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ZS042)

作品数:14 被引量:92H指数:6
相关作者:王元林孟昭锋褚福楼张目吴力勇更多>>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历史地理
  • 4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学

主题

  • 7篇祭祀
  • 6篇家祭
  • 6篇国家祭祀
  • 5篇信仰
  • 5篇明清
  • 3篇明清时期
  • 2篇道教
  • 2篇地方秩序
  • 2篇地理
  • 2篇秩序
  • 2篇互动
  • 1篇信仰变迁
  • 1篇政治
  • 1篇郑和下西洋
  • 1篇秩序构建
  • 1篇神灵
  • 1篇水神
  • 1篇下西洋
  • 1篇礼制
  • 1篇岭南

机构

  • 12篇暨南大学

作者

  • 12篇王元林
  • 2篇孟昭锋
  • 1篇何方
  • 1篇褚福楼
  • 1篇吴力勇
  • 1篇张目
  • 1篇汪欢

传媒

  • 2篇暨南学报(哲...
  • 1篇广西民族研究
  • 1篇安徽史学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贵州文史丛刊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中国历史地理...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西安电子科技...
  • 1篇文化遗产
  • 1篇暨南史学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明清国家礼制中的四海祭祀被引量:2
2011年
东西南北四海,不仅是国家礼制中属于中祀岳镇海渎的一类,而且是国家权力在疆域中的象征。国家郊祀和地方专庙祭祀的目的在于利用四海神的阴佑功能,保障国家大事的顺利和社稷的安定,并拱卫政权的长治久安。明清国家大事有涉四海神的祭祀,多流于形式,内容僵死,变化不大。虽然郑和下西洋、嘉靖帝求子嗣、嘉庆后派遣地方武职官员就近祭祀等有些新变化,但四海祭祀,与宋元相较,其等级和地位明显下降。祭祀四海的表象是为国家大事、社稷安定的需要,象征着国家皇权在疆域上的表现,其实质却是儒教思想的体现,是国家正祀在地方上的集中展现。
王元林
关键词:祭祀国家礼制
明清时期泰山进香及相关问题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泰山位居五岳之首,历来备受青睐,而帝王的封禅、致祭活动,更确立了其独尊地位。泰山地位的尊崇,令四面八方的信众齐聚泰安,登临泰山,拜谒于泰山神下,成为泰山忠实的香客。据泰山现存碑刻记载,明清时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民众的各阶层人士,无不亲祀泰山,将泰山进香活动推至鼎峰。究其原因,或为显示帝王之正统地位,或求国泰民安,或为福寿康宁,或为游览胜景,因人而异,不一而足。朝山进香活动的兴旺发达,带动了旅店、餐饮及庙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泰山内、外道路的兴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当地民众的负担,使当地的民风民俗、社会风气发生转变乃至恶化。
孟昭锋王元林
关键词:明清时期阶层
神灵的庇佑:郑和下西洋中的祭祀神灵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以往学者研究郑和下西洋,把天妃、南海神纳入道教或佛教有失片面。在国家礼制层面上,他们仍然是被纳入国家祭祀神灵,而非道佛神灵。静海寺等属于国家层面上祭祀的佛教神灵场所;长乐南山三清殿等也是官方许可建立的道教场所;清真寺等也是官方许可的回教祭祀场所。这些祭祀场所虽为佛道回等宗教,但并不能说明郑和下西洋中祭祀的有关神灵都是这些宗教的神灵,其间不排除佛道等宗教对国家甚或民间神灵的吸收和利用。郑和下西洋后建的都公庙、太保庙等,则是保佑海上航行在其海域祭祀的地方性神灵,由船员或地方民众祭祀。郑和下西洋是明代官方的行为,其间官方祭祀的国家神灵的场所有静海寺、龙江天妃宫及东南沿海重要港口、沿海要地的天妃庙、南海神庙等,其有功于航海,固沿途祭祀。后来的三宝庙、太保宫、都公庙等,是官方与民间行为共同催生了这些场所的出现,但其仍是民间信仰的范畴;而民间信仰的宗三庙、白鳝庙、大王庙等庙宇,则与下西洋的官方祭祀无关。佛教、道教利用了天妃等国家祭祀神灵的显圣和在人们心目中的灵应,通过相关的经义和图画、仪式等,在郑和下西洋中,再次把天妃等国家祭祀神灵纳入其体系。
王元林
关键词:神灵国家祭祀郑和下西洋佛教道教
明清时期宗三信仰的起源与流变被引量:3
2013年
宗三,最初释义为舟索断为三段,起源于元末鄱阳湖之战,明清时期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流传过程中,宗三的形象由化身龙形助战朱元璋的"鬃(宗)三爷爷"转变成冤魂所附的缆精厉鬼。虽然宗三也有静(靖)江王封号,但史载中却多以负面形象出现。宗三庙主要分布于长江汉口至南京段,集中在安徽沿江府县,也零星散布于周边地区,祭拜宗三神成为这些地区水上交通重要的信仰。随着时间推移,宗三在相关地区的神职范围不断扩大,由庇佑水上交通演变为司雨禳灾等,成为地方保护神。
汪欢王元林
关键词:水神
国家祭祀视野下的金龙四大王信仰被引量:15
2009年
明清国家通过敕建庙宇、颁发匾额、赐予封号等形式祭祀金龙四大王,渗透着皇权至上的等级观念。祭祀中官方祈神"捍御河患、通济漕运"的心理诉求表现强烈,河工现场官民在应激和紧张心理支配下共同缔造的显圣事件成为国家祭祀的直接动因。国家祭祀推动了金龙四大王信仰的地域扩展,造成了此信仰传播的南北差异,也使大运河、黄河下游地域形成了庙宇密集的祭祀带,并播及数省。
王元林褚福楼
关键词:国家祭祀河工
论岭南龙母信仰的地域扩展被引量:12
2009年
龙母信仰是岭南地方特色的水神崇拜,早在先秦时龙母已产生于西江岸旁的悦城,汉晋南朝民间崇拜持续,唐宋以后,在封建统治者的封敕和信徒的拥戴下,龙母信仰地域不断扩展,形成了以西江为中心,且随移民、官商等的迁移和交流,跳越式在江西、四川出现零星分布的特征。这一信仰不但形成了与岭南其他水神不同的地域特色,且保留有岭南祖先崇拜的印痕。而龙母信仰的地域扩展,与岭南俗信鬼神,朝廷推崇,民间信仰的地方性与官方正统性相结合,也与流动官员、士商和移民等集团的推动等密切相关。
王元林陈玉霜
关键词:岭南
国家祭祀与地方秩序构建中的互动——以唐宋元伏波神信仰地理为例被引量:9
2011年
伏波信仰是国家祭祀与地方秩序构建互动中的代表。一方面,两伏波将军通过国家册封、地方官员倡建庙宇、士人歌颂其建功立业的英雄主题等形式,形成了神灵在中央的正统性和弘扬的主题。宋元时期,伏波信仰水神的主题不断放大,存在着一定的空间规律。伏波信仰的变化,渗透着国家祭祀的逐渐地方化,渗透着国家在地方秩序构建中,利用英雄等神灵信仰在地方的空间逐步展开和深化。
王元林
关键词:国家祭祀地方秩序
明清时期碧霞元君信仰的地域扩展被引量:3
2012年
碧霞元君由汉唐泰山玉女这一文学意象发展而来,宋元时期在道教的逐步吸纳和国家认同的共同推动下,其完成了从民间俗神到道教神仙的转变。明清时期碧霞元君不仅多次得到帝王致祭、赐额,成为国家"准正祀性"神灵,其信仰也从泰山一隅扩展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庙宇亦由山东等地向全国近20个省区扩展,形成了不同的核心、扩展、边缘区。碧霞元君信仰地域的扩展,与"岳镇海渎"之祭及朝廷推崇;其神职及信奉民众均多;流动官员、士商、移民的传播及道教的推动等诸多因素有关。
孟昭锋王元林
关键词:明清时期碧霞元君信仰
马援铜柱与国家象征意义探索被引量:6
2011年
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平定征氏叛乱,后世附会马援在交趾"立铜柱,为汉之极界"。铜柱成为马援军功的代表和东汉王朝南界的地标。但历来有关马援所立铜柱的地点争议不休,对其真实性亦存质疑。唐何履光、马总复立铜柱,五代楚马希范也于溪州立铜柱,明清官方、士人对马援铜柱推崇至极,其政治象征意义已超迈前代,马援铜柱已成为国家统一观念在西南边疆的体现。
王元林吴力勇
康王信仰变迁与国家祭祀、道教关系初探被引量:1
2011年
康王信仰的原型众说纷纭,其中尤以北宋将领康保裔被尊为康王一说流行。实际上,今天的康王崇拜除与北宋康保裔"忠烈"而死,政府弘扬忠君保国这一主题有关外;还与道教中辅助东岳大帝管辖阴间地府的十大太保之一的康舍人(康元帅)司辖疫疠而受人崇敬膜拜也有关系。康王信仰的地域扩展与神职变迁,与国家提倡,道教神灵系统的利用,以及民众功利性需求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元林何方
关键词:康王道教国家祭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