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黎介寿院士肠道屏障研究专项基金

作品数:60 被引量:273H指数:9
相关作者:刘刚武华秦环龙阮征黄小流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9篇医药卫生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3篇黏膜
  • 22篇肠黏膜
  • 17篇黏膜屏障
  • 14篇肠黏膜屏障
  • 11篇结肠
  • 11篇结肠炎
  • 10篇蛋白
  • 10篇溃疡
  • 10篇溃疡性
  • 10篇溃疡性结肠炎
  • 9篇肠道
  • 8篇乳酸
  • 8篇细胞
  • 8篇肠内
  • 8篇肠屏障
  • 7篇胰腺
  • 7篇膳食
  • 7篇膳食纤维
  • 7篇连接蛋白
  • 6篇炎症

机构

  • 9篇山西医科大学...
  • 9篇天津医科大学...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南昌大学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温州医学院附...
  • 3篇青岛大学医学...
  • 3篇山西医科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亚...
  • 3篇江阴市人民医...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南京军区福州...
  • 2篇青岛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井冈山大学

作者

  • 9篇刘刚
  • 9篇武华
  • 8篇秦环龙
  • 4篇黄小流
  • 4篇阮征
  • 3篇张翠
  • 3篇涂小煌
  • 3篇印遇龙
  • 3篇胡芳
  • 3篇丁雯瑾
  • 3篇李玲
  • 3篇杨建军
  • 3篇周艳
  • 3篇范建高
  • 3篇储昭新
  • 3篇孙学成
  • 3篇丁连安
  • 3篇张明
  • 2篇任卫英
  • 2篇刘玉江

传媒

  • 4篇世界华人消化...
  • 4篇肠外与肠内营...
  • 4篇中华消化杂志
  • 4篇中国普外基础...
  • 3篇食品科学
  • 3篇中国现代普通...
  • 3篇中国医药导报
  • 3篇中华临床营养...
  • 2篇江苏医药
  • 2篇中国普通外科...
  • 2篇中华胰腺病杂...
  • 2篇中华结直肠疾...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1篇2014
  • 6篇2013
  • 7篇2012
  • 13篇2011
  • 7篇2010
  • 3篇2009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消化道重建术后肠道细菌移位的临床研究(英文)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消化道重建术后肠黏膜屏障损伤与肠道细菌移位(BT)及BT与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消化道重建术的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3、5 d采集外周血,进行血浆二胺氧化酶及全血细菌DNA检测。全血DNA提取后进行PCR扩增,采用的靶基因为大肠杆菌特异性β半乳糖苷酶基因和16SrRNA基因。观察患者至术后10 d以监测SIRS情况。结果:术前PCR检测全血细菌DNA均为阴性,术后共有14例阳性。23例患者术后发生SIRS,其中12例患者PCR阳性。PCR阳性组SIRS发生率为85.7%(12/14),阴性组为23.9%(11/46)(P<0.01)。术后出现SIRS的患者PCR阳性率为52.2%(12/23),无SIRS组为5.4%(2/37)(P<0.01)。PCR阳性的患者血浆二胺氧化酶浓度较PCR阴性者明显升高(P<0.01),有SIRS的患者血浆二胺氧化酶较无SIRS患者明显升高(P<0.01)。结论:消化道重建术后BT与肠黏膜屏障损伤密切相关,术后SIRS与BT密切相关。PCR技术可早期诊断细菌移位,对术后SIRS有较好的早期预警价值。
邵长春丁连安牛冬光
关键词:肠黏膜屏障损伤细菌移位二胺氧化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核苷酸寡聚化结构域2相关肠屏障损伤在回肠贮袋炎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观察并分析贮袋炎患者的肠屏障功能,探索核苷酸寡聚化结构域2(NOD2)蛋白在回肠贮袋炎中的作用,为研究UC并发贮袋炎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镜中心行贮袋黏膜活组织检查的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贮袋炎疾病活动度指数将患者分为贮袋炎组(20例)和非贮袋炎组(30例)。另选择未行手术治疗的UC患者为对照组(10例)。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贮袋炎组和非贮袋炎组患者的肠腔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并计算对照组、非贮袋炎组和贮袋炎组患者的闭合蛋白、α人防御素和NOD2的阳性表达率。统计学方法采用Levene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见贮袋炎组患者的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结构和腔面微线毛损伤严重。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贮袋炎组患者肠黏膜中闭合蛋白、α人防御素和NOD2的阳性表达率均低于对照组和非贮袋炎组[分别为(19.3±0.4)%比(84.0±0.3)%和(77.9±0.5)%,(60.0±1.3)%比(85.0±0.1)%和(77.3±0.4)%,(46.1±1.6)%比(72.0±0.7)%和(60.7±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451、-7.514,-3.943、-2.970,-5.115、-2.982;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NOD2的表达水平与闭合蛋白、α人防御素呈正相关(r=0.671、0.628,P均<0.01)。结论回肠贮袋炎患者肠屏障功能受损,NOD2相关的肠屏障损伤可能在回肠贮袋炎发病机制中处于重要地位。
高鑫何安琪张琦李春强赵信禹刘刚
关键词:肠屏障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预防脑出血患者肠屏障损害的效果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给予早期肠道营养预防肠屏障发生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3月来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的24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各120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肠外营养,观察组患者予早期肠内营养。结果: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心功能衰竭、消化道症状、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M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L/M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肠内营养明显改善了肠黏膜通透性。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患者的身体营养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脑出血后的肠屏障有维护其完整性及正常功能的作用。
黄庆锋沈剑虹施炜龚佩佩顾志恺陈建国苏星
关键词:早期肠内营养脑出血肠屏障
食物不耐受相关性赋能教育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效果研究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研究食物不耐受相关性赋能教育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干预效果,为临床指导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的UC患者89例,根据其接受食物不耐受相关性赋能教育的意愿分为试验组(n=47)和对照组(n=42)。试验组患者接受面对面的食物不耐受相关性赋能教育,对照组接受传统电话随访健康教育,1次/2周,持续干预6个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食物不耐受情况;并于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测量体质指数(BMI)及血清总蛋白(TP)、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转铁蛋白(TRF)水平评估患者营养状况;采用So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系统评估患者疾病活动程度。结果 89例UC患者食物不耐受阳性率为67.4%(60/89)。试验组患者食物不耐受阴性14例,轻度不耐受6例,中度不耐受1例,重度不耐受26例;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5、4、1、22例,两组食物不耐受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16,P=0.677)。干预前,两组SF-36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躯体职能、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卫生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以及同组干预前(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BMI、TP、ALB、PA、TR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ALB水平高于对照组和同组干预前(P<0.05)。干预前,两组Southerland DA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9,P=0.827);干预后,试验组Southerland DAI评分低于对照组(t=2.726,P=0.008)。结论对UC患者进行食物不耐受相关性赋能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营养状况,改善疾病预后。
张迎迎朱丽璎胡芳李凯钰高森阳刘刚
关键词:食物不耐受
植物乳杆菌对IL-10基因敲除结肠炎小鼠黏附分子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灌胃对IL-10基因敲除小鼠肠道炎症和淋巴细胞归巢的影响.方法:取IL-10基因敲除(knockout,KO)小鼠和未作基因敲除的背景鼠分为4组:对照组(野生组WT)、加植物乳杆菌组(WT+LP)、IL-10基因敲除模型组(KO)、模型加植物乳杆菌组(KO+LP).4wk开始对照组和KO组每日予PBS灌胃,WT+LP和KO+LP组予溶于PBS的LP灌胃,持续4-8wk结束.实验结束后取各组小鼠结肠行炎症评分和电镜亚显微结构观察,并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归巢相关分子MAdCAM-1、ICAM-1、α4β7及CD3的表达.结果:8wk后KO小鼠100%发生肠道炎症,且其CD3及黏附分子α4β7、ICAM-1和MAdCAM-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WT组均明显增高(mRNA:t=39.42,8.83,25.53,45.78,均P<0.01;CD3、ICAM-1、MAdCAM-1蛋白:t=19.04,29.57,12.29,均P<0.01).予以益生菌LP灌胃后,KO+LP组小鼠CD3及黏附分子α4β7、ICAM-1和MAdCAM-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KO组均明显降低(mRNA:t=20.34;4.95;14.21;22.31,均P<0.01;CD3、ICAM-1、MAdCAM-1蛋白:t=6.82,14.10,7.03,均P<0.01);WT+LP组小鼠CD3及黏附分子α4β7、ICAM-1和MAdCAM-1的mRNA较WT组均明显降低(t=9.33,10.55,7.75,6.69,均P<0.01),而WT+LP组小鼠CD3及黏附分子ICAM-1和MAdCAM-1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降低.结论:植物乳杆菌能下调黏附分子在IL-10基因敲除结肠炎小鼠中的高表达,这可能是其减轻炎症状态,缓解炎症性肠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储昭新陈红旗张明秦环龙
关键词:植物乳杆菌白介素-10基因敲除淋巴细胞归巢
Notch基因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0年
Notch基因不仅在细胞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肝脏的代谢中也有独特的作用。Notch基因过度表达会导致胰岛素抵抗(IR)、脂质代谢异常和肥胖等,而这些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抑制Notch基因表达来改善IR,调节脂质代谢紊乱,减轻肥胖,可以减缓NAFLD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为NAFL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在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纤维化甚至肝细胞癌的过程中,Notch基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维丁雯瑾范建高潘勤
关键词:NOTCH基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肥胖
利用腹腔镜技术改进开腹脾切除术的操作流程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将腹腔镜脾切除术的操作流程应用于开腹脾切除术的借鉴价值。方法总结以往的腹腔镜脾切除术,设计新的开腹脾切除术的流程(改进开腹脾切除术)。选择61例脾切除术病例,分为传统开腹组和改进手术组,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和并发症,比较两组之间差异。结果传统手术组手术时间(97.3±23.6)min,术中出血量(264.4±46.6)mL,24 h引流量(285.5±76.5)mL。改进开腹手术组:手术时间(52±13.7)min,术中出血量(105.0±31.0)mL,24 h引流量(110.3±39.5)mL;上述指标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手术组无术中大出血和胰瘘发生,改进手术组的术中治疗费用较传统开腹组高(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后的开腹脾切除术在控制手术时间和出血风险上具有优势。合理地应用先进手术器械可以更好地实现微创理念。
朱安龙朴大勋侯彦伟尹雪峰许军姜洪池
关键词:腹腔镜外科手术
阻塞性黄疸对肝屏障功能损害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阻塞性黄疸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多因胆管机械性梗阻导致胆汁淤积所致,引起肝组织和胆管的损害和全身系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导致较高的病死率,主要因为手术后的并发症如肝衰竭、出血、肾衰竭、肺功能障碍等引起,其治疗是外科的一大难题。高胆红素血症、内毒素血症、细菌移位、
张明秦环龙
关键词:阻塞性黄疸肝组织病理生理变化高胆红素血症机械性梗阻肺功能障碍
益生菌对炎性肠病小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研究益生菌植物乳杆菌(LP)对炎症状态下肠屏障的修复机理。方法以白介素-10基因敲除(IL-10-/-)小鼠为炎性肠病模型,采用简单随机法(随机表)将空白对照(WT)小鼠和IL-10-/-小鼠分成4组:WT组、WT+LP组、IL-10-/-组和IL-10-/-+LP组,每组10只。分别灌饲Ringer液或LP溶液,持续4周。每周记录小鼠肠炎的临床表现,实验结束后收集小鼠结肠组织,进行病理评分和形态观察,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浓度,利用Ussing Chamber技术对小鼠结肠通透性及电生理变化进行分析,并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分析法对结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进行定量和定位研究。结果与WT组相比,IL-10-/-组小鼠腹泻、直肠脱垂和体重丧失较明显(P<0.01);TNF-α和IFN-γ浓度明显升高(P<0.01);病理表现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偶见透壁性溃疡和隐窝脓肿形成;超微电镜提示紧密连接结构破坏;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1)表达明显降低(P<0.01)且伴有异常分布;结肠上皮细胞甘露醇通透性升高(P<0.001),跨膜电阻值降低(P<0.001)。LP干预4周后,与IL-10-/-组相比,LP能显著改善肠道炎症的临床和病理表现,阻止紧密连接超微结构破坏,促进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P<0.01),降低结肠上皮细胞甘露醇通透性(P<0.001),升高跨膜电阻值(P<0.001),降低了TNF-α和IFN-γ的浓度(P<0.01),减轻了肠道炎症。结论 LP能通过促进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修复受损肠屏障功能,从而减轻肠道炎症。
陈红旗杨俊周玉坤张旻杭晓敏秦环龙
关键词:益生菌植物乳杆菌肠屏障紧密连接蛋白
组氨酸脱羧酶、D-乳酸盐及α-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肠梗阻患者肠黏膜损伤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血清组氨酸脱羧酶(HDC)、D-乳酸盐(D-lactate)及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ST)在肠梗阻患者肠黏膜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治疗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HDC、D-lactate及α-GST在28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19例单纯性肠梗阻患者、17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和20例健康自愿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并对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进行比较;观察所有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感染(腹腔感染和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此三种诊断指标在其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血清中HDC、D-lactate及α-GST三种指标的表达水平在绞窄性肠梗阻患者中最高(P<0.01),且HDC的AUC为0.913,大于D-lactate的0.872(P=0.000)及α-GST的0.836(P=0.000)。当HDC的临界值为31.00μg/L时,其灵敏度(74.5%)、特异度(94.6%)、假阴性率(25.5%)及假阳性率(5.4%)均优于D-lactate和α-GST。SIRS及腹腔感染发生率在绞窄性肠梗阻患者中明显高于单纯性肠梗阻及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P<0.05);而肺部感染发生率在所有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DC在有SIRS和腹腔感染的绞窄性肠梗阻组患者中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无SIRS及无腹腔感染患者(P<0.01),血清D-lactate及α-GST在有SIRS的绞窄性肠梗阻患者中表达水平均高于无SIRS患者(P<0.05),而在其余患者中三种指标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HDC、D-lactate和α-GST的表达水平与SIRS及腹腔感染均显著相关(P<0.05),其中HDC与SIRS相关性最高(r=0.608,P=0.001)。结论血清HDC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诊断肠梗阻患者肠黏膜损伤的生物学指标。
杨建军秦环龙
关键词:肠梗阻肠黏膜损伤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