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04-001)
- 作品数:21 被引量:545H指数:14
- 相关作者:张运波赵宗举陈轩刘银河杨雨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四川盆地及邻区二叠纪层序岩相古地理及有利勘探区带被引量:93
- 2012年
- 通过大量露头、钻井岩心沉积相研究及地震相分析,将四川盆地及邻区二叠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编制了四川盆地及邻区三级层序地层格架下的二叠纪岩相古地理图,即层序PSQ1(栖霞组)、层序PSQ2-PSQ3(茅口组)、层序PSQ4(龙潭组/吴家坪组)及层序PSQ5(长兴组/大隆组)4个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图,认为四川盆地及邻区二叠纪岩相古地理的演变主要受控于区域张裂构造背景及同沉积正断裂的活动,总体表现为张裂活动逐渐增强的趋势;中二叠世主要发育碳酸盐缓坡,晚二叠世演变为镶边台地;因中二叠世末期的峨眉地幔柱活动及其玄武岩喷发导致了康滇古陆的形成并成为川西南地区陆源碎屑沉积物源。通过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发现了一批台内礁滩及台内洼地,进一步明确了川北地区中缓坡相及台地边缘相的展布,对于四川盆地及邻区二叠系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结合主要烃源岩分布及成藏条件分析,提出环开江—梁平盆地上二叠统白云石化台缘礁滩、城口—鄂西盆地西南缘上二叠统白云石化台缘礁滩、川北地区中二叠统白云石化中缓坡礁滩、茅口组风化壳岩溶储层、上二叠统长兴组白云石化台内礁滩及中二叠统断裂热液白云岩储层是四川盆地二叠系碳酸盐岩储层的有利天然气勘探领域。
- 赵宗举周慧陈轩刘银河张运波刘玉娥杨雨
- 关键词:岩相古地理二叠纪有利勘探区四川盆地
- 四川盆地及邻区早三叠世印度期层序岩相古地理及有利勘探区带被引量:4
- 2012年
- 通过大量钻井岩性统计、岩心观察、露头沉积相研究与地震相分析,结合板块构造演化等区域地质资料,以体系域为单元编制了4张三级层序地层格架下的四川盆地及邻区早三叠世印度期岩相古地理图,明确了开江—梁平盆地相主要发育于飞仙关组一段及二段沉积期,在飞仙关组三段沉积期已演化为台内洼地,以及不同时期盆地内部鲕粒滩体的展布与迁移特征,且在盆地周缘绵竹、湖北利川等露头发现了台地边缘鲕粒滩,为四川盆地飞仙关组鲕滩气藏的勘探提供依据。四川盆地飞仙关组各体系域都有鲕粒滩体分布,其中层序TSQ1高位体系域(相当于飞仙关组二段)及层序TSQ2海侵体系域(相当于飞仙关组三段)沉积期鲕滩规模最大,也是主要产气层段,滩体展布具有由台地内部不断向盆地相区迁移的特征。层序TSQ1海侵体系域(相当于飞仙关组一段)沉积期,开江—梁平盆地相两侧的镶边台地边缘鲕粒滩(坝)规模不大,鲕粒滩体主要分布于台内古地貌高地以及滨岸地带;层序TSQ1高位体系域沉积期,鲕粒滩(坝)沿开江—梁平盆地相两侧及城口—鄂西盆地相西南缘台地边缘集中分布;层序TSQ2海侵体系域沉积期,川北、川东地区发育鲕粒滩体且规模较大;层序TSQ2高位体系域(相当于飞仙关组四段)沉积期,滩体分布较少,主要为局限台地和蒸发台地沉积。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带主要是环开江—梁平盆地白云石化台缘滩相、城口—鄂西盆地西南缘白云石化台缘滩相以及溶蚀的台内滩相。
- 周慧赵宗举刘烨罗忠张宝民刘玉娥张兴阳江青春李秋芬高志勇杨雨刘银河
- 关键词:岩相古地理有利勘探区带飞仙关组下三叠统四川盆地
-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层序岩相古地理被引量:26
- 2012年
- 在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运用单因素分析综合岩相古地理作图方法,通过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研究,编制了三级层序格架下的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层序-体系域岩相古地理图7张。研究区寒武纪总体表现为由清水与浑水交替出现的碳酸盐缓坡(黔东世—武陵世台江期)向清水碳酸盐镶边台地(武陵世王村期—芙蓉世)演变的过程,古气候表现为由干旱向相对潮湿演变的特点。寒武纪早期(黔东世)即辛集组、朱砂洞组及馒头组下段沉积期表现为典型的南海北陆特征,因海侵作用的不断进行,寒武纪中期(武陵世台江期)即馒头组中段及上段沉积期原鄂尔多斯古陆被海水分割为3个相互分离的古陆(伊盟古陆、吕梁古陆及镇原古陆),至寒武纪武陵世王村期即张夏组沉积期海侵达到最大范围并形成了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的雏形和东西分异的古地理格局,寒武纪晚期(武陵世古丈期—芙蓉世)即三山子组中下部沉积期发生海退并形成了近SN向展布的"伊盟—中央古陆"。寒武纪早中期(黔东世—武陵世台江期),潮坪相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优势相带;寒武纪晚期(武陵世王村期—芙蓉世),局限台地相则是分布面积最大的相带。馒头组上段、张夏组鲕粒滩具有环绕内缓坡及开阔台地分布即主要分布于中缓坡及台地边缘的特点,三山子组多孔白云岩具有全区分布的特点。
- 陈启林白云来黄勇马玉虎刘晓光魏立华完颜容韩晓峰
- 关键词:寒武纪层序沉积相岩相古地理鄂尔多斯盆地
- 塔里木盆地寒武纪层序岩相古地理被引量:101
- 2011年
- 通过钻井取心及露头沉积相观察、地震层序解释及地震相分析,结合蛇绿混杂岩带分布及板块构造演化等区域地质资料,对三级层序地层格架下的塔里木盆地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板块内部存在3个孤立碳酸盐台地(塔西台地、罗西台地及库鲁克塔格台地)及其间深水沉积区的古地理格局,塔西南地区存在寒武系深水盆地相沉积分布区,并且该深水盆地相沉积分布区可能是以和田河气田为代表的塔西南地区海相油气藏的主力烃源区。发生于早震旦世和早寒武世的塔里木板块北缘大陆裂谷运动,以及震旦纪—寒武纪的张裂构造环境控制了塔里木板块内部多个孤立碳酸盐台地及其间深水沉积区的形成。从早寒武世到晚寒武世,虽然塔里木板块内的古地理格局总体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以塔西台地为主的孤立碳酸盐台地均发生了进积—加积作用而变得更大,并且不同时空台地边缘类型及其叠置型式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早寒武世以发育缓坡—(斜坡坡度较小的)弱镶边台地边缘为主,中—晚寒武世以发育弱镶边—(斜坡坡度较大的)镶边台地边缘为主。
- 赵宗举罗家洪张运波吴兴宁潘文庆
- 关键词:层序地层海相岩相古地理寒武纪塔里木盆地
- 川中地区中二叠统构造热液白云岩的发现及其勘探意义被引量:91
- 2012年
- 综合地震资料解释、岩石矿物学观察以及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认为四川盆地中部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白云岩为构造热液白云石化成因,具有以下典型特征:①白云岩单层厚度较大,多呈透镜状产出,横向连续性差,钻遇井附近多伴有走滑断裂发育,白云岩层段在对应的地震剖面上见"下凹"反射特征;②基质白云岩多呈中-粗晶,其缝洞中见具有波状消光特征的填隙鞍状白云石,并发育大量的角砾岩,角砾岩间充填白色的白云石,形成斑马构造;③基质白云岩与填隙鞍状白云石的均一温度较白云石化作用时地层的温度要高5℃以上,分别为105.8~159.6℃及113.2~138.6℃,同时二者还具有偏负的氧同位素特征(-7.64‰~-7.95‰)以及高87Sr/86Sr值(0.708 369~0.709 684)。构造热液白云岩的发育和分布受走滑断裂控制,若与上覆致密灰岩地层有机配置,可以形成良好的岩性圈闭。
- 陈轩赵文智张利萍赵宗举刘银河张宝民杨雨
- 关键词:热液白云岩白云岩储层栖霞组茅口组中二叠统
- 开江-梁平海槽长兴期古构造格局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环开江-梁平海槽周边晚二叠世长兴期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礁体存在,其沉积、发育过程是在该区长兴期区域地质背景及海槽形成之后特殊的古构造格局上发生的。为弄清古构造对海槽2侧礁体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及2侧礁体的发育特征,以海槽2侧实际地震剖面为基础资料,通过长兴期沉积前海槽南西侧斜坡坡度较为精确的测量及北东侧边界断层特征的研究,描述了海槽2侧差异性的古构造格局特征:海槽南西侧为低角度缓斜坡;海槽北东侧为由数条同生正断层控制形成的高角度陡坡。在此基础之上,明确了海槽2侧差异性的台地类型及礁体特征:北东侧为镶边台地,南西侧为缓坡台地;北东侧礁体形成时间早于南西侧且厚度较南西侧大但范围小。
- 胡望水姚乾坤肖传桃汤济广曾涛蔡万春
- 关键词:长兴期生物礁
- 四川盆地奥陶系十字铺组与宝塔组接触关系新认识被引量:15
- 2013年
- 四川盆地奥陶系十字铺组和宝塔组自上世纪20年代命名以来,在地层学界一直被认为是连续沉积,整合接触。四川盆地东—南缘中—上奥陶统习水良村和武隆黄草两条剖面的牙形石生物地层与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指示,十字铺组与宝塔组之间存在沉积间断,即二者并非整合接触关系。该不整合可与北美地区的M4/M5不整合面对比,二者可能是由桑比期早、晚期的海平面下降引发。与此时代相近的不整合在新疆巴楚地区、塔里木盆地亦有发现。由于十字铺组在四川盆地广泛分布于覆盖区,且岩性多以碳酸盐岩为主,因此不整合的发现将促使我们重新认识并评估该组的油气勘探潜力。
- 樊茹卢远征张学磊张师本段文哲李鑫邓胜徽
- 关键词:四川盆地奥陶系
- 中—上扬子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被引量:3
- 2019年
- 在系统分析典型露头剖面的岩性和沉积序列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古生物牙形石、全岩碳同位素和氧同位素、岩石薄片分析以及典型钻井、测井和地震的综合层序分析,将中-上扬子地区奥陶系海相地层划分为8个区域上可对比的三级层序,即层序OSQ1-层序OSQ8。建立了年代地层、牙形石生物地层、岩石地层与层序地层之间的相互关系。识别出Ⅱ型及Ⅲ型(淹没不整合型)2种层序界面。区域上以发育Ⅱ型层序界面为主,仅层序OSQ7的顶界面(即临湘组与五峰组的分界面)属典型的Ⅲ型层序界面。中-上扬子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台地/缓坡相沉积的淹没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从早奥陶世晚期至晚奥陶世晚期,持续时间超过25 Ma。通过对比反映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的全岩碳同位素旋回和反映沉积古水深相对变化的沉积旋回,分析揭示,在古气候和沉积充填速率影响不大的背景下,中-上扬子地区下奥陶统下部层序OSQ1的发育主要受控于全球海平面变化,而层序OSQ2-层序OSQ8的发育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运动,即扬子板块向华夏板块的俯冲会聚所产生的挤压构造作用,属于较为典型的前陆挤压层序。
- 谢环羽赵靖舟王培玺谢武仁杨雨
- 关键词:层序地层海平面变化碳酸盐岩奥陶系
- 中-上扬子地区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被引量:5
- 2021年
- 以典型露头剖面实测分析为基础,结合岩石薄片、钻测井、全岩碳氧同位素和地震剖面的综合分析,将中—上扬子地区寒武系海相地层划分为6个区域上可对比的三级层序,建立了年代地层、岩石地层与层序地层之间的关系。层序CSQ1相当于下寒武统下部,由牛蹄塘组(或筇竹寺组)构成;层序CSQ2相当于下寒武统中部,由杷榔组(或沧浪铺组)构成;层序CSQ3相当于下寒武统上部,由清虚洞组(或龙王庙组)构成;层序CSQ4相当于中寒武统下部高台组;层序CSQ5相当于中寒武统上部—上寒武统下部,由孔王溪组和耗子沱群(或洗象池群)下部构成;层序CSQ6相当于上寒武统中—上部,由耗子沱群(或洗象池群)中—上部构成,6个三级层序纵向上叠置构成1个完整的寒武系二级层序。识别出2种层序界面类型,即相对海平面下降形成的Ⅱ型层序界面和暴露有关的Ⅰ型层序界面,区域上以Ⅱ型层序界面发育为主,仅层序CSQ1的底界面属典型的Ⅰ型层序界面。通过对比反映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的碳酸盐岩全岩碳同位素旋回和反映沉积古水深相对变化的沉积旋回,分析揭示,在古气候和沉积充填速率影响不大的背景下,中—上扬子地区寒武系三级层序CSQ1—层序CSQ4和层序CSQ6属于全球海平面层序,其可容空间的增加主要取决于全球海平面的上升,而层序CSQ5属于主要受控于扬子区西缘构造活动影响的构造层序。层序CSQ1发育于震旦纪末期桐湾运动灯影组剥蚀夷平面之上的碎屑陆棚环境,层序CSQ2—层序CSQ3演变为混积陆棚—碳酸盐岩缓坡环境;中—晚寒武世,受中—上扬子区碳酸盐岩台地边缘加积-进积作用的逐渐加强以及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陆源物质输入减少,层序CSQ4—层序CSQ6演变为典型的局限镶边台地环境。
- 谢环羽姜在兴王培玺谢武仁杨雨
- 关键词:层序地层海平面变化碳酸盐岩寒武系
- 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被引量:15
- 2010年
- 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是地震储层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该文对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的特殊性、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针对性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论述,并提出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是碳酸盐岩储层油气勘探与开发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将推动碳酸盐岩地区油气勘探的可持续发展。
- 张虎权卫平生潘建国孙东王宏斌
- 关键词:碳酸盐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