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气象局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CMAGJ2011M04)

作品数:2 被引量:74H指数:2
相关作者:朱男男于莉莉王彦李艳伟高留喜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市气象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雷达
  • 2篇雷达回波
  • 2篇雷达回波特征
  • 2篇回波
  • 2篇回波特征
  • 1篇阵风锋
  • 1篇强对流
  • 1篇强对流天气
  • 1篇雷暴
  • 1篇雷暴天气
  • 1篇海风锋
  • 1篇辐合
  • 1篇辐合线
  • 1篇边界层
  • 1篇边界层辐合线

机构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天津市气象台
  • 1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北...

作者

  • 2篇王彦
  • 2篇于莉莉
  • 2篇朱男男
  • 1篇高留喜
  • 1篇李艳伟
  • 1篇汪靖

传媒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年份

  • 2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渤海湾海风锋与雷暴天气被引量:32
2011年
利用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到的2008年6~9月共56次渤海湾海风锋天气过程资料、255m高的气象铁塔资料及相应的自动气象站资料,统计分析了渤海湾海风锋的气候特征,包括渤海湾海风锋出现的时间、频率和海风锋触发形成雷暴天气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8年6~9月雷达共观测到渤海湾海风锋56次;每日海风锋的形成时间有所不同,最早形成时间是09:30(北京时,下同),最晚在16:00;维持时间也各有长短,最长维持时间为6.5 h,最短的仅1 h;伸展到内陆的一般距离为70~80 km,最远距离达120 km,高度一般为1.5 km,最高为2.0 km。同时,结合2002-2007年典型的海风锋天气个例分析表明,单一海风锋由于水平范围小,垂直厚度最高为2 km,一般不能形成雷暴天气。但是,当它与西边很弱的冷锋形成一定角度(30°~90°)碰撞时,在碰撞的交叉处能够形成雷暴天气;当海风锋与其它系统呈追赶碰撞时,一般不能形成雷暴天气;当海风锋与其它系统平行碰撞时,有时雷暴加强,有时雷暴减弱。
王彦于莉莉朱男男汪靖
关键词:雷达回波特征雷暴天气
边界层辐合线对强对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作用被引量:49
2011年
应用天津CINRAD/SA雷达探测到的边界层辐合线信息,对2008—2009年6—9月发生在天津地区的边界层辐合线进行了统计分析,与2002—2007年海风锋触发形成的局地强对流天气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地区边界层辐合线的雷达低仰角基本反射率因子产品的回波特征一般表现为弱的窄带回波,回波强度仅为15~25 dBZ,宽度一般为3~10 km。在合适的层结状态和水汽条件下,这些边界层辐合线的演变和碰撞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单一边界层辐合线一般不能形成大范围的雷暴天气;两条以上边界层辐合线之间碰撞,一般在碰撞交叉处能够形成强对流天气。若已存在强对流天气,则强对流天气将加强。
王彦于莉莉李艳伟朱男男高留喜
关键词:边界层辐合线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特征海风锋阵风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