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7JA751011)

作品数:2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李今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文学

主题

  • 3篇鲁滨孙
  • 2篇飘流
  • 2篇晚清
  • 2篇鲁滨孙飘流记
  • 2篇汉译
  • 2篇改写
  • 2篇《鲁滨孙飘流...
  • 1篇译介
  • 1篇语境
  • 1篇中庸
  • 1篇小说
  • 1篇林译小说
  • 1篇后殖民
  • 1篇后殖民批评
  • 1篇革命化

机构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2篇李今

传媒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晚清语境中的鲁滨孙汉译——《大陆报》本《鲁滨孙飘流记》的革命化改写
<正>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虽然算不上是最早,但说得上是不断重译得最多的英国经典长篇小说之一,自钱塘跛少年沈祖芬于1898年译毕,题为《绝岛漂流记》,1902年由杭州惠兰学堂印刷以来,在整个20世纪出版了不下40种译本、...
李今
文献传递
晚清语境中汉译鲁滨孙的文化改写与抵抗——鲁滨孙汉译系列研究之一被引量:7
2009年
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虽然在后殖民批评视野中又一次成为国际学界关注的热点,但对于中国来说,有几个先在的问题:即我们什么时候开始谈论鲁滨孙?谈论什么?汉译鲁滨孙是如何被翻译和改写的?本论文把中国第一个汉译缩写本,沈祖芬译《绝岛漂流记》置于晚清语境中,通过与源文本的对比分析说明,沈译本是把鲁滨孙作为在当时社会同样流行的哥伦布式的英雄,出于"激励少年"的目的翻译塑造的,不仅在主题上删除了原作者的宗教寓意,从情节上,突出了"冒险"经历,对主人公形象更是进行了归化式的改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原文本渗透的殖民叙述话语、意象和心理,是中西文化理想价值观相互调和的产物,体现了殖民叙述与民族叙述的内在纠结和张力。
李今
关键词:鲁滨孙改写后殖民批评
从“冒险”鲁滨孙到“中庸”鲁滨孙——林纾译介《鲁滨孙飘流记》的文化改写与融通被引量:8
2011年
林译《鲁滨孙飘流记》与时人将主人公奉为冒险英雄的通常看法不同,他揭露其实为"行劫者","灭种者之盗",并以"中庸"价值观去改写这一形象。通过译述,林纾用中国儒学的精神和术语去理解诠释西方人的宗教信仰,这既是对儒学之中庸理想的高越而又平凡、贤圣而又通常两面的融通,也是对西方宗教与儒家学说共同所具普世价值的融通。林纾之译述,是他既要对"究武而暴"的西方文化"范之以文",又要对"好文而衰"的中国文化"振之以武"而实施的文学行动。
李今
关键词:鲁滨孙飘流记中庸林译小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