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03-001)
- 作品数:69 被引量:578H指数:15
- 相关作者:刘洛夫姜振学李卓吴康军付晓飞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鄂尔多斯盆地与国外相似盆地对比及其中生界石油储量预测被引量:4
- 2013年
- 选取3个国外克拉通盆地,即西西伯利亚盆地、巴黎盆地和伊利诺斯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进行对比。鄂尔多斯盆地作为发育在坳拉谷基底之上的克拉通盆地,具有含丰富油气资源量的地质基础。鄂尔多斯盆地为中生代陆相沉积,其烃源岩的分布相对于整个盆地较为局限,圈闭类型较为复杂多样,除此之外的其他地质因素均比较相似。根据盆地对比估算得到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的探明石油储量为17.21×108t(据西西伯利亚盆地)、22.67×108t(据巴黎盆地)和24.40×108t(据伊利诺斯盆地),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具有很大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
- 王英刘洛夫张枝焕李薇王艳如刘显阳王克赵彦德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
-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页岩气形成条件及有利区带预测被引量:4
- 2016年
- 对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泥页岩岩性、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特征以及含气性进行分析认为,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广泛发育,奥陶系富有机质泥页岩为黑色碳质页岩,钙质、硅质页岩,富有机质泥页岩主要发育在盆地西部的萨尔干组(7~22 m)和盆地东部的黑土凹组(40~60 m)。萨尔干组干酪根类型为Ⅰ型和Ⅱ型,黑土凹组干酪根类型为Ⅲ型,均为好—优质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为高成熟—过成熟阶段。泥页岩矿物颗粒以石英为主,黏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脆性矿物含量高,孔隙主要以介孔和大孔为主,微裂缝发育。泥页岩碎屑矿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井下样品的含气量与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露头样品由于受到风化,其含气量与有机碳含量相关性不明显。优选的中-下奥陶统页岩气发育区在塔东地区的分布面积约1 582 km^2,在尉犁地区约1 058 km^2.油气储量为17 814×10~8m^3.
- 乔锦琪刘洛夫申宝剑胡青
-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泥页岩储层特征
- 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二叠系、三叠系油气来源及成藏模式被引量:14
- 2014年
- 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北临东道海子凹陷,南靠阜康凹陷,东接五彩湾凹陷,是油气聚集的有利指向区。通过对比研究区周缘生烃凹陷的烃源岩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流体包裹体分析和盆地模拟技术,对白家海凸起二叠系、三叠系油气的来源、成藏期次以及成藏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白家海凸起二叠系、三叠系油气主要来自于北部的东道海子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油气发生过两期充注:第一期从白垩纪早期持续到白垩纪末期,第二期从白垩纪末期持续到第四纪,为油气充注高峰期。综合研究区构造特征和油气成藏过程,建立了二叠系和三叠系近源充注、断裂高效输导、先油后气充注、晚期调整成藏的油气成藏模式。
- 李博一刘洛夫卫倩倩尚晓庆吴云龙
- 关键词:油源对比成藏期次成藏模式白家海凸起
-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6致密油成藏机理分析被引量:5
- 2019年
- 根据野外露头、岩心观察、实验模拟、分析测试等资料,结合模拟软件,对长6致密油成藏过程与成藏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6致密油成藏动力为长7烃源岩生烃产生的过剩压力,主要成藏期为距今160 Ma和120~100 Ma,两期成藏阶段烃源岩生烃增压都大于10 MPa,储层充注孔喉下限分别为18、16 nm。恢复了长6不同沉积微相储层的孔隙度演化历史,原始孔隙度水下分流河道为39.59%、水下分流间湾为40.17%、浊积扇为37.70%,在距今180 Ma左右变为致密储层,早于致密油成藏时间,属于先致密后成藏。岩心和野外露头观察发现长6致密油具有团块状石油局部富集、沿层理层状石油富集、沿裂缝线状富集和裂缝交叉处块状石油富集等4种富集模式。室内实验模拟显示,无裂缝参与时,致密油呈整体弥散型运移;有裂缝时裂缝控制了致密油的富集。近源超压强充注、裂缝垂向沟通与侧向短距离运移调整共同形成大面积整体含油、局部甜点富集的致密油藏。
- 葛云锦
- 关键词:成藏模式
- 断层分段生长定量表征及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44
- 2015年
- 裂陷盆地断层分段生长具有普遍性,为了定量表征断层分段生长过程及组合模式的正确性,以塔南凹陷为研究靶区,以三维地震为基础,应用"三图一线"方法有效表征断层分段性;利用断裂平面分段生长连接定量判别标准,可以定量判别断层组合的正确性;同时,提出了应用"最大断距相减法"定量恢复断层形成演化过程,探讨断层分段生长对洼槽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合洼槽结构和油藏精细解剖,研究结果表明:1)塔南凹陷边界断裂TN1和TN2具有典型分段生长特征,其分别由多个小断层连接而成;2)应用"断距回剥"技术定量恢复了TN1和TN2断层南一段上部和南二段沉积时期断层分布规律;3)基于断层分段生长定量判别标准,TN1和TN2断层组合与实际断层平面组合特征相符,证实了塔南东次凹TN1和TN2断层组合的可靠性;4)断陷湖盆具有典型主干边界断层"强烈活动段控洼槽并控优质烃源岩"和"变换构造带控砂体展布"的特征;5)盆地边界断裂分段生长、洼槽迁移与变换带控砂耦合关系导致形成4种类型油气藏:断层遮挡油气藏、近岸水下扇形成岩性油气藏、横向背斜形成的构造油气藏和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
- 付晓飞孙兵王海学孟令东
- 关键词:转换带
- 塔里木盆地塔中16石炭系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成因机理被引量:8
- 2014年
- 塔中16石炭系油藏位于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具有低含油饱和度的油层分布在相对低孔-渗的储层中,而高GOI值的水层分布在高孔-渗储层中的特征.为阐明其特殊的成因机理,利用石油包裹体丰度(GOI)分析方法,结合圈闭演化历史开展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现今油层和水层的样品都具有较高的GOI值(5.6%~32.0%),暗示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了古油层,GOI值与孔隙度和渗透率具有正相关关系.高孔-渗储层优先充注油气,形成具有高含油饱和度、高GOI值的油层,低孔-渗储层充注油气较少,形成具有低含油饱和度,相对低GOI值的油层.而古油层泄漏的过程中,高孔-渗储层中聚集的油气也更容易泄漏,形成高GOI值水层,低孔-渗储层中充注的油气泄漏较少,形成低含油饱和度油层.综合分析认为:不同孔-渗条件储层的差异充注和成藏后的差异泄漏,是塔中16石炭系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形成机理.深化并研究了多期演油气区的成藏机理,对于深入认识多期演化背景的致密砂岩油气勘探潜力具有指导意义.
- 李卓姜振学李峰
- 关键词:石油地质
- 柴达木盆地尕斯地区古近系砂岩储层流体-成藏演化特征被引量:2
- 2016年
- 柴达木盆地西南部尕斯地区古近系下部(下干柴沟组下段,E_3~1)砂岩油藏是柴达木盆地主力油藏之一。以跃检1井为例,通过多功能显微镜、阴极发光、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包裹体测温等手段的应用,对储层的岩性、自生矿物、成岩共生序列、烃类包裹体分布及期次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了储层的流体—成藏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储层砂岩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成岩共生序列为早期方解石/黏土包壳→长石溶蚀/石英加大→长石加大/晚期方解石→长石加大溶蚀/微晶石英→白云石→晚期绿泥石→硬石膏;储层流体经历了碱性—酸性—碱性—弱酸性—碱性的演化过程。其中酸性流体包括了黄色荧光和蓝色荧光气液烃包裹体所代表的2期油气充注,捕获时间分别为28Ma和8Ma;结合构造演化史与油气地球化学特征,提出了尕斯E_3~1油藏经历了上干柴沟组(N1)低熟原油和上油砂山组(N22)至现今的2期油气调整改造的成藏过程。
- 桂丽黎赵孟军刘可禹罗秘孟庆洋袁莉郝加庆
- 关键词:油气包裹体成藏过程古近系尕斯油田
- 车排子周缘白垩系清水河组砂体油气输导特征被引量:2
- 2015年
- 综合测井、录井、物性分析、地层水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在现代油气运移理论的基础上,从宏观与微观、平面与剖面等方面,研究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周缘白垩系清水河组砂体的油气输导特征.清水河组发育扇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顺物源的北西-南东方向连通性好,垂直物源方向的砂体受河道间泥岩的阻隔,连通性较差,底部发育一套连续稳定的砂砾岩是油气的优势运移通道.清水河组砂体主要为方解石胶结,处于中成岩阶段,发育较多溶孔,孔隙度均值为17.6%,为高孔中喉特征,微观连通性好.清水河组砂体地层水水型相同,均为NaHCO_3型,证实砂体的连通性好.来自沙湾凹陷深部的二叠系油气经断裂和不整合面运移至白垩系后,沿清水河组砂体从凹陷向凸起、由东南向西北部运移.综合多种因素分析,建立了清水河组砂体的油气输导模式.
- 周长啸刘洛夫吴康军肖飞徐正建
- 关键词:地球化学砂体油气输导车排子凸起
-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与天然气运移特征被引量:16
- 2014年
- 以中国致密砂岩气未来潜力区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为研究区,通过显微镜下观测、毛细管压力曲线测试、孔渗测试和天然气运移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天然气在致密储层中的充注运移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以溶蚀孔与槽型孔为主,孔隙半径主要在0.1μm左右;2)致密砂岩储层的渗透率与孔隙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渗透率主要受孔隙结构与裂缝发育控制;3)天然气在致密砂岩储层中运移需要一定的启动压力梯度,渗透率越高,需要的启动压力梯度越小;4)岩石中裂缝发育会显著降低启动压力梯度;5)致密砂岩中天然气的运移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即单个气泡游离聚集-形成连续相-连续相运移.
- 范俊佳周海民柳少波
- 关键词:致密砂岩运移孔隙结构
- 库车坳陷迪北地区侏罗系阿合组古油水界面识别被引量:4
- 2015年
- 古油水界面的识别可以很好地研究油气成藏后油水界面的变迁和调整过程,为油气成藏过程以及油气勘探研究提供很好的证据。应用含油包裹体丰度法和定量颗粒荧光技术对库车坳陷迪北地区侏罗系阿合组储集层的古油水界面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依南4井和依深4井阿合组存在古油藏,古油柱高度在100 m以上,依南5井阿合组未发现古油藏,显示为油气运移的通道。结合库车坳陷构造演化史和烃源岩热演化史,认为中新世吉迪克组沉积中后期(17×10^6~12×10^6a),三叠系烃源岩处于生油高峰期,生成的原油运移至侏罗系阿合组,并在古构造高部位的依南4地区和依深4地区富集,形成古油藏。古油藏的识别为迪北地区油气成藏过程研究以及勘探方向的选定提供了有利证据。
- 刘建良姜振学李峰王赢
- 关键词:侏罗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