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ZH088)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3
相关作者:蒋秀玲李棉管张兆曙王建彭金定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2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篇网络流行
  • 3篇网络流行语
  • 3篇流行语
  • 2篇模因
  • 2篇模因论
  • 1篇议题
  • 1篇社会机制
  • 1篇社会整合
  • 1篇生物学
  • 1篇网络化
  • 1篇网络化时代
  • 1篇逻辑悖论
  • 1篇扩散
  • 1篇扩散机制研究
  • 1篇公共空间
  • 1篇扁平化

机构

  • 4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4篇蒋秀玲
  • 2篇李棉管
  • 1篇彭金定

传媒

  • 2篇成都师范学院...
  • 1篇人文杂志
  • 1篇中共杭州市委...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空间切换:网络流行语生产的社会机制被引量:8
2015年
围绕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这一问题,模因论和虚拟社会论都提出了各具特色的解释但又都存在解释盲区。空间社会学认为网络流行语核心的生产机制是空间切换,一些网络用语成功地实现了日常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之间的切换,从而既能够唤起个体情感又能激起集体认同,这是网络流行语生产的核心原因。空间切换通过"主体性投射""扁平化扩散""抗拒性认同"和"例行化建构"等前后相继的四个具体步骤完成。网络流行语被创造出来后,其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流行语与系统世界的关系,系统收编会对网络流行语产生矛盾性的影响。
蒋秀玲李棉管安佳乐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公共空间
模因论在网络流行语分析中的应用与困境被引量:1
2013年
模因论在网络流行语分析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网络流行语进行模因分类、开展模因生命周期研究和模因特点分析等方面。模因论在对网络流行语做描述性分析时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是由于模因论本身存在"强模因"界定的逻辑悖论、模因概念的生物学困境、解释层次的困境,因此对网络流行语形成原因的解释力度还不够,需要从更宏观的社会文化层次进行更深入地分析。
蒋秀玲
关键词:模因论网络流行语逻辑悖论
网络流行语扩散机制研究:三种视角及其整合被引量:2
2015年
围绕网络流行语的扩散机制问题,语言学、网络社会学和空间社会学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理论解释。语言学以网络流行语的符号特征为基础,借用模因论解释网络流行语的扩散,认为网络用语的强模因特征使网络流行语得以扩散;网络社会学以网络社会的匿名化特征为出发点,分析了网络信息的扁平化传播机制;空间社会学立足于网络语言的嵌入性总体特征,将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切换视为网络流行语扩散的核心机制。这三种解释机制各有优势、互为补充,可以被整合成一个综合性的解释框架,其中空间切换机制为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提供了基础性解释,模因论为网络流行语的扩散提供了"过滤机制"的解释,而扁平化传播机制为网络流行语的扩散提供了"平台"解释。
蒋秀玲彭金定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模因论
网络化时代的社会整合议题被引量:3
2013年
网络化时代的来临使得传统社会结构发生了全方位的变革,社会整合再次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科学议题。网络化时代使得个体化趋势得以加强,这不但使社会价值层面的系统整合出现困境,还冲击动摇了传统社会整合的组织基础,加剧了整体统一性和个体特殊性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网络化时代还使得前网络社会的整合规则变得效率低下,甚至出现"合法性危机";在社会整合的治理体制上,网络化时代以信息控制为主要手段的传统权威体制也遭遇挑战。但是,网络化时代的整合困境并不必然导致一个碎片化的社会,如果社会治理方式能够直面"生活政治"问题,这恰恰是一个重塑社会整合的机会。
蒋秀玲李棉管
关键词:网络化时代社会整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