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0987)
-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2
- 相关作者:秦新月孔渝菡郭振委张广慧冯金洲更多>>
- 相关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多种方法检测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水通道蛋白4抗体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讨论并分析采用不同方法检测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水通道蛋白4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组织间接免疫荧光检测(IIF)、细胞免疫荧光法(CBA)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视神经脊髓炎患者(NMO组)、多发性硬化患者(MS组)的血清及脑脊液中水通道蛋白4抗体的表达,同时测定健康受试者(对照组)的血清水通道蛋白4抗体的表达,分析3组间的差异。结果 3种方法检测对照组血清中AQP4-Ab的表达阳性率均为0.0%。3种方法在NMO组与MS组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AQP4-Ab的阳性结果显示NMO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MS组(P<0.05),其中,CBA在NMO组AQP4-Ab的阳性检出率最高,分别为血清中73.1%与脑脊液中85.1%。比较3种方法的敏感性:CBA>IIF>ELISA;比较3种方法的特异性:CBA>ELISA>IIF。其中,3种方法的敏感性有差异(χ2=7.115,P=0.029),3种方法的特异性无差异。结论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神经脊髓炎患者的血清及脑脊液中水通道蛋白4抗体的阳性率、敏感性高,适于临床应用。
- 李敏秦新月
- 关键词:视神经脊髓炎血清脑脊液
- 运动锻炼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皮质RGMa表达的影响
- 2011年
- 目的:探讨运动锻炼对卒中后大鼠缺血侧脑皮质排斥性导向分子A(RepulsiveguidancemoleculeA,RGM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假手术组,MCAo模型7、14、28 d组,以上各组再分为:非运动、低运动量、中动量、高动量锻炼组,每组6只。应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缺血侧脑皮质RGMa的表达。结果:①实时定量PCR:低运动量模型各组与对应时间点非运动模型组比,RGMa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运动量模型各组与各对应时间点非运动模型组相比,前者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高运动量模型各组与对应时间点非运动模型组相比,RGM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②免疫组化:低运动量模型各组与对应时间点各非运动模型组相比,RGM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运动量模型各组与对应时间点各非运动模型组相比,前者RGMa表达明显下降(P<0.05),但中运动量模型7 d组RGMa表达量与对应非运动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运动量模型各组与对应时间点各非运动模型组相比,RGMa表达明显增加(P<0.05)。神经功能评分显示中运动量模型组明显改善神经功能(P<0.05)。结论:适量锻炼可以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患侧皮质RGMa的表达,改善神经功能。
- 郭振委秦新月孔渝菡
- 关键词:运动锻炼脑缺血实时定量PCR
- 不同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IL-1β、IL-6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对局灶性缺血/再灌注大鼠实施不同缺血后处理,观察其对大脑炎症介质释放的影响,为其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提供依据。方法成年SD大鼠25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远隔后处理组、延迟后处理组,术后48 h取脑组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缺血侧皮质和海马内IL-1β、IL-6表达及相同部位轴突形态。结果和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和远隔后处理组损伤侧皮质和海马缺血范围减小,局部炎症反应减轻,轴突损伤减少。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早期进行缺血后处理可显著减少大脑炎症反应,使轴突的损伤情况改善。
- 孔渝菡秦新月
- 关键词:缺血后处理轴突损伤
- 嗅球损伤对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损伤嗅球对脑室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神经于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增殖、迁移及其在嗅球内分化的影响。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42只,采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等渗盐水组、嗅球损伤3d、1周、2周、3周、4周组,每组6只,嗅球内局部注射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acid,NMDA)制作嗅球损伤模型,以5-溴脱氧尿嘧啶(5-bromo-2-deoxyuridine,BrdU)标记NSC,免疫组化法观察嗅球损伤对SVZ区NSC增殖的影响。另取大鼠18只,采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等渗盐水组和嗅球损伤组,每组6只,于嗅球损伤后7d腹腔注射BrdU,4周后分别以免疫组化和荧光双标法观察SVZ区NSC迁移及其在嗅球内的分化情况。结果嗅球损伤后3d,SVZ区BrdU阳性细胞开始增高(26.33±2.58,P〈0.01),7d达高峰(35.33±3.01,P〈0.01),以后有所下降,但第4周仍有较高水平表达(19.50±2.26,P〉0.05)。嗅球损伤后5周,损伤组喙侧迁移流(rostral migratory-stream,RMS)及嗅球内的BrdU阳性细胞数(86.50±5.09,52.83±3.87)较正常对照组和等渗盐水组明显增多(P〈0.01),荧光双标示大部分BrdU阳性细胞同时表达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元核抗体(neuronal nuclei antigen,Neun),少部分细胞表达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结论损伤嗅球可促进SVZ区NSC增殖及其向嗅球迁移,新生细胞不但可以分化为神经元,也可分化为胶质细胞,并可能参与损伤后的修复作用。
- 张广慧秦新月郭振委冯金洲孔渝菡
- 关键词:嗅球干细胞细胞增殖
- 电刺激嗅球对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 探讨电刺激嗅球对脑室下区(SVZ)神经干细胞(NSC)增殖、迁移及其分化的影响.方法 取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刺激组、电刺激1 d、3 d、7 d、14 d、21 d、28 d组,以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NSC,免疫组化法检测SVZ区NSC的增殖情况.另取大鼠1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刺激组和电刺激组,以免疫组化法观察NSC向嗅球迁移情况,荧光双标法检测NSC分化情况.结果 电刺激1 d,SVZ区BrdU阳性细胞开始增高,第7天达高峰,第3周达对照组水平.注射BrdU28 d后,电刺激组喙侧迁移流(RMS)及嗅球内的BrdU阳性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但两组NSC分化情况没有明显差别.结论 电刺激嗅球可促进SVZ区NSC增殖及迁移,但对其分化没有影响.
- 张广慧秦新月王恬竹冯金洲郭振委
- 关键词:电刺激嗅球神经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