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0HL044)

作品数:7 被引量:23H指数:3
相关作者:冯洁吕学森叶青许静王志安更多>>
相关机构: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低视力
  • 1篇低视力患者
  • 1篇断层扫描
  • 1篇悬韧带
  • 1篇眼眶
  • 1篇眼眶爆裂性骨...
  • 1篇眼眶骨
  • 1篇眼眶骨折
  • 1篇引流
  • 1篇引流管
  • 1篇色素播散综合...
  • 1篇色素性
  • 1篇色素性青光眼
  • 1篇视力
  • 1篇手术
  • 1篇素性
  • 1篇特发性
  • 1篇特发性黄斑裂...
  • 1篇体视觉
  • 1篇填充物

机构

  • 6篇济宁市第一人...

作者

  • 6篇冯洁
  • 5篇吕学森
  • 3篇许静
  • 3篇叶青
  • 2篇王志安
  • 1篇胡伟
  • 1篇吴艳丽
  • 1篇王月训
  • 1篇殷岩
  • 1篇李巧云
  • 1篇李伟
  • 1篇王盟

传媒

  • 1篇贵州医药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中华眼外伤职...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外斜V征手术46例疗效观察
2011年
A-V综合征是一种同时伴有垂直非共同性斜视的水平斜视,当向上和向下看时,水平斜视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并以A和V字母形象命名的一类斜视[1]。其发病率各家一致认为。
吕学森冯洁
关键词:下斜肌功能亢进外斜视转位术斜肌外斜手术
鼻内镜直视下硅胶软管双路泪道置管治疗泪小管断裂效果分析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硅胶软管双路泪道置管治疗泪小管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39例外伤性泪小管断裂患者,在显微镜下找寻断端后以硅胶软管为支撑物,从上、下泪小管插入,通过泪小管断端,在鼻内窥镜直视下拉出硅胶软管后结扎固定于鼻腔。结果 39例患者泪小管断裂术中全部吻合成功,术后有4例仍存溢泪。结论硅胶软管是治疗泪小管断裂较好的材料,在鼻内窥镜直视下置管可提高治愈率,稳定性好、并发症少,是理想的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方法。
吕学森冯洁许静吴艳丽
关键词:泪器泪道引流管泪道插管内窥镜检查
视觉康复训练对低视力患者阅读能力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对我市2010年以来在盲校和技术学校中筛选出来的68例低视力患者验配助视器并给予视觉康复训练,并评价视觉康复训练对低视力患者阅读能力的影响。方法:对68例低视力患者进行包括固视训练、跟踪训练、扫视训练、读写综合训练在内的阶梯训练方法,在视觉康复训练的前后分别完成阅读能力的测试,分析视觉康复训练对低视力患者阅读能力的影响。结果:视觉康复训练后阅读完成率和阅读速度均明显优于训练前的阅读完成率和阅读速度。结论:对低视力患者验配助视器并进行视觉康复训练将明显提高患者的阅读能力。
冯洁吕学森李伟王志安殷岩叶青
关键词:低视力患者
眼眶爆裂性骨折早期立体视觉改变的观察
2013年
目的观察眼眶爆裂性骨折患者早期立体视觉状况。方法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测量和计算机软件,对28例眼眶爆裂性骨折进行眼眶扫描,并测量眼眶容积及眼球突出度,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其立体视锐度以及同视机三级功能的检测。结果患眼眼眶容积比对侧健眼眼眶容积增加,其增加量与眼球内陷度呈正相关。早期眼眶爆裂性骨折患者立体视觉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眼眶骨折的手术适应证除了考虑眼球内陷、复视等因素之外,立体视锐度的损伤也是手术考量的因素之一。
冯洁吕学森王志安胡伟王月训王盟叶青
关键词:眼眶骨折立体视觉
色素性青光眼一例被引量:1
2015年
色素播散综合征(pigment dispersion syndrome,PDS)是指由于晶状体悬韧带和(或)晶状体前表面与虹膜后色素上皮层之间相互摩擦并导致虹膜色素上皮内色素颗粒脱失,并随房水循环沉积于眼前段所引起的一组临床征候群。由于色素在小梁网中沉积可能导致房水流出易度的下降,使房水循环受阻于小梁网,引起眼压升高及相应改变,因此将PDS引起的继发性青光眼称为色素性青光眼(pigmentary glaucoma,PG)。
许静冯洁李巧云吕学森
关键词:色素性青光眼晶状体悬韧带色素播散综合征继发性青光眼房水循环虹膜色素
特发性黄斑裂孔术中填充物的探讨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如何选择特发性黄斑裂孔术中的填充物。方法:回顾性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患者46例46眼的临床资料。A组(23眼)行经睫状体平坦部的三切口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硅油注入术,B组(23眼)行经睫状体平坦部的三切口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C2F6(20%)注入术,术前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其深度增强成像技术(EDI-OCT)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以明确分组。对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孔闭合率、IS/OS破坏直径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术后随访至少12mo。随访期末A组术后BCVA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59,P<0.05)。B组术后BCVA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48,P<0.05)。A组裂孔闭合率100%,B组裂孔闭合率为95.2%。A组术后IS/OS破坏直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52,P<0.05),B组术后IS/OS破坏直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57,P<0.05)。并发症:A组术后4眼发生高眼压,B组术后1眼裂孔未闭合继发视网膜脱离,再次行硅油注入术后裂孔闭合。B组术后2眼出现玻璃体积血,1眼吸收,1眼再次行玻璃体腔灌洗术。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可有效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A组手术方式可以更持久顶压黄斑区视网膜,利于黄斑裂孔闭合,但是需俯卧较长时间及再次手术取出硅油,增加患者身心和经济负担。B组手术方式无需再次手术取出填充物,但是存在黄斑裂孔不闭合需再次手术的风险。我们将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作为术前合理选择手术方案的标准,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许静冯洁叶青
关键词:黄斑裂孔特发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