉诱发电位含有较大的伪迹信号,影响了其在人工耳蜗植入后的效果评估。功能成像方法由于安全问题和介入性等特点,不适用于人工耳蜗植入者。本文利用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去除人工耳蜗伪迹,为进一步利用听觉诱发电位信号客观评价人工耳蜗植入者言语识别能力和人工耳蜗植入效果提供便利。方法采用经典Oddball模式,分别以言语声/ba/和/da/为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测量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采用ICA方法去除ERP信号中人工耳蜗造成的伪迹,并分析其独立成分的时域波形和脑地形图特征。本文对10例人工耳蜗植入6个月的受试者进行ERP测试,并比较了Infomax和Jade两种算法去除人工耳蜗伪迹的效果。结果根据独立成分的时域波形和脑地形图特征,可以将人工耳蜗伪迹对应的独立成分识别出来。人工耳蜗伪迹独立成分的时域波形类似于一个基座,其脑地形图显示在植入侧有较高的电位。去除人工耳蜗伪迹后的ERP波形显示出原始的形态。Infomax算法能够更有效地去除ERP信号中的人工耳蜗伪迹。结论 ICA方法可以有效地将人工耳蜗伪迹从人工耳蜗植入者的ERP信号中分离出来。 闫立丽 张旭 陈雪清 傅新星 刘斌 钱柏霖关键词:人工耳蜗 事件相关电位 去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