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C752004)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3
相关作者:胡英程相占更多>>
相关机构:大理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大理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篇伊丽莎白·毕...
  • 2篇丽莎
  • 1篇心灵
  • 1篇英语
  • 1篇英语课
  • 1篇英语课程
  • 1篇生态视野
  • 1篇生态危机
  • 1篇生态主义
  • 1篇视觉
  • 1篇图像
  • 1篇文化
  • 1篇文化生态
  • 1篇文化生态学
  • 1篇文学
  • 1篇文学创作
  • 1篇立体主义
  • 1篇立体主义绘画
  • 1篇美国文学
  • 1篇教学原则

机构

  • 3篇大理学院
  • 2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奥格斯堡大学
  • 1篇大理大学

作者

  • 5篇胡英
  • 1篇程相占

传媒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大理学院学报...
  • 1篇西安外国语大...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伊丽莎白·毕肖普诗歌与立体主义绘画被引量:3
2010年
根据弗兰克关于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理论,莱辛所谓的"诗画界限"被现代主义诗人突破了,伊丽莎白.毕肖普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结合毕肖普具有个人特色的动态诗学,细读她的诗歌,可以发现,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借鉴了立体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绘画技巧,从而突破时空的界限,在她诗歌中实现了类似立体主义绘画的空间效果。
胡英
关键词:立体主义
创造性物质与创造性心灵:文化生态学与文学创作被引量:2
2016年
创造性并非人类独有的特征,而是生命的一种属性,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物质世界本身的属性。论文第一部分按照顺序反映了物质与心灵、自然与文化之间创造性出现的各个进化阶段及其差异:创造性物质、创造性生物界以及创造性心灵。接着论文主要探讨文学创造性(文学创作)问题。通过各种文学史中的例子,尤其以美国诗歌与小说为例说明,在一个重要意义上来说,文学创作可以描述成对物质自然本身的产生与创造过程的自我反思式的呈现与审美转换。然而,想象性文本具有的这种自我反思与转换力量,正好显示出自然创造形式与文化创造形式之间的互联性与区别,其中,文学无疑是最显著的表现形式之一。沃特·惠特曼的《自我之歌》、伊丽莎白·毕晓普的《鱼》、赫曼·梅尔维尔的《白鲸》以及唐·德里罗的《地下世界》都是很好的例证。
胡英程相占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美国文学
伊丽莎白·毕晓普的生态视野被引量:3
2017年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20世纪美国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的诗歌进行重新解读可以发现,在其缄默、含蓄的诗风掩盖之下,诗人其实具有前瞻性的生态视野,这令她在美国生态诗歌发展中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毕晓普对大自然的特别关注产生于现代性的生态危机背景之下,成就于其客观而纯洁的观察与冷静而精准的表达之中,最终落脚于将"异在世界"进行家园化的过程之中。
胡英
关键词:生态视野生态危机
论高级英语课程教学原则与策略被引量:3
2011年
高级英语作为基础英语和综合英语课程的延续和拔高,一方面应该继续致力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同时也应有所侧重,加强对高年级英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注意教学策略的转变:(1)加强语篇教学,实现阅读、翻译与写作教学策略的转变;(2)加强文学教育,实现词汇、修辞教学策略的转变;(3)加强文化教育,实现深层次文化教学与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的转变。
胡英
关键词:高级英语教学原则教学策略
跨越时空的视觉回忆——伊丽莎白·毕晓普的动态诗学
2014年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伊丽莎白·毕晓普对于诗学观点一向保持缄默的态度。不过通过仔细阅读她关于回忆主题的诗歌,结合她自身的经历和爱好,可以发现她在自己各个阶段的诗歌中逐步实现她自己所提倡的动态诗学观点。首先,在其早期的诗歌中她以一种象征的手法来探索关于童年的回忆;其次,在中期的诗歌,她的这种探索更进一步,以具有视觉效果的图象来表现对于过去的回忆;最后,在她后期的诗歌中,毕晓普将回忆变成一种动态的、经历时间的、具有图像特征的叙述与图景,因此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在诗歌中实现了一种本应视觉艺术才具有的特征,真正实践了她自己所提倡的动态诗学观点。
胡英
关键词:伊丽莎白·毕晓普回忆图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