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ZS061)

作品数:11 被引量:19H指数:2
相关作者:柳德军崔丽霞李凤成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大学南京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历史地理
  • 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政府
  • 4篇民国
  • 4篇民政
  • 4篇国民政府
  • 4篇保甲
  • 4篇保甲制
  • 4篇保甲制度
  • 3篇南京国民政府
  • 2篇地方自治
  • 2篇异化
  • 2篇邵力子
  • 2篇自治
  • 2篇民国时期
  • 1篇地方实力派
  • 1篇选举
  • 1篇言论
  • 1篇言论自由
  • 1篇战时
  • 1篇政权
  • 1篇政权模式

机构

  • 8篇山西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 1篇安徽财经大学

作者

  • 8篇柳德军
  • 2篇崔丽霞
  • 1篇李凤成

传媒

  • 2篇求索
  • 2篇民国研究
  • 1篇安徽史学
  • 1篇史学月刊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宁夏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历史教学(下...

年份

  • 3篇2017
  • 6篇2016
  • 1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战时期甘肃保甲制度的重构及其异化
2016年
抗日战争的爆发加剧了国家对乡村社会资源的索取,而旨在乡村社会治理的保甲制度亦在战争的推进中发生着质的改变。抗战初期甘肃省政府在坚持抗战的使命下,开始着力于保甲制度的重构,并希图借此来加强民众动员,征集战争物资。然而,战争年代沉重的兵役田赋不断冲击着普通民众的生存底线,而征兵纳粮过程中的诸多不公平现象则进一步加剧着民众的心理疑惧,撕裂着其对乡镇保长仅有的一丝同情。同时,乡镇保长工作的繁苛和低廉的薪资待遇亦使良者隐退而劣者钻营,乡镇保长一职不再成为乡村精英竞逐的对象。本为加强乡村社会治理的保甲制度最终沦落成为国民党政府征兵纳粮的代理机构。
柳德军
关键词:抗战时期保甲制度
“雷马事变”与甘肃政局之演变被引量:1
2017年
中原大战后冯玉祥部退出西北,为南京国民政府介入西北事务提供了机会。但此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在财力、兵力等因素的限制下,仍不愿过多地涉入甘肃政局。因此,借助回马地方实力派以稳定甘肃政局,成为此时国民政府的理性选择。然而,"雷马事变"的发生和各种势力在甘肃境内的博弈,以及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人对西北问题的关注,促使国民政府开始将甘肃问题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深受蒋介石信赖的邵力子出任甘肃省政府主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时世更易下国民政府战略重心的转移。
柳德军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邵力子
民国时期政治漩涡与胡适的参政纠结——以“国家建设问题”为中心的考察
2013年
1917年胡适留学回国后看到的国内政界乱象,促使他立下了20年不谈政治的决心,表示要专门从事思想文艺工作,冀图替中国政治建筑一个革新的基础。但是面对国民党当局执政伊始发出的参与政事邀请,胡适却又深感机会难得,想要有一番作为,救得一弊是一利。他在1929年"应请"代国民党当局"想想国家的重要问题",但是认真参与政事的胡适所言多与当局真实意图不符。国民党内部派系的博弈和国内外情势的发展,导致他"乘兴来败兴归",因为言论遭到打击和迫害。但结合胡适与国民党当局各方就国家建设问题引发的争议,以及事情演变的具体过程来看,国民党当局也难以逃脱"诱民入罪"的指责。
李凤成
关键词:国民党政府参政言论自由
民国初年甘肃回汉军事集团之间的冲突与调适--以“陆马争督”为中心的考察
2016年
民国初年甘肃政坛督权易替频繁。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皖系崩解,身倚皖系的张广建失去了继续督甘的政治资本。继张之后,甘督之位遂成为分别以马福祥和陆洪涛为首的甘肃回汉军事集团相互争夺的焦点。为避免因陆马争督可能引发之严重后果,同时为削弱甘肃地方势力计,北京中央政府决定调马离甘,赴任绥远,以绥远都统蔡成勋署理甘督。但北京政府的这一决定在甘肃回汉集团的联合反对下归于失败。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与妥协下,甘督之位最终由陆洪涛署理,但北京政府亦不得不对甘督的其他竞争者作出安排。这一略显矛盾的结局,一方面表明了民国初年中央权力式微下地方实力派的坐大,另一方面也隐现出实力有限的甘肃回汉集团在面对中央权力干预时的矛盾心态及抵制性服从。
柳德军
20世纪30年代中央权力渗入与甘肃政局之演变被引量:1
2017年
中原大战之后,南京国民政府试图将权力的触角拓展到西北边陲,但此时南京国民政府政权初定,内忧外扰层出不穷,即使有控驭西北之心,事实上亦无进驻西北之能。因此,借用传统的"甘人治甘"手法来稳定甘肃政局,不失为此情境下的理性选择。然而,雷马事件的骤然发生及各方势力在甘肃的博弈宣告了国民政府"甘人治甘"策略的失败。"九一八"事变和东三省的瞬间沦丧,促使国人再次把目光聚焦于西北一隅。深受蒋介石信赖的邵力子临危受命入甘,然"文人治甘"的道路却荆棘丛生。主甘不足一年的邵力子深感身疲力竭,坚辞甘省主席。邵的辞职隐现出甘省问题的严峻和文人治甘的窘境。在文治难获成功的前提下,蒋介石决定派军人出身的朱绍良入甘赴任,并派其嫡系胡宗南部进驻甘肃。国民政府这一文武兼修的治甘策略,最终使纷乱年久的甘肃政局逐渐被纳入国民政府的控驭之下。
柳德军
关键词:邵力子
民主的悖论:20世纪40年代甘肃乡镇保长民选及其异化被引量:7
2016年
抗战后国民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开始沿承总理遗教,实施"宪政"统治。为了使其宪政之治初备民主色彩,国民政府决定将乡镇保长的产生模式由委派制转变为选举制。甘肃乡镇保长民选亦在国民政府的一再催促下于1945年开始实施,然因其地僻处西陲,财力、人力均极缺乏,民众思想陈陋痼弊,乡镇保长民选一开始便举步艰难。加之内战的爆发和田赋兵役的持续加重进一步加剧了村民与乡镇保长的矛盾,乡镇保长职位不再成为乡村精英竞逐的对象,随选即辞或被迫就任者屡见不鲜,本欲借助选举以提高乡镇保长素质的民选制度却进一步加剧了乡村权力结构的失衡。面对乡镇保长群体性劣化和乡村秩序的紊乱,甘肃省政府在内战尾歇之际被迫将乡镇保长的产生模式再次由选举回溯为委派。乡镇保长民选的异化及最终失败的结局,宣告了国民政府在天时、地利、人和均处不利的时境下试图通过民主的幻象来挽救日趋消亡的政治声誉,其结果只能是一场民主的滥觞。
柳德军
关键词:国民政府时期民主选举
改革的限度:20世纪30年代甘肃保甲制度推行之实况调查被引量:1
2016年
甘肃保甲制度自1934年推行以来,虽在省县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据抽样调查显示,截至1938年甘肃保甲制度的推行实况仍处于萌芽阶段。恶劣的自然环境、贫瘠的土地资源、拮据的保甲经费、困乏的人才储备、虚弱的省府力量和强势的地方实力派,这些因素都对甘肃保甲制度的推行带来了程度不同的影响,然最为关键者,则是国家权力的下移及对基层社会的强力控制并未得到民众的认同,而乡村精英们的顽强抵制亦使位居中枢的乡镇保长在这一政治生态中举步维艰。
柳德军
关键词:保甲制度抽样调查地方实力派
从自治到保甲:民国保甲制度复兴之路被引量:3
2016年
自清末新政以来,地方自治开始取代保甲制度并成为时人热议之对象,而辛亥革命后的历届北洋政府更是致力于地方自治的推行,然纵观这一时期地方自治的发展轨迹,却是一事无成。因此,初掌政权的南京国民政府在自治与保甲之间犹豫徘徊。1930年代初,面对内忧外患的中国国情和地方自治在中国社会实践中的诸多不适应,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在鄂豫皖"剿共"区域试行保甲制度,且其触角亦迅速延展至其他省域。回溯民国保甲制度复兴之缘由,直接原因虽出自于蒋介石"剿共"军事之需要,然其根本原因则深植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情以及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态。
崔丽霞柳德军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保甲制度地方自治
三十年来民国保甲制度研究综述被引量:2
2016年
自清末新政以来,从西方舶来的地方自治开始取代传统的保甲制度并成为国人热衷的对象,但地方自治在中国的实践却难以如人所愿,基于诸多考虑,20世纪30年代初,初掌政权的南京国民政府再次将保甲制度推到了历史的前沿。然而,此时的中国社会已在欧风美雨的浸润下发生了质的变化,西方的坚船利炮和思想文化开始将这个古老而文明的封建帝国推向了近代化的漩涡。此时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保甲制度,
柳德军
关键词:保甲制度南京国民政府民国地方自治中国社会
民国时期卓尼藏区基层政权模式的革变——以“博峪事变”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2
2017年
时至抗战前夕,偏踞甘肃西南的卓尼藏区仍然沿承着其封建而古老的土司制度,国家权力被排斥在卓尼政教大权之外。1937年在甘肃地方军阀鲁大昌和卓尼内部不安分子的操纵下,博峪事变发生,土司杨积庆被杀。甘肃省政府借机干预卓尼政务,实行改土归流,成立卓尼设治局。虽然甘肃省政府在稳定西北边疆、安抚杨氏土司家族的原则下,给予杨氏家族及其继承人杨复兴等人一系列的政教权力,从而导致卓尼藏区的改土归流很不彻底,但博峪事变与卓尼设治局的成立,毕竟为国家权力的渗入打开了方便之门。随着1940年代保甲制度在甘南藏区的强力推行,卓尼基层政权开始在国家权力的导引下逐渐向近代化的方向缓缓前行。
崔丽霞
关键词:改土归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