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卫生科研项目(H200761)
-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1
- 相关作者:邱一华彭聿平邱健王建军姜建兰更多>>
- 相关机构:南通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卫生科研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小脑间位核对淋巴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研究小脑深部核团之一间位核对淋巴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以拓宽对小脑功能的认识进而增加神经免疫学的知识。方法:在大鼠双侧小脑间位核内注射海人酸(KA)以损毁间位核内神经元的胞体,并设对照组,于小脑间位核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在手术后的第8、16、32d分别用血细胞计数法检测动物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数量;用四甲基偶氮唑(MTT)比色法检测动物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对刀豆蛋白A(ConA)刺激的增殖反应;用ELISA法检测动物血清中抗绵羊红细胞(SRBC)特异性IgM抗体的生成能力;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脾脏自然杀伤(NK)细胞的活性。结果:小脑间位核损毁后的第8、16、32d,动物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数都明显低于损毁手术前的淋巴细胞数,也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应时间段的淋巴细胞数。在小脑间位核注射KA后的第8、16、32d,动物的肠系膜淋巴结细胞由ConA诱导的增殖反应、血清中特异性抗SRBCIgM抗体的生成能力和脾脏NK细胞杀伤靶细胞YAC-1的活性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但比较损毁后不同时间段的T、B和NK细胞功能的变化,没有发现显著的差异。结论:小脑双侧间位核损毁可导致总淋巴细胞数以及T、B和NK细胞功能均发生不可逆的降低,充分说明小脑间位核可调节淋巴细胞的功能,并提示在正常体内,小脑间位核对淋巴细胞功能具有增强效应。
- 邱健彭聿平邱一华
- 关键词:小脑淋巴细胞海人酸神经免疫调节
- 淋巴细胞合成的内源性儿茶酚胺对T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提供淋巴细胞合成儿茶酚胺(CAs)的证据,并探讨淋巴细胞合成的内源性CAs对淋巴细胞自身功能的影响及其受体介导机制。方法:用RT-PCR技术检测CAs合成的限速酶酪氨酸羟化酶(TH)mRNA在大鼠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内的表达。用单胺氧化酶(CAs降解酶)的抑制剂优降宁及α_1、α_2、β_1和β_2肾上腺素受体(AR)的拮抗剂作用于淋巴细胞,然后用四唑蓝比色法测定淋巴细胞对刀豆蛋白A(Con A)刺激的增殖反应。结果:大鼠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具有TH mRNA的表达,并且淋巴细胞在用ConA刺激活化后,其TH 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10^(-6)和10^(-5) mol/L优降宁能显著抑制Con 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而10^(-7)mol/L优降宁不能明显降低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β_2-AR拮抗剂ICI 118551(10^(-7)和10^(-6)mol/L)可完全阻断优降宁(10^(-5) mol/L)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α_1-AR拮抗剂柯喃因和α_2-AR拮抗剂育亨宾部分阻断优降宁抑制T细胞增殖的作用;而β_1-AR拮抗剂阿替洛尔不能阻断优降宁的抑制作用。结论:淋巴细胞具有合成CAs的能力,这种合成能力随着淋巴细胞的激活而明显增强。淋巴细胞合成的内源性CAs可能通过自分泌或/和旁分泌路径主要激活淋巴细胞上的β_2-AR,从而抑制T细胞的增殖反应。
- 姜建兰彭聿平邱一华王建军
- 关键词:儿茶酚胺酪氨酸羟化酶肾上腺素受体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
- 淋巴细胞合成和释放儿茶酚胺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建立预处理淋巴细胞样品后经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淋巴细胞合成和释放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s,CAs)的方法,并为淋巴细胞合成和释放CAs提供直接的证据。方法:淋巴细胞培养液上清经氧化铝吸附,高氯酸洗脱;淋巴细胞经破细胞,去蛋白,高氯酸提取;采用AtlantisC18反相色谱柱分离淋巴细胞培养液上清以及细胞中的CAs,电化学检测器检测。结果:CAs分离效果良好,22 min内完成测定,各峰形对称,杂质峰少。用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 A)诱导的淋巴细胞培养液上清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最高,其次是多巴胺,肾上腺素最少;而Con A刺激的淋巴细胞内多巴胺的含量最高,其次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最少。结论:对淋巴细胞样品进行预处理能提高HPLC检测的灵敏度、减少干扰,这种方法可直接检测到淋巴细胞合成和释放CAs。
- 黄彦曹蓓蓓邱一华
- 关键词:淋巴细胞儿茶酚胺高效液相色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