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2004GG2202154)

作品数:8 被引量:177H指数:6
相关作者:谢立信史伟云孙士营董晓光钟文贤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角膜
  • 5篇真菌性
  • 5篇膜炎
  • 5篇角膜炎
  • 4篇真菌性角膜
  • 4篇真菌性角膜炎
  • 3篇眼感染
  • 3篇念珠菌
  • 2篇念珠
  • 2篇白色念珠菌
  • 1篇眼内
  • 1篇眼内炎
  • 1篇药物
  • 1篇药物释放
  • 1篇药物释放系统
  • 1篇真菌
  • 1篇脂酶
  • 1篇植片
  • 1篇致病
  • 1篇致病真菌

机构

  • 8篇山东省眼科研...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山东省医药生...

作者

  • 8篇谢立信
  • 4篇史伟云
  • 3篇孙士营
  • 3篇董晓光
  • 2篇钟文贤
  • 1篇黄海南
  • 1篇马林
  • 1篇杨一涛
  • 1篇翟华蕾
  • 1篇胡建章
  • 1篇银红梅
  • 1篇王身国
  • 1篇陈楠
  • 1篇赵靖
  • 1篇董燕玲
  • 1篇刘敬

传媒

  • 6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眼科研究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二性霉素B眼内缓释系统对白色念珠菌性眼内炎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二性霉素B眼内缓释系统对兔实验性白色念珠菌性眼内炎的治疗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缓释系统由二性霉素B和乙交酯丙交酯己内酯三元共聚物(PGLC)制成。(1)药效学实验:50只新西兰兔右眼行中央部玻璃体切除,同时眼内注射104cfu/ml白色念珠菌悬液0.1ml,构建眼内炎模型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0只眼。A组,眼内炎对照组;B组,空白药物载体组;C组,二性霉素B眼液滴眼组;D组,二性霉素B眼内注射组;E组,二性霉素B眼内缓释系统组。对比观察各组眼内炎性反应。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定期检测眼内二性霉素B浓度。(2)毒性实验:20只正常新西兰兔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2只眼;DDS组,眼内植入1粒含药1mg的缓释系统,10只眼;空白载体组,眼内植入空白药物载体,8只眼。分别进行视网膜电图、眼部病理学及透射电镜检查,并行肝、肾病理学检查。结果E组在各个时间点玻璃体混浊较A、B、C组均明显减轻;E组与D组玻璃体混浊在2周内无差异,其后存在差异;D组玻璃体混浊在2周内与A、B、C组存在差异,但2周后无差异;C组在各个时间点玻璃体混浊较A、B组均无显著差异。眼内植入药物缓释系统后,视网膜电图无显著改变,视网膜病理学和电镜检查以及肝、肾病理学检查未见异常改变。结论二性霉素B眼内缓释系统能够抑制白色念珠菌性眼内炎进展。PGLC缓释系统释药稳定、安全、无毒性。
陈楠杨一涛董晓光谢立信王身国
关键词:眼内炎两性霉素B药物释放系统
白色念珠菌胞外磷脂酶B在兔角膜真菌感染中毒力作用的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白色念珠菌胞外磷脂酶B(PLB)在兔真菌性角膜炎中的毒力作用。方法为实验研究。选用白色念珠菌PLB基因缺失株及其相应母体株,角膜接触镜法建立两种菌株兔角膜感染动物模型,通过对动物模型在2、3、5及8d不同时间点的临床观察和病变角膜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种菌株的毒力;并建立两种菌株孢子与体外培养的兔角膜基质细胞共同孵育体系,通过扫描电镜、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观察两种菌株对细胞的影响,确定PLB的毒力作用机制。结果两种菌株菌丝在角膜中均呈垂直方式生长;动物模型接种后2d,两种菌株菌丝在角膜中的浸润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而在3、5及8d时问点的两种菌株菌丝浸润深度及所有时问点的兔角膜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角膜炎性反应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层细胞共同孵育后,两种菌株孢子、菌丝的黏附率、菌丝生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破坏穿透细胞膜的菌丝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角膜基质细胞加母体株孢子悬液组培养上清中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为(65466±5773)pg/ml,较角膜基质细胞加缺失株孢子悬液组培养上清的PGE2含量(18025±5232)pg/ml明显升高;母体株组、缺失株组及正常对照组细胞膜被破坏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3.02%、2.04%及0.12%;凋亡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3.17%、27.56%及1.46%;正常活细胞百分比分别为63.81%、70.40%及98.41%。结论白色念珠菌胞外PLB在兔角膜感染的整个病理损害中,仅在真菌黏附于角膜刚开始侵袭角膜细胞时有促进菌丝侵入细胞的作用,而在其后角膜炎性反应的病理损害中,并无明显的毒力作用。
马林谢立信董晓光史伟云
关键词:眼感染真菌性白色念珠菌溶血磷脂酶
真菌性角膜炎板层角膜移植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6
2008年
目的探讨板层角膜移植术(LKP)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术后真菌复发的特点、诊疗方法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非随机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1998年1月至2005年7月在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经LKP治疗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218例(218只眼),术前详细询问病史,术中选用大于病灶0.5mm的环钻,采用深板层剖切,个别病例加以术中镜检,术后观察真菌的复发特点,对复发者进行药物与手术治疗,并比较在不同菌属和术前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以及有前房积脓或内皮斑等危险因素存在下行LKP术后的复发情况。结果术后2周有17例(7.80%)真菌复发,其中15例在术后第1周;复发主要表现为局部刺激症状加重、植床中央或边缘出现菌丝浸润灶。17例复发病例均成功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治愈。危险因素分析:曲霉菌属LKP术后复发率(19.23%)高于镰刀菌属(5.63%)(P=0.0323),术前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病例行LKP术后复发率(21.70%)较高(P=0.0219),术前前房积脓或内皮斑的病例LKP术后复发率(17.02%)较高(P=0.0134)。结论LKP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术后复发主要在术后1周内;曲霉菌属、术前经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以及前房积脓或内皮斑等是其危险因素;术中灵活应用手术技巧等可能是降低复发率的有效途径。
胡建章谢立信
关键词:角膜疾病眼感染真菌性角膜炎角膜移植
液相核酸芯片鉴定角膜常见致病真菌的初步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建立快速鉴定角膜常见致病真菌的液相核酸芯片检测系统及其应用于真菌性角膜炎临床快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实验研究。设计针对5种角膜常见致病真菌(茄病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烟曲霉菌及黄曲霉菌)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ITS)区的种特异性探针,5’端氨基C12修饰后与不同荧光色的微球结合,建立液相核酸芯片检测系统。将目的真菌的5株标准菌株和42株角膜分离保存菌株的基因组DNA以一对真菌通用引物扩增并标记后用于杂交检测。实验中设市单一菌种榆测与多菌种混合检测的比较,以及芯片检测与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的比较,采用配对设计资料的t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而评估该检测系统的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结果所建市的液相核酸芯片体系可在聚合酶链反应(PCR)后3h内准确将5株标准菌株鉴定至菌种的水平;42株角膜分离保存菌株单次检测阳性率达95.2%;阳件信号与背景比值位于5.6~13.3之间;单一菌种检测和5种菌种平行检测的中位荧光强度(MF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24,P=0.8132);MFI的变化与PCR产物的量呈正相关(rs=1.0000,P〈0.01);最低检测浓度为0.94ngPCR产物,比琼脂糖凝胶电泳低40倍;4次重复检测的变异系数在1.8%-13.7%之间。结论所建立的液相芯片检测系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灵敏度及重复性,可同时完成对5种角膜常见致病真菌的菌种检测,为液相芯片技术在临床真菌快速诊断中的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董燕玲谢立信银红梅孙士营黄海南
关键词:寡核苷酸序列分析角膜真菌
1054例化脓性角膜炎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48
2007年
目的探讨化脓性角膜炎的病原学和临床特征。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于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诊治的1054例化脓性角膜炎住院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症状持续时间、疾病危险因素、就诊前接受的治疗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化脓性角膜炎中真菌性角膜炎所占比例最高(61.9%),41~50岁的中年患者(27.3%)和农民(82.9%)最多见。角膜损伤是最常见的发病危险因素。氢氧化钾湿片直接镜检法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阳性率为88.7%,而革兰染色镜检法检查细菌性角膜炎的阳性率仅为43.4%。分离到的真菌中镰刀菌属占73.3%,其次为曲霉菌属(12.1%)。分离到的细菌病原谱中,以铜绿假单胞菌居多(35.7%),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22.5%)。结论真菌性角膜炎在严重的化脓性角膜炎中最常见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氢氧化钾湿片直接镜检法是一种快速、简便及有效的真菌性角膜炎诊断工具。
钟文贤孙士营赵靖史伟云谢立信
关键词:角膜炎眼感染
主要致病真菌在角膜内生长方式的研究被引量:46
2008年
目的研究白色念珠菌、茄病镰刀菌、烟曲霉菌在角膜内的生长方式。方法应用表层角膜植片术,在植床与植片间注射真菌菌液,建立浅层真菌性角膜感染的兔模型。28只健康成年家兔,分为白色念珠菌感染组、茄病镰刀菌感染组、烟曲霉菌感染组,每组随机取8只兔,并设立4只兔为对照组。进行组织病理学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大体观察发现3种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各有特点。组织病理学及透射电镜检测可见白色念珠菌垂直生长,茄病镰刀菌平行于角膜板层生长,烟曲霉菌斜行生长。结论3种不同真菌在角膜内生长方式不同,可能存在不同的致病机制。
刘敬谢立信史伟云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白色念珠菌茄病镰刀菌
明胶酶在兔真菌性角膜炎病理改变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明胶酶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与MMP-9在兔真菌性角膜炎病理改变中的作用。方法8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其中3组为实验组,兔右眼分别注入100μl茄病镰刀菌、烟曲霉菌及白色念珠菌的悬液;另1组为对照组,兔右眼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MMP-2与MMP-9的来源,明胶酶谱法检测其活性。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炎性细胞的浸润、角膜细胞外基质(ECMs)的降解以及真菌菌丝在角膜内的生长方式与入侵深度。结果MMP-2主要由角膜基质细胞产生,真菌感染后5d检测出活性,8d活性升高。MMP-9主要来源于嗜中性粒细胞,接种后1d即检测到活性,3d活性升高,之后逐渐下降。茄病镰刀菌感染后3d,角膜内散在嗜中性粒细胞,浅层ECMs被降解,菌丝平行于角膜基质纤维生长。烟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感染后3d,角膜内可见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周围ECMs降解明显,菌丝表现为垂直生长。接种后8d,茄病镰刀菌和白色念珠菌感染的角膜内炎性细胞和菌丝明显减少,而烟曲霉菌感染的角膜变化不明显。结论茄病镰刀菌、烟曲霉菌及白色念珠菌感染兔角膜后,产生的明胶酶活性明显不同;明胶酶对降解角膜ECMs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ECMs降解程度的不同,菌丝在角膜内的生长方式、入侵深度等病理改变出现差异。
翟华蕾谢立信董晓光
关键词:角膜炎明胶酶类细胞外基质
真菌性角膜炎654例感染谱分析被引量:67
2006年
目的对654例真菌性角膜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治效果。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真菌性角膜炎住院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疾病危险因素、季节变化、临床特征、实验室结果和治疗策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在感染性角膜溃疡住院患者中所占比例最高(61.9%)。角膜损伤(51.4%)特别是植物性物质损伤(25.7%)为最常见的危险因素。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生率在秋冬季比春夏季更高,并呈逐年递增趋势。氢氧化钾湿片直接镜检法的诊断阳性率为88.7%。分离到的真菌中镰刀菌属最多见(73.3%)。604例(92.4%)患者接受了手术干预,包括穿透性角膜移植399例(66.0%),板层角膜移植177例(29.3%)。结论镰刀菌属是真菌性角膜炎中最主要的病原。氢氧化钾湿片直接镜检法以其快速、简便和高特异性值得进一步推广。角膜移植术仍然是治疗严重真菌性角膜炎的最有效方法,建议早期实施。
钟文贤谢立信史伟云孙士营
关键词:角膜炎真菌性流行病学病原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