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ZS035)
-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2
- 相关作者:杨晓胡惠芳谭皓更多>>
- 相关机构:辽宁师范大学池州学院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 牧野笃《中国变动社会的教育》评介被引量:1
- 2011年
- 本文以牧野笃《中国变动社会的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该作品中关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学习日本教育的阶段划分、研究视角、主要观点进行了述评。通过对这一研究个案的分析,展现日本学者研究当代中外教育交流的视域与观点;反思当代中国吸收外国教育的工具理性及其失误;倡导在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吸取国外教育理论与经验的实事求是精神。
- 杨晓
- 关键词:日本教育中国教育
- 关于21世纪初日本大学改革的基本走向
- 2011年
- 20世纪90年代,通过对大学理念、大学课程、研究生院、大学评价、大学管理的改革使日本大学的面貌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到了21世纪,日本大学面对社会经济变化引起的大学环境的变化,总结了20世纪末改革的经验教训,以此为基础,对21世纪初改革趋势进行了探索,主要体现在大学无边界化、大学研究活性化以及日本大学形象改革三方面。
- 杨晓
- 关键词:大学改革
- 仓石武四郎留华生活初论被引量:3
- 2012年
- 日本著名汉语教育家、中国文学研究家仓石武四郎,于1928年3月23日至1930年8月3日,以日本文部省在外研究员身份在华留学。其间,他不仅通过聘请私人教师及到大学旁听以完成学业,还利用大量时间访书购书、拜会学者、承担政府机构指派之任务以及游历考察各地。其中多项活动都为后世留下了深远影响。但大量购书之事或许不自觉地充当了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工具。作为近代日本留华学生的代表,仓石的留华生活也成为日本留华学生的一种缩影。
- 谭皓
- 关键词:留学
- 清末中国学制改革的文化价值取向被引量:1
- 2013年
- 本文以清末中日关系易位为背景,阐述中国借鉴日本近代教育模式,建立近代学制,全面启动教育近代化的文化价值取向。中国受日本学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办学宗旨以国家主义为旨归,倡导从小学到大学的兴学路线,以军事教育与实业教育为急务。晚清中国最终运用"行政优先"的策略,在封建统治的摇摇欲坠中,从形式上完成了中国学校教育制度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转换。
- 杨晓
- 抗战前新生活运动与国民生活的改造被引量:5
- 2008年
- 新生活运动是中华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文章从改造国民生活的角度,分析新生活运动的缘起及抗战前的发展概况,探讨新生活运动对国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产生的影响,论述新生活运动在国民社会生活改造中的积极意义与不足之处。
- 胡惠芳
- 关键词:新生活运动
- 二战时期日本民族教育塑造皇国民性格的文化心理解析
- 2015年
- 论文从文化心理学视角对二战时期日本皇国民性格的养成进行分析,概括提出:日本民族教育塑造皇国民的性格结构及其目标体系是:以"尽忠"确立皇国民的国家信仰,以"义士"涵养皇国民的文化性情,以"勤王"陶冶皇国民的意志品质,以"奉公"磨练皇国民的灭私行为,以"殉国"激励皇国民"为国捐躯"。解析其民族教育的文化机理是:在"诚——至诚"位于日本"善"的德目中第一位的表象背后隐藏着一种深机,即"杀害他人"存在于"诚的伦理"的极限之中,它被视为"尽忠"天皇的最高体现。揭示二战时期日本民族教育的实质是:将日本"立于万邦之上"可以在其他国家为所欲为的幻想植入国民的头脑之中。这种幻想曾经诱惑成千上万舍弃生命战斗的日本军人,呼唤着天皇的名字去赴死,酿造了近代战争史上日本民族的命运悲剧,如不加以彻底清算有可能继续加深日本民族的悲剧命运。
- 杨晓
- 关键词:二战时期文化心理
- 武士道与《武士道》——近代日本武士道文化心理解析被引量:2
- 2011年
- 近代日本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角色转换,与其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性变迁密切相关。文章从文化心理的层面,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剖析明治时期日本学者新渡户稻造撰写的《武士道》一书,以解析近代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的演变过程,发掘日本近代发展的文化心理动力。提出:明治武士道是日本从古代意性文化向近代理性文化转换的分水岭。明治武士道以理性的审视,将武士道提升为一种民族精神,使其成为国民在理性文化状态下的一种普遍的自我意识。正是这种镶嵌在集体无意识中的文化意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穷兵黩武的极端方式,引领近代日本走上了强盛之路,亦形成了阻碍日本近代走上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心理根源。
- 杨晓杨飏
- 关键词:武士道文化心理理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